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这十年来,基础教育的发展成就有哪些?可以总结出办好基础教育的哪些经验?为实现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未来基础教育的布局是怎样的?一起来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的这篇文章——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事关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基础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呈现格局性变化,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党中央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以未来计、从足下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一、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十年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也坚定了我们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其一,基础教育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减轻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等十份专门针对基础教育的重要文件,并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对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同时出台关于劳动教育、体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评价、教育督导等方面覆盖各学段的重要文件,为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中央部署,教育部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德育工作指南、办学质量评价、激发办学活力、教育数字化、教研工作等一系列配套文件,总体构建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
其二,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2021年,我国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有51.9万所学校(园)、2.3亿名学生,普及水平总体接近发达国家。其中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1%,比十年前提高26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2021年巩固率达到95.4%,建档立卡脱贫家庭辍学学生自2020年底保持动态清零;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4%,比十年前提高6.4个百分点。这些变化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要。
其三,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过去十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始终在53.0%左右;同时健全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全面改薄”工作改善了832个脱贫县办学条件,全国99.8%的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所有县区均通过国家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其中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增长最快,近五年年均增幅超过15.0%;普通高中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目前所有省份均达到1000元以上标准;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7000元。在硬件投入方面,中小学生均教学和辅助用房面积提高35.0%,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提高2倍,音体美器材和理科实验仪器达标比例在95.0%左右,网络接入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同时,城镇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比例下降至4.8%,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较好地满足了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其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针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国家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推进2万多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新增普惠性学位416万个,2021年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7.8%,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1.9%,使绝大多数幼儿享受到普惠性学前教育。针对义务教育“择校热”问题,国家实现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全覆盖,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属地招生,推动中小学“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地,有效遏止跨区域掐尖招生顽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率(含政府购买学位)达到90.9%。针对学生“负担重”问题,国家强力推进“双减”工作,全面加强“五项管理”,学校减负提质取得明显成效。据第三方组织的“双减”一年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87.8%的学生认为作业量明显减少,88.3%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的课后服务,85.9%的家长感到教育焦虑得到缓解。
其五,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进入新时代,国家进一步把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育人,深入实施中小学新课程新教材,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广应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双减”和农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强化教研指导支撑,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健全各级教研工作体系。全面系统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管得过多、动力不足、保障不够、管理不善等突出问题,中小学办学活力不断增强。2021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广大中小学生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八成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我国基础教育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肯定。
二、系统总结办好基础教育的重要经验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我们必须系统总结好基本经验,深化认识、把握规律,不断开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其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党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全方位的领导。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次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热切期盼,主动争取本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强化统筹协调,有效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更好地领导中小学把握办学方向、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
其二,必须把好育人方向。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念,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全面发展;要发挥好质量评价的引领作用,使基础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前进。
其三,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也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促公平,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其四,必须全面提高质量。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内涵发展,强化质量导向;要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崇高使命,在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其五,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近年来,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因此,要围绕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进一步攻坚克难,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其六,必须营造良好环境。我国基础教育点多线长面广量大,社会高度关注,人人都可以评价,容易形成热点话题。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基础教育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典型的宣传力度,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突出问题,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治理力度,有效净化社会育人环境。
三、加快构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布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们要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认真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基础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系统谋划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1.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均衡发展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根本取向。我们要全面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支持力度,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整体提升公共教育服务能力。
一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以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差距;统筹实施好“十四五”期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两大工程项目,进一步补齐办学条件短板,重点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安全防范、食宿生活条件等建设,实现办学条件校校达标、项项达标。
二要推动城乡整体发展。要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要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统筹完善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处理好农村学生就近入学与适当寄宿的关系,进一步振兴乡村教育。要加大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力度,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激励机制,促进乡村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
三要实现校际均衡发展。要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要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实现集团及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切实提高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促进县域内校际师资均衡配置。
