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fd

年轻力壮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儿童,村子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滞后,村民常年人均收入只有几千元。

这是多年前,永定区抚市镇里兴村的窘境。如今,一条条“脱贫路”铺到村门口,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一栋栋幸福的安居房拔地而起,村民年均收入上升至万元。

里兴村的蜕变,始于该村村支书吴文铨的脱贫实践。“我要回村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把家乡建设得更好!”2012年,吴文铨坚定了返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回到里兴村。如今,决心化为现实,这个曾经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魅力十足的“省级示范村”。

脱贫致富养殖项目建设方案_养殖业脱贫致富_脱贫养殖致富项目

吴文铨(左)前往贫困户家中宣传扶贫政策。

贫困户重拾希望 贫困村实现脱贫

永定区抚市镇里兴村是革命基点村,也是区级贫困村、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人口590户2020余人,贫困户19户68人,人均收入少,发展滞后。

1994年,高中毕业后的吴文铨一直在厦门从事海鲜生意,凭着一股闯劲,事业做得红红火火。“那时年收入有二三十万元,自己虽然富裕了,但每次回乡看到村里的状况,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着帮父老乡亲们一把。”吴文铨说。

2012年,吴文铨毅然放弃了厦门的事业,回到里兴村,之后成功竞选上村主任。“收入少了很多,但对于这个决定我一点都不后悔。”经过几年历练,2015年村两委换届,吴文铨又高票当选村支书。

村子基础设施落后,村路破损,甚至连路灯都没有……摆在吴文铨面前的难题很多。“新官”上任,村里的一些村民也在犯嘀咕:“新上任的村支书能行吗,脱贫有望吗?”面对质疑,吴文铨越发坚定自己当初返乡的决心。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始终是吴文铨心底的一块大石。对此,他满怀信心,不过贫困户自己却有过不了的心坎。

吴桂贤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7口人,两个孩子没有固定工作,妻子体弱多病,老母亲患病长期瘫痪,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他身上。有段时间吴桂贤自暴自弃,“感觉生活没了希望”。

得知情况后,吴文铨三天两头上贫困户吴桂贤家里串门。“我一直鼓励他要自信,要对生活有希望。”经过吴文铨的耐心开导,吴桂贤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为了解决吴桂贤家的实际困难,吴文铨鼓励他种植烤烟,还邀请烟草站技术人员帮助其发展烤烟种植,养殖牛、鸡、鸭等,并为他协调当地信用社争取到了扶持贴息贷款3万元,帮他顺利加入种养合作社。

如今,吴桂贤的家庭慢慢步入正轨,家庭年收入达到三四万元。“多亏了吴书记,让我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实现脱贫致富。”吴桂贤说。

村子要发展,贫困户要翻身,村里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产业。依托当地优势,吴文铨跟村两委决定成立百香果种植合作社及种养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烤烟和百香果种植。去年10月,吴文铨还带领村干部到浙江、江苏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村子的地理资源优势,引进了永定区首家龙虾养殖基地,首批投放龙虾苗养殖6万尾,此外全村还发展了烤烟种植400多亩、种植百香果100多亩,共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2017年底,里兴村贫困村成功脱贫,19户68人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民生工程暖人心 乡村振兴绘蓝图

除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村里的民生工程也是吴文铨常常惦记的事儿。

改变村里的面貌,首先要解决资金难的问题,但修路的钱从哪里来?“白天夜里都在琢磨着这事。”吴文铨说,2014年,里兴村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百村示范”建设村,以此为契机,他和村两委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上级资金300多万元,并发动全村群众自投劳动力。他白天到施工现场指挥,晚上入户协调农村征地工作。

公路修通了、路灯亮了、环境美了……经过改造,里兴村实现美丽蜕变。不过,里兴村的改变还在继续,几年下来,吴文铨共多方筹措资金1400多万元,争取落地大小项目20多个,这些项目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村里的各项建设事业也在稳步推进。

投入70多万元修通了福三线至村部的“脱贫路”;投入37.5万元建成抚市镇首家50kW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实现村集体及全村贫困户全部入股分红;投入53万元实施里兴小学至周屋的道路硬化;投入40多万元实施大陂潭两岸防洪堤工程;投入40多万元兴建骊龙村史馆;投资50多万元实施了村部至内龙120盏的“脱贫灯”;组织实施480亩的高标准烟田整理项目……一件件实事办下来,一桩桩难题被解决,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提起吴文铨,村民们都赞不绝口。

如今,又一个覆盖并惠及全村,打造集采摘、体验、家风家训以及骊龙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振兴项目——里兴石廊生态休闲旅游区正在规划设计中,为村里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了美丽蓝图。

一个个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瓶颈”逐一突破,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吴文铨步履不停,越发坚定。2015年至今,里兴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文明交通示范村、省级卫生村、龙岩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吴文铨还在2015年被评为龙岩市文明交通先进个人。

上月,里兴村两委换届选举,吴文铨毫无悬念高票连任。“这么多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村民对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更加坚定信念与信心,未来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我会带领村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吴文铨由衷地说。

脱贫致富养殖项目建设方案_脱贫养殖致富项目_养殖业脱贫致富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赖志昌 通讯员 卢传顺 文/图)

记者手记

扶贫路上多些有“情怀”的人

本报全媒体记者赖志昌

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徒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村子空心化日益严重……这是当下许多农村的现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愿意回农村的青年人少了,吴文铨却甘愿舍弃厦门的事业与收入,领着微薄工资回乡当起了村支书。

为啥坚持要回农村?谈及初衷,吴文铨回答是“一份情怀”。这份情怀不难理解,这是他对家乡的热爱,对振兴乡村的坚守,以及对村民的承诺。

脱贫这块“硬骨头”难啃,但几年下来,吴文铨将决心化为动力,将努力变为现实,引领里兴村实现了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打开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扶贫路上就应多些这样有“情怀”的引路人。

养殖业脱贫致富_脱贫致富养殖项目建设方案_脱贫养殖致富项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