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到父亲从田里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家,王良勇心里暗自发誓,这辈子一定不要当农民!如今,31岁的王良勇却没有兑现儿时的誓言,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葡萄专业户。
王良勇所在的兴国县高兴镇高湖村,是一个地少人多的贫困山村。这个曾立志外出闯荡的孩子,为什么会甘愿留下来?
刚回来家徒四壁
近日,记者从县城驱车进村采访,远远看见葡萄林中一身着军装的汉子,一手剪刀,一手短绳,正为葡萄树定枝绑蔓。王良勇说,军装是退伍时带回家的,穿上它就想起部队拼搏向上的精神。随后,王良勇聊开他的“葡萄经”。
2010年12月,当了8年兵的王良勇已是福建省军区某部队的二级士官。这一年,家中老母尿毒症越来越厉害,父亲的痛风也常发作,为了家人,当时已争取到了陆军预提指挥士官资格的王良勇咬咬牙,决定退伍回乡。王良勇说:“刚回来那阵,看着家徒四壁的样子,心里不是滋味。”
王良勇记得,在外打工的哥哥带着新婚妻子回来,后者住了两天就嚷着要离开。“这也不怪她,房子是30年前盖的,又旧又潮湿,连厕所都没有,城里再差的出租房也比这里好。”
此外,王良勇每周都要带老人去医院治疗,每月医药费好几百元,回家还要思量谋生出路,不到一个月就瘦了几斤。妻子劝他去打工赚钱,但王良勇觉得,要照顾老人就不能离家,况且村里土壤条件不错,为什么不能利用起来?
经打听,王良勇了解到村里有一个葡萄种植大户郭于平,2006年承包了100亩土地,收入可观。几次交流后,2011年初,王良勇拿出退伍发放的7万元补助和2万元存款,又向村里贷了2万元,在自家的4亩地里架藤种苗,种上了葡萄。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3年赚到第一桶金
王良勇选择的路子并非偶然,兴国县扶贫办主任兰跃生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推行产业扶贫,确定了瓜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每项产业都制订了详细的发展方案和奖补措施,通过“基地+贫困户”“贫困户连片”和“单户发展”等种植模式,重点扶持专业大户,探索出“引龙头、建基地、扶大户、带农户”的路子,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为解决贫困户创业资金问题,县里实施村级互助资金试点项目,每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贫困户凭会员证,无须抵押就可贷款。
为尽快上手,王良勇每天跑合作社,把学到的技术记在本子上。尽管前两年是生长期,没有收入,他每天仍花六七个小时泡在地里。只有冬天农闲,他才会开着家里的农耕机帮别人犁田,赚点补贴。
2013年,王良勇的葡萄终于要挂果丰收,母亲和父亲却相继去世,沉重的打击让王良勇荒了心思,大片葡萄病死。“葡萄也通人性,一棵棵都垂头丧气。”王良勇说,妻子眼看着投入打水漂,再次劝他外出打工。但王良勇说,打工不是长久生计,自己有了产业才是真正的富路子。
高湖村的葡萄历来与市面上的不一样,等到全熟才会采摘,王良勇也坚持这样做,为的就是保证葡萄品质。“外面葡萄亩产是3到5千斤,果实密度高,养分不够,加之八分熟就摘下催熟保鲜,口感自然打折扣。”高湖村党委委员谢磊说,王良勇每亩只有2千斤,全熟才采摘,糖分积累足,又大又甜。
经过政府推广,每年水果成熟时,外面的人都会开车来摘,有的人提前几天预定。“市场上的葡萄卖7、8元,我们卖到16元,上午摘下午就卖完,而且还不够。”王良勇说,2014年葡萄丰收,几天就销售一空,为他带来了第一桶金。
年收入将过十万
从葡萄地里出来,沿着马路左拐再直走,便到了王良勇家。一栋四层楼房,尽管外墙还未粉刷,但3层500平方米的面积足以显示主人的殷实。进屋,40寸液晶电视、冰箱、滚筒洗衣机一应俱全,都是去年买的。王良勇的妻子正带着两个孩子在家门口玩耍,哥哥3岁,妹妹刚满半岁,幸福溢于言表。
楼房是前年拆掉土坯房后盖的,花了十几万元。王良勇借了亲戚几万,政府补贴2万,银行低息扶助贷款5万,还有5万元,是去年葡萄丰收赚到的。之后,他把旁边6亩地也流转下来。“再过两年,连同原有的4亩地,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能把十几亩,甚至上百亩地流转连片种植葡萄,是高湖村对王良勇们的支持,也是政府在产业扶贫上的主要策略。通过土地流转,政府引导贫困户及周边农户以组或以区域为单位,集中连片种植同类品种,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经济发展格局。如今,村里像王良勇一样的葡萄种植户还有3户。而高湖村单果树种植户们就种有杨梅树1000余棵、桃树3000余棵,种植5年后,亩产值可达6000元左右,7年后可达1万元。
为了解除农户后顾之忧,政府还与村民签协议,帮忙联系企业,由企业提供幼苗,长大后包回收、代售。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定期派人来村里进行技术指导,让农户不仅“敢种”,更要“会种”,彻底改变以往贫困户等待“输血”,而不会“造血”的局面。
今年,王良勇打算再投入一万元,选取一亩地试点大棚种植,提升葡萄产量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此外王良勇还希望政府在土地流转和产业扶持上加大力度,“如果我们规模大了,农业专家和农资企业不用邀请也会主动找上门来服务。”
江西日报记者 陈 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