四要保障群体公平发展。要以推进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加快缩小群体教育差距。要践行“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教育关爱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全面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加强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努力教好每一名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要做好其他公共服务。要准确把握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阶段性发展需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精准施策。要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有效保障教师待遇,推动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县中托管帮扶工程,大力促进县域高中整体提升。要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信息技术和医疗康复的融合。
2.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育人体系
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
一要提高学校“双减”水平。要持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学基本规范,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依标教学,做到应教尽教。要持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在实现“压总量、控时间”基础上,更加注重“调结构、提质量”;要加强学情分析,使用好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探索分层作业,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要持续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在“全覆盖、广参与”基础上,更加注重“扩资源、上水平”,切实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发挥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要把握课程育人目标。国家已颁布实施2022年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校和教师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必须站在培养时代新人的政治高度,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每门课程的育人目标,深刻理解各学科育人价值。广大教师要积极应变、依标教学、勇于创新,做到教有据、学有法、评有尺,确保学业质量标准,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要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要注重学段统筹,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尤其要坚持小学零起点教学,优化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科融合,推进跨学科综合教学,加强跨学科集中教研备课,促进教师树立学科衔接意识,明晰衔接内容,扩充教学支撑资源,提升跨学科整合能力,推动学生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要注重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育人,通过情境教学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生理解感悟与动手实践能力。
3. 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发展体系
教师队伍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要以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一要把握队伍建设要求。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完善教师激励支持政策,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要认真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强化“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四个服务”等要求,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要大力加强教师能力素质建设,促进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新教材新技术新方法,大力提高课堂教学、学科育德、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能力。
二要强化教师培养培训。要坚持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突出对教师专业精神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式,积极适应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要将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和科学教育理念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使中小学教师更好地胜任新时代教书育人使命。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和教研员支撑作用,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切实指导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要增强教师内在动力。要切实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为教师潜心育人创造良好环境。要完善中小学教师激励体系,注重精神荣誉激励、专业成长激励、岗位晋升激励、绩效工资激励等,充分调动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广大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立志做“大先生”,认真研究课程教材,坚持把课程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努力实现课程育人目标;认真研究学生特点,把握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认真研究自身能力,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加强比较借鉴和研修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4. 构建教育数字化战略支撑体系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因此,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改进教学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重要性,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一要融入教育教学。要巩固提高“停课不停学”的实践成果,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把信息化应用纳入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改进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要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强化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督导考核,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成效作为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的重要参考。
二要用好国家平台。当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了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并建立了资源迭代更新机制,开发了手机App,强化了平台应用功能,成为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平台应用工作,切实加强平台使用培训,让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平台功能和资源内容,掌握融合应用的有效方法,并建立资源应用跟踪考评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平台使用效益。
三要探索多场景应用。当前已有许多地方和学校围绕教育教学的不同环节,探索了多种有效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未来要进一步加大探索推广应用力度,特别是在智慧课堂、双师课堂、智慧作业、线上答疑、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网络教研等方面的应用,全方位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更好地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
5. 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幼儿园、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的出台,标志着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已系统构建。各地各校要认真学习落实这三个质量评价指南,有效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要深刻理解评价导向。质量评价指南着力促进各地各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切实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在评价方式上,注重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引领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二要全面掌握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办好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其中中小学重点评价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五个方面,幼儿园重点评价办园方向、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教师队伍五个方面,各有若干项关键指标和考察要点。各地各校要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培训,全面系统学习掌握评价内容,将其作为办学治校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切实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和幼儿园保教质量。
三要切实做好自评整改。中小学幼儿园要对标研判、依标整改,积极开展自评。要认真凝练富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典型经验,深入分析差距,研究提出整改提高的重点任务及相应措施;要充分发挥质量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幼儿园。
6. 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治理体系
办好基础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充分依靠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着力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治理体系。
一要加强党对中小学的全面领导。要管方向,强化党对基础教育的方向引领;要管保障,切实履行政府政策条件保障责任;要管协调,充分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理顺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形成工作合力;要管组织,改革中小学领导体制,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校(园)长。
二要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门要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推动把该放的事权、人权、财权放给学校,最大限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要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强化分类管理,实施精准定向赋权,构建差异化监管方式,防止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三要强化教育生态治理。要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成果,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引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要深化学生安全管理,加大综合整改力度,全面落实校园安全防范建设“四个100%”,切实做好校园安全事件预防和管控以及事故处理、风险化解等工作。要加强网络管理,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本文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