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作饲料
1、配合量
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鲜蚯蚓含8%一lo%,干蚯蚓为56%一66%。据美国文献报道,蚯蚓蛋白含有多种必需氨基酸。其中精氨酸为花生的2倍,色氨酸为动物血粉的4倍、牛肝的蚓投喂量不能超过日粮的20%。对雏禽喂蚓时间不宜过早,一般须出雏10天左右才可投喂鲜蚯蚓,投喂量不要超过日粮5%;3周龄以上时可增加至10》6;6周龄时可增加至159《。喂畜、兽类切忌直接投喂鲜蚯蚓,以蚯蚓粉或半熟蚯蚓为佳。由于蚯蚓体内含有一种7—蚁酸,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可引起消化系统麻痹而导致肠胃生化作用受抑,影响食欲,因此,蚯蚓投喂量不宜超过日粮的10%。对水产动物不可投喂死蚯蚓或经加工的死蚯蚓。因为,死蚯蚓能产生出一种溶解酶,可对蚯蚓体分解造成奇臭难闻,影响水质和水产动物的成活。
(二)医药上的应用
蚯蚓在医药中的用途很广,我国民间早就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蚯蚓性咸寒、无毒”,在《本草纲目》中记述历代验方达40余种。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已了解蚯蚓可防治疾病。至今缅甸还用蚯蚓灰治疗牙溃疡、口疮、刀伤的习俗。欧洲19世纪的百科全书中曾有用烤蚯蚓与面包同食治胆结石症和有利于孕妇生产的记载。
蚯蚓最重要的医药价值是从蚯蚓体内提取蚓激酶(C—PPA),已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蚓激酶也是一切特种水产动物最好的诱食剂和“性激素”助剂。
生物学特性
①生活习性。蚯蚓正常活动的温度为5℃―35℃,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蚓床基料适宜含水量为30%―50%,适宜的PH值为6―8。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太平二号”也属此品种,一般体长50―90毫米,体蚯蚓养殖宽3―5毫米,成蚓体重0?45―1?12克,体色紫红,但也随饲料、水分、光照的不同体色有深浅变化。此类蚯蚓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易于高密度饲养,单位面积产量高等优点,是人工养殖首选品种。②蚯蚓繁殖。蚯蚓属雌雄同体,但须异体交配才能繁殖,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现生育环)在交配一周后各自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湿度、温度等有很大关系。当温度18℃―25℃,湿度30%―50%,通风条件好时,一般3―5天就产卵一粒;当温度高于35℃或低于13℃时,产卵数量明显减少。卵茧孵化适宜温度为18℃―25℃,此时孵化时间短,约20天左右,孵化率高。每个卵茧内一般含幼蚓2―4条,少的1条,多的5―6条,刚孵出的幼蚓细白如线,经40―50天的饲养生长达到性成熟。
蚯蚓场建造
蚯蚓养殖场址宜选择在畜禽粪便丰富、排水方便、有水源的地方,小规模饲养可充分利用一些空闲的场地。养殖面积大时要安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另外需建造1―2只贮粪池、蓄水池(或深井)以及堆粪场地。养蚯蚓的大棚类似于蔬菜大棚,棚宽一般为5米,棚长30―60米,中间走道0?7米左右,如用翻斗车送料,则宽度为1米。走道填高0?3米左右,两边两条蚓床宽2米,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
粪料发酵
牛粪经5―10天堆放发酵,其间进行1―2次的翻堆混匀就可使用,含水量要求30%―40%。猪粪需用5%―10%(湿重)碎稻草(或其它草料)均匀混合后堆高1米左右的料堆进行发酵(含水量同牛粪),注意防止堆料太实,7―10天后进行翻堆,继续发酵,一般进行2―3天翻堆后,可使猪粪发酵腐熟,呈松软状,此时就可用作饲养蚯蚓的粪料。粪料的发酵好坏,直接关系到饲养蚯蚓产量的高低,必须重视此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