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爷在卖蒜苔
大众网青岛6月19日讯(记者 孙其才 通讯员 孙京信 赵培聪 张猛 )低首,弯腰,挪步,双手提拉,“啪”的一声,一根半米长的蒜薹便“生产”出来。蒜薹,蒜的花轴。那种饱满,那种鲜嫩,直让人馋涎欲滴;掰一小节,入口即碎,留下一股辛辣,一口清香……
每年5月的中下旬,都是平度市蔬菜重镇——仁兆镇、古岘镇蒜薹的收获季节,总共有十天时间。
5月25日,在平度市古岘、仁兆等镇的村村通公路上,满载蒜薹的卡车、拖拉机、三轮车川流不息,交易点上往来人群收蒜薹的、卖蒜薹的,维持秩序的,数钞票的,热闹非凡。蒜薹价格从开市的每市斤2.6元,最高卖到3.2元。古岘镇七里村蒜农史明照笑嘻嘻地说:“我家那块6分的地少差点,打了900斤,每斤3元钱;这块地蒜薹亩产1800斤,今年价格最高了!加上每亩蒜头再能收入1700多斤,还能收个2000元左右。
据平度市农业局蔬菜站站长王福毅介绍,自2007年开始,为了提高大蒜抗寒能力并提前上市,该市倡导在单层膜的基础上发展了双层膜技术,今年气温偏低,蒜薹收获时间较往年推迟了10天左右,亩产量平均在1500斤左右,较往年略有下降,但受价格因素影响,亩均收益仍较往年有大幅上升。今年全市共有12万亩大蒜,其中,仁兆镇6.5万亩,古岘镇2.5万亩。仅蒜薹一项,全市蒜农这十天就收入接近6亿元,平均每天6000万,加上蒜头收入,全市大蒜共可为蒜农创收入至少8亿元。
对于今天的平度来说,这“十日”已绝不仅仅是蒜薹的收获了,而已成为一架农业产业化机器的发动。
眼下,更忙碌的也许是仁兆、古岘镇的农字号蔬菜加工公司。
仁兆镇新红星食品有限公司大加工车间里,36岁的总经理吕仁海正在组织400余人把蒜薹“解把”、“打捆”、装库。“我们每天收进20万斤蒜薹,我五哥的企业每天收进30万斤!”电话不断的他一边回答我们的提问,一边吆喝工人们关紧冷藏厂的大门。
近几年来,平度市的蔬菜大镇唱响了“以菜招商、以菜富民、以菜兴镇”的战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链条经济的路子。他们通过招商引资吸纳了国内外入驻企业达近200家,这些企业当地蔬菜产业化发展有极大的带动作用。
据仁兆镇镇长柴生华介绍,这些企业和一些经纪人已经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局面。蒜薹收获季节自不必说,其他季节可以收买云南、安徽等地的蒜薹。十几个品种的农产品在日、韩“相当”有名。日本人吃的圆葱,10个中有7个来自仁兆。日前,该镇已经形成了“十里经济长廊”。投资2.5亿的裕龙食品工业园,占地八百亩,属青岛市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计划三年内,投资额达到10个亿,建造二十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厂企,年销售额达到二十个亿,成为江北第一厂企。
在蔬菜产业的强力带动下,蔬菜经纪人、打工经济悄然诞生。蒜薹采收期间,光两个蔬菜大镇的经纪人就有5000人,10天下来,每人收入一至两万元!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非蒜薹采收期还能对其它蔬菜做着“经纪”……
同时,每天都有上万名周边市镇的“短工”涌入仁兆、古岘镇。来自张戈庄镇上河头村的一名中年妇女介绍,她们村三十名伙伴每年这个季节都要来仁兆镇打工,十天左右,一般都能挣一千多元,她说今年没想到能一天挣这么多。
租住北仁兆村的东北青年王柱说,他们小两口每年这个季节都要在劳务市场扎一个小棚子,煎饼打包卖,从早晨三点起床忙到六点,所煎的饼、打的包根本不够卖,只能一拨拨地提前订做。这样一季子下来,净挣个三千四千的不成问题。
根据古岘镇农业服务中心刘清国介绍,他们镇不但在种植规模、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上进行引导和培训,而且在蒜薹收获季节,还组织相关镇党委、政府的机关干部持证上岗,维持管区内的交通和交易秩序,为客商、蒜农提供及时、周到、便捷的服务,做到收获的蒜薹应收尽收,不让一根蒜薹滞留在蒜农手中。
“一业兴,百业旺”,一个地方能依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好一个特色产业,其所带来的效应是无法估量的,而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为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