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心得_优质问答经验分享心得_《问答》心得

本文源于一次在线课程的思考总结,分享嘉宾是新氧创始人金星老师,近20年的内容社区产品连续创业者,新氧是现在中国最大的医疗美容在线社区,整容社区的UGC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新氧社区却通过产品功能设计和活动运营,积累了超过330万用户的整形日记,金星老师在分享中系统梳理了医美社区如何从0到1完成用户和内容的冷启动,并复盘了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一个社区电商平台。

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结合金星老师的分享,以地、草、羊、狼模型复盘新氧社区产品从0到1

第二部分,笔者对于知识类内容服务的理解

第三部分,脑洞-知识服务下半场

一、课程总结+模型复盘1.概念定义

问答心得_《问答》心得_优质问答经验分享心得

2.模型复盘:地、草、羊、狼看社区演化节奏

金星老师一步步复盘了新氧如何完成用户冷启动,如何刺激用户发布整容照片创造平台内容生产机制,如何发展成为今天的内容+社区+媒体+电商的综合内容服务平台。笔者尝试使用《互联网产品从0到1分析模型》中的模型(地,草,羊,狼)进行复盘,分析产品的从0到1和后续的演化脉络。

第一阶段:从0到1冷启动(翻译+QQ群导流+独家内容)

(1)地(创业团队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分析):

金老师有多年社区运营管理经验,长期从事内容社区相关创业,熟悉社区运维策略(初期社区代码已有,减少开发成本)。市场上专注做医美领域的社区较少,用户多是通过qq群和微信群交流,同时,医美机构在百度上投放大量高价广告,百度收入中医美广告占比极高,证明“狼”是有钱的。

问题是没有办法快速锁定“羊”,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所以如果社区可以聚集有医疗美容需求用户,就可以通过广告和电商等多种手段实现商业变现。

所以问题就是这部分有医疗美容需求的用户在哪?他们有哪些迫切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她们的痛点是什么?

(2)羊(用户分析):

对整容、整形有需求的年轻女性,当时国内舆论对医疗美容还是非常排斥,有这部分需求的女性通过QQ群和微信群交流相关咨询(用户在哪儿),获得信息不全面,网上和电视中也有很多整容失败的案例,让用户充满焦虑,而且容易被医美机构误导导致经济和精神双重损失(痛点);

(3)草(吸引用户的内容):

结合地和羊,来分析可以吸引到羊的草需要如何设计。首先,韩国整容、整形美容日记翻译;其次,金星老师走访韩国上百家医美机构,录制视频内容,以理工男的形象系统量化分析医美机构,同时收集社区用户问题,直接向医生咨询,编辑整形绿宝书。

当时已经有一批重度用户,他们多是以QQ群和微信群的形式交流,他们会搜索大量整容整形相关信息,而这个时候通过前两步的内容积累,可以快速的在QQ群和微信群中传播,完成用户冷启动。

(4)狼(用户的服务承接方):

医疗美容医院,早期不适合过早引入狼。

通过翻译韩国整形整容日记,为平台创造了首批内容。通过用户问题答疑服务,韩国录制视频创作独家内容并与首批用户充分互动,利用已有QQ和微信渠道快速获取第一波种子用户,完成用户冷启动。

可以看出,社区的第一批内容都是平台自己创造的,通过用户痛点的把握,提供给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如果仅仅止步于此,很难发展出内容生态。

金星老师观点:如果一个社区能积累 1000 个种子用户,这个社区的内核就基本形成了。

第二阶段:刺激用户生产内容(活动+工具)

以前的心理学相关文章提到,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影响,而尤其会受到类似/相关角色行为的影响,当一类角色越是不被社会接收,角色内部的个体将更加的团结。所以如何刺激用户创作内容,形成UGC,这就需要为社区营造一种创作内容的氛围、同时还需要降低内容创造的门槛。

从上文中医美用户心理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用户的从心动到行动是有长期而复杂的决策过程,金星老师与医疗美容机构合作,医美机构提供免费整容名额,社区公告栏宣传免费活动,社区中用户发报名帖,并需要发布整形过程和结果,因为免费名额是为了医疗美容医院创建口碑,一般都会由最好的医生亲自操刀,效果很好,这极大的刺激用户的创作内容欲望。

