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由于过度利用、生境破坏等因素,造成其自然种群锐减,已被列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根据历史记录,在访问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实地考察,2004年于广东清远连南县发现一个自然野生小种群。2003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在河源桂山建立了大鲵的第一个野外放流种群,并建立起河源桂山大鲵市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10月,在国家农业部的组织下,在连南排肚、河源桂山等4个区域开展了大鲵的野外放流活动。本文以广东连南排肚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河源桂山大鲵市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研究了野生和野外放流种群的现状,并比较了两地栖息地状况;对人工放流的技术开展了研究,总结了放流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从生物地理区划的角度,划定了大鲵在广东省适生区的范围,为广东大鲵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广东自然种群现状及野外放流种群现状根据文献记录,通过访问调查确定了可能分布范围,通过野外考察,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香坪镇排肚村的山涧中记录到野生大鲵的一个小种群。种群仍是一个繁殖种群,只要通过保护,该大鲵种群是可恢复和发展的。

对2003在河源野外放流的大鲵进行监测,通过57天有效线路长度为37km的样带调查,发现大鲵已扩散至溪流的不同位置,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管理站的下游河段,该种群的密度约为0.59尾/km2。抽样调查大鲵的生长情况,发现大鲵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重和增长,体重较体长生长速度快;雌、雄大鲵在生长速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至今尚未记录有大鲵繁殖的行为、排出的卵带或孵化的幼体等证明迁地种群进行繁殖的证据。

2.影响大鲵分布的生态因子统计大鲵分布区域的保护区和广东17个保护区的基础地理信息,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大鲵分布的主要的生态因子有年积温、年均气温、最热均温、年降雨量和海拔等变量。这些变量主要反映了温度和水资源对大鲵分布限制。其中温度是大鲵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张红星等,2006),而水资源则直接影响大鲵的栖息地。

3.广东省大鲵适生区及保护建议根据生物地理区划的原理,将大鲵在广东的适生区域划分为二个等级,分别为适生区和次适生区。其中适生区主要位于粤北的连州县、连南县、连山县、乐昌县、乳源县、仁化县、南雄县、曲江县及始兴县等地区;而次生适生区除了分布在上述县市外,还有分布在翁源县、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兴宁市、平远县及蕉岭县等地区。

作为至今在广东唯一的记录野生大鲵种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为挽救该野生大鲵种群,防止大鲵在广东完全绝灭,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需要制定全面、系统、长远的保护工程,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行政管理、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在内的综合对策,誓保广东唯一的野生大鲵种群;结合经济数据,相信除了连南外,在广东大鲵的适生区内也有野生大鲵种群的存在,需要积极开展适生区内大鲵本底资源的调查,找寻更多的野生大鲵种群,建立起保护网络;需要捉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在全力做好野生种群的保护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人工饲养繁殖技术研究,规范野外放流工作,增加大鲵的野外种质资源。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