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榆林讯(文/靳天龙 图/辛亚娥)3月份的吴堡县辛家沟镇尚家坪村。春阳光正好,黄土人家,鸡鸣犬吠,一幅黄土风情画徐徐展开。
尚树军家的老黑酱艺术墙绘
沿着山坡小路行走,几面古朴的墙画映入眼帘,这是由酱缸子、陕北土炕、瓮盖子等“土气”物品组成的制酱工艺图。
“树军在吗?有客人来咧。”村支书尚建军大声招呼。“我在这。”尚树军应声从窑洞里出来。“他就是我们村的头号‘制酱人’尚树军。”尚建军笑呵呵地介绍。
谁人不识君?央视七套在去年11月底播出的《每日农经》节目中,作为“主角”的尚树军将吴堡老黑酱这道黄土美味捧到了全国观众前,有村民调侃,他是县上的“名人”。说他是“头号”,也是有“典故”可循的。在10月底县上举办的农民丰收节上,尚树军凭着自家酿的好酱斩获了传统老黑酱能手桂冠。
黄土地上的制酱人
“快过年时是一年里制酱最忙的时间,买黑酱送礼的人多了,榆林有个碗饦厂老板一下子订购了800多斤,政府牵线县上的电子商务公司给我们包销,我自己也天天往县城跑得送货,前不久才学会发快递……”说话间,尚树军不时用羊肚子手巾擦拭汗涔涔的脸颊,汗水还是止不住地往下淌。
他家的窑洞似天然的“汗蒸室”,在这里,豌豆和小麦辅在食用盐、山泉水的浸润下,经过选豆、泡豆、去皮、蒸煮、杵捣、采曲、发酵、晾晒、二次发酵、研磨等16道复杂工序,变成了色泽黑亮,温润咸香的吴堡传统老黑酱。这个过程,自然少不了陕北火炕的威力。
尚家坪村老黑酱生产基地展室
院子最右侧的那孔窑洞,是尚树军为老黑酱精心布置的展室。半人高的陶制酱缸摆了一长溜。展架上,除了一瓶瓶黑家伙,还有红彤彤的辣酱。“辣酱现在卖得也火,鲜辣椒酱是我自己发明的,就是辣椒原材料有点紧缺,有时候关系好的我才给卖呢!”
制酱作坊里味道冲鼻,尚树军坐下咕咚咚喝了一大杯水,娓娓讲述起村里的制酱历史和他多年的制酱经验。
他说,老黑酱被当地人视作一道美食,可以百搭各种食材,肉蛋鱼蔬,炖烧蒸煮,热炒凉拌。在三餐不济、青黄不接的日子里,老黑酱成了饭桌上的四季长羮。这种咸香的味道,寄托着一代又一代吴堡人浓浓的乡愁,直到今天,在外多年的乡亲若能收到一罐老黑酱,视如至宝。
“酱人”的幸福生活
过去,尚家坪村半数以上农户都会制酱,但多为自家食用。2017年10月,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改香包抓尚家坪村时,了解到该村有老黑酱制作的传统和工艺后,带领镇、村主要负责人及部分贫困户外出“取经”,鼓励乡亲们重拾祖传技艺,形成全村制酱的“蝴蝶效应”。
尚树军家的制酱技艺也是祖辈传下来的,但是和村民们一样,他压根没想过有一天能发好几万元的“酱财”,十几年来一直靠经营饭馆维持生计,甚至还因缺乏资金识别成了贫困户。做酱一年多来,他不仅顺当当地摘下穷帽,还挣下了致富能手的名号。
尚树军和妻子一齐制作老黑酱
“除了发酵时间的把握要靠日日观察,曲球发酵到什么颜色,火炕的温度怎么把控,这些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尚树军指着自己脑瓜笑了。
“说着简单,做起来真是辛苦!家里的劳动力全上了,一批发酵完再一批,从天亮做到点灯,天天不停,手上硬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一天换两三件衣服是常事。”尚树军回忆,去年6月,他的父亲因劳累过度离开了人世,他只有好好干下去才能宽慰父亲的九泉之灵。
尚家坪村老黑酱生产基地
一旁的尚建军忍不住“吆喝”起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里在政府支持下,于2018年10月份成立了‘们外婆’老黑酱生产基地,盖起了10多间厂房,带动了村里80户163名贫困户参与原料种植与黑酱制作,基地统一加工、管理、销售,预计年产1.5万多公斤,盈利30多万元,贫困户可人均增收约500元。”
“政府给我们考虑得太周到,现在只管好好做就行了。”尚树军说,他心中有个美好愿望,希望这种特色美食实现标准化生产,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走上更多人的餐桌,把品牌打得更响、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