按照金星老师所说,报名帖写的越来越长,可读性越来越强,报名帖成为了第一批社区的UGC。参考大姨妈的经期日记,提供整形日记,因为整形手术,三分医七分养,通过美容日记,用户可以看到其他同类整形用户的状态,缓解用户焦虑。

第三阶段:引入服务方共建平台生(电商)

与医美机构合作,让医美机构推荐用户编辑整形日历,记录自己的整形过程,通过整形日记提供后续的医疗服务建议。打造网红医生,帮助医美机构创造自己的专业医生形象,构建电商生态。

这个阶段,有了草和羊之后,如何合理自然的的引入狼成为关键,好的生态构建一定是引入大量的服务提供方,而这个过程社区需要克制,让可以提供优质服务的医美机构进驻,并辅助其运维用户。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微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头条号等内容服务平台都是搭建好了环境,通过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一步步引入多利益群体参与平台生态构建,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就通过细微调整功能来持续优化对于多利益主体的驱动。

金星老师观点:当平台发展到需要做电商的时候一定不要扭捏,如果前期的准备扎实,社区电商水到渠成。

3.课程干货知识点(金星老师的洞察)外部压力越大的群体,内聚性越强,就更容易形成社区。越是不被大众理解的群里越容易产生垂直化的社区,因为外部压力会让社区内部用户感到温暖和认同感,如同性恋、整形美容、文艺社区、二次元、嘻哈音乐、街舞等。社区中的内容生产有1:10:100的规律。1%用户发帖、10%用户评论与互动、90%用户只是内容消费者。一定要找到最重要的1%,激励他们,很多时候用户没有创作内容可能使用的方法不对,抓痛点,找焦虑和恐惧。有些时候创作内容可以未必编辑内容,如简书、Pinterest等产品的逻辑可以借鉴。内容创作模式化,社区功能服务工具化,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每个人都有自我表达的需求,社区运营的关键就在于用工具降低门槛。如新氧的整形日历、抖音的尬舞机、头条的头条号(简化注册流程,降低生产内容成本)。树立标杆用户,让少数人先受益,同时让用户知道产品怎么玩。可以说任何一个平台、社区、产品最初都会通过一定程度的运营,让早期加入的用户获益,进而引导其他用户的行为,如淘宝早期的客商扶植和个人王红电商的导流;微博早期为大V导流,第二春的的时候扶植中小V;P2P理财产品刚出来时的超高收益率产品;摩拜和ofo的骑行红包,比特币的早期挖矿等。社区氛围是社区的软实力,内容和关系的积累是平台最好的行业壁垒。人的思考、选择和行动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社区类产品就是营造一种场景,当社区刺激用户沉淀下来关系和内容,这个社区在“狼”的眼中就变得极其有价值。利益的刺激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上更值得挖掘。物质层面的刺激有效,但是并不能持久,所以如何从精神层面刺激用户,让他在产品中感受到被承认,被认同,被关注,或让用户看到可能的未来(画大饼)。社区其实是一个生态系统,要维持平衡性。在社区中,有人生产内容、有人消费内容、有人传播内容,还有人谋取商业利益。社区就是一套生态系统,一定要弄清每个群体的诉求与价值,维护好平衡性,社区才能持续运转。就想淘宝、微信等平台及产品,产品经理需要考虑的是规则的改变对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影响,淘宝就出现过小商家围攻阿里大楼事件。

金星老师认为医美社区比其他社区的启动难100倍,因为这类社区内容很难产生社交媒体自传播,初期也很难刺激用户生产内容。

但是从新氧复盘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抓住用户的痛点,还是有很多可以发挥到空间。

下面笔者尝试分享一下自己对知识类内容服务产品的理解,同时结合金星老师的思路,脑洞一下36氪这类内容服务产品后续可以演化的方向。

二、知识类内容服务产品的理解

我们国家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在这种高速的发展过程中,职场人内容充满了被淘汰的焦虑,尤其是近几年野蛮的互联网公司冲击着各行各业,昨天的朝阳产业今天可能即将迎来诸神黄昏,父母时代的铁饭碗早已成为传说,职场人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应对这个持续高速变化的时代需求。

而这个时候,以分答、知乎、得到、喜马拉雅为代表的知识服务产品应运而生,利用智能手机,高速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基础设施,尝试将职场人与职场技能,与意见领袖的高效对接,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率极大提升。

