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一个菌包最多能采八公两菌子,自从进行大棚改良后,一个菌包能采到1.5公斤菌子,这个产量确实惊人。”这是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三岔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郭自先的心里话。3年前,郭自先家搭建传统大棚种植平菇,夏天温度太高大量菌包发生霉变,冬天温度不够菌子出得少,平菇产量总是不理想。郭自先说的几项改良,就是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绍保的“一种安全环保的杏鲍菇栽培方法”和“一种平菇培养棚”等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针对原始大棚恒温通风效果差的实际,袁绍保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多次实地测试,给基地大棚搭建遮阴网、铺设保温隔热毯,不断改良大棚通风恒温效果,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袁绍保将这些专利技术免费提供给基地农户使用,郭自先就是这项专利的受益人之一,郭自先现在有5个平菇种植棚,每个棚一季最少能有1万元的纯利润。“一年能出两季蘑菇,收入还是不错的。”眼下,郭自先正琢磨着再种五个棚。

袁绍保2006年开始在陆良种植食用菌,十四年来一直热衷于食用菌种植技术改良,致力于品种筛选、配方优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不断攻关种植难题。过去,农户种植平菇的主要原材料是稻草,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萎缩,原材料成了农户的一大难题,袁绍保和技术团队以农户现有原材料反复试验,多次培育,将原来的种植配方换成了桑树枝、玉米杆等农作物下脚料,并筛选出2个优质高产配方,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袁绍保率领爨乡绿圆菇业探索出了一条“公司+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基地连农户”产业扶贫路子,将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紧密结合,依托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先后培养了一批配料、装包、蒸包、接种等技术型专业人才,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贫困户刘小宗夫妇2014年开始在家门前的陆良爨乡菇业有限公司处理废包,2019年他家已经脱贫。刘小宗说:“我家两口子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在这里上班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目前,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带动种植户600余户1200多人,其中贫困户107户,每天用工量达140余人,年劳务支出500余万元。食用菌种植成为陆良县三岔河镇、板桥镇、小百户镇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袁绍保也成了菇棚里的“科学家”,致富路上的“领头雁”。(郑惠青 桑俊燕 邓赛)

“以前我们一个菌包最多能采八公两菌子,自从进行大棚改良后,一个菌包能采到1.5公斤菌子,这个产量确实惊人。”这是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三岔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郭自先的心里话。3年前,郭自先家搭建传统大棚种植平菇,夏天温度太高大量菌包发生霉变,冬天温度不够菌子出得少,平菇产量总是不理想。郭自先说的几项改良,就是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绍保的“一种安全环保的杏鲍菇栽培方法”和“一种平菇培养棚”等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针对原始大棚恒温通风效果差的实际,袁绍保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多次实地测试,给基地大棚搭建遮阴网、铺设保温隔热毯,不断改良大棚通风恒温效果,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袁绍保将这些专利技术免费提供给基地农户使用,郭自先就是这项专利的受益人之一,郭自先现在有5个平菇种植棚,每个棚一季最少能有1万元的纯利润。“一年能出两季蘑菇,收入还是不错的。”眼下,郭自先正琢磨着再种五个棚。

袁绍保2006年开始在陆良种植食用菌,十四年来一直热衷于食用菌种植技术改良,致力于品种筛选、配方优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不断攻关种植难题。过去,农户种植平菇的主要原材料是稻草,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萎缩,原材料成了农户的一大难题,袁绍保和技术团队以农户现有原材料反复试验,多次培育,将原来的种植配方换成了桑树枝、玉米杆等农作物下脚料,并筛选出2个优质高产配方,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袁绍保率领爨乡绿圆菇业探索出了一条“公司+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基地连农户”产业扶贫路子,将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紧密结合,依托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先后培养了一批配料、装包、蒸包、接种等技术型专业人才,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贫困户刘小宗夫妇2014年开始在家门前的陆良爨乡菇业有限公司处理废包,2019年他家已经脱贫。刘小宗说:“我家两口子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在这里上班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目前,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带动种植户600余户1200多人,其中贫困户107户,每天用工量达140余人,年劳务支出500余万元。食用菌种植成为陆良县三岔河镇、板桥镇、小百户镇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袁绍保也成了菇棚里的“科学家”,致富路上的“领头雁”。(郑惠青 桑俊燕 邓赛)

“以前我们一个菌包最多能采八公两菌子,自从进行大棚改良后,一个菌包能采到1.5公斤菌子,这个产量确实惊人。”这是云南省陆良县三岔河镇三岔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郭自先的心里话。3年前,郭自先家搭建传统大棚种植平菇,夏天温度太高大量菌包发生霉变,冬天温度不够菌子出得少,平菇产量总是不理想。郭自先说的几项改良,就是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绍保的“一种安全环保的杏鲍菇栽培方法”和“一种平菇培养棚”等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针对原始大棚恒温通风效果差的实际,袁绍保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多次实地测试,给基地大棚搭建遮阴网、铺设保温隔热毯,不断改良大棚通风恒温效果,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袁绍保将这些专利技术免费提供给基地农户使用,郭自先就是这项专利的受益人之一,郭自先现在有5个平菇种植棚,每个棚一季最少能有1万元的纯利润。“一年能出两季蘑菇,收入还是不错的。”眼下,郭自先正琢磨着再种五个棚。

袁绍保2006年开始在陆良种植食用菌,十四年来一直热衷于食用菌种植技术改良,致力于品种筛选、配方优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不断攻关种植难题。过去,农户种植平菇的主要原材料是稻草,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萎缩,原材料成了农户的一大难题,袁绍保和技术团队以农户现有原材料反复试验,多次培育,将原来的种植配方换成了桑树枝、玉米杆等农作物下脚料,并筛选出2个优质高产配方,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在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袁绍保率领爨乡绿圆菇业探索出了一条“公司+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基地连农户”产业扶贫路子,将企业发展与农户增收紧密结合,依托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先后培养了一批配料、装包、蒸包、接种等技术型专业人才,促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贫困户刘小宗夫妇2014年开始在家门前的陆良爨乡菇业有限公司处理废包,2019年他家已经脱贫。刘小宗说:“我家两口子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在这里上班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

目前,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带动种植户600余户1200多人,其中贫困户107户,每天用工量达140余人,年劳务支出500余万元。食用菌种植成为陆良县三岔河镇、板桥镇、小百户镇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袁绍保也成了菇棚里的“科学家”,致富路上的“领头雁”。(郑惠青 桑俊燕 邓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