2.1 从学习的目标来看

从职场学习的目标来看,其本质是完成如下转化:字符->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以结果导向来看,人们希望通过学习和阅读,获得智慧,在做选择或行动时可以得到更理想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知识类服务产品在信息和知识的简化,碎片化,易理解等维度做了大量创新。

笔者认为,知识付费的下半场更靠近上文中的目标,如何让学习者在无监督情况下高效学习?如何让产品所提供的知识让用户记得住?如何帮助学习者将老师的智慧转化为用户自己的智慧?如何让这些知识与学习者日常工作生活更好的结合?也就是学得会,记得住,用的溜,效果好。

还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学习者抱怨一年知识付费花了几千块钱,但最终却感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产生了迷茫,评论中可以看到很多用户面临类似问题,这也可以说是知识类服务产品面对的一大难题。

2.2 从学习的感知器官来看-视觉层面

眼睛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知不觉中,我们通过视觉获取信息的效率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2.3 从学习的感知器官来看-听觉层面

樊灯读书会、得到APP、喜马拉雅FM等平台提供了听书服务和大师语音订阅服务,从最初的读书(从头到尾听完需要10几小时),到大V核心内容解读(一本书30-90分钟解读完);从樊登的每年50本书到得到APP的每天听本书(一年365本),从常规速度听书到音频加速听书(1,2,3,5倍速收听),从场景上、效率上,各平台都在利用听觉的可塑性做着各种尝试,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

但是这些平台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当用户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后,如何才能确保这种学习是有效的,如何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而不仅仅是一枚短期有效的社交货币,改变用户的生活状态,影响人们做事的成果,这是所有知识类内容服务产品都在探索的方向。

三、脑洞-知识服务下半场

笔者去年做了学习方法相关的主题阅读,对于学习的理解:学习就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读取信息的过程。学习本身没有意思,学习后的思考,思考后的选择,选择后的行动,行动后的复盘才是关键,只有这个循环完成了,学习才是真的有效。

笔者认为:知识付费服务产品将更关注学习者接受信息后如何行动,现在的知识付费服务基本上解决了“学的会”的问题,但是记得住,用得溜,效果好上仍显不足,已经能看到得到中的学习计划和知识账本。

3.1思考:如何才能记得住,用的溜

当下的知识付费产品主要痛点是:用户学习无监督,持续稳定学习难以保证,学习过程缺乏反馈,信息/知识理解程度无法量化评估,读过(学过)但是记不住,不知道如何将所学与应用结合。(还有啥没提到的评论去帮忙补充)

职场学习,我们经常抱怨记忆力没有学校时好,看过的东西记不住,但是科学实验并未证明成年人的大脑记忆力弱于青少年,校园时的学习充满了重复和反馈,因为对抗遗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大量重复刺激,将知识/信息根植于深度记忆中,所以并非是我们的记忆力不入年轻的时候,而是我们重复的频率和反馈系统没有考试那么直接,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学不会或记不住。

另几种方式其实更适用于职场学习:

以教代学带着问题去学应用中学习构建知识点+有序连接的知识地图等

1.班级+作业+考试

面对如上痛点,可以追诉我们校园时代的解决方案:班级+作业+考试+毕业,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机构正在尝试使用这么一套系统,解决上述部分痛点。

因为每周都有大课,根据地域和60人上限划分班级,设有班长等班委角色,通过微信群管理,课后老师留作业,鼓励用户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老师提出的课后练习提,用户之间可以互评彼此的学习心得,通过学分、毕业论文等等形式为学习提供反馈。

虽然不能说这种产品形态无效,但是从参与练习的人数来看,似乎参与度不高,相比于用户数和课程播放数,参与练习的人数不足1%,其实这个参与比例也符合金星老师上文中的1/10/100。

而且班委人员都是自发地参与,短期靠热情和社交成就驱动,但单纯的利他付出难以持续,而这种没有任何基础关系的班级很难长期活跃,现在我所在的班级除了班委每周公布课程,提醒线下占座已经没有其他人发言。

如何做基于课程的兴趣小组感觉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基于每一期课程,完全用户通过用户兴趣形成讨论小组,结合老师当天课程拓展行业创新和实操落地可能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