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水历史源远流长,临床价值大,各代医家对浆水的认识存在一定争议,在《金匮要略》狐惑病篇第13条赤豆当归散证(亦可见于下血病篇第16条)、疟病篇第5条蜀漆散证、第五篇矾石汤证、呕吐病篇第20条半夏干姜散证,妇人妊娠病篇第10条白术散证中均提到用浆水煎服。那么浆水到底是什么呢?千百年来,诸多医家对浆水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如《本草纲目》称浆水又名酸浆。嘉谟云:“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白花,色类浆,故名。”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说:“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还有医家认为浆水是南方少数民族经常食用的酸菜汤。
1浆水的制法
张仲景祖籍位于河南南阳,南阳浆水的做法:以小麦、绿豆或红薯为原料。①小麦做浆水是将小麦面粉和成面团后,放在清水中用双手不停地抓挪,将面筋挪出,这时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后发酸即得;②绿豆做浆水是用水将泡过的豆打磨粉碎,待沉淀之后,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即酸,就是浆水了;③红薯浆水的做法基本相同,将红薯打成细末,用细布过一下,将留在细布上的渣倒去,剩下的液体放置一段时间待沉淀之后,取上面的液体放置1~2天发酵后即得。以上3种原料虽然作为普通食材较为常见,却也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小麦秋季播种,冬日蕴育,春天生长,夏天收割,秉四时之气,得土气最厚,为五谷之首。其味甘,性平微寒,通心、脾二经,具有健脾益气,养心除烦,清热止渴之功。绿豆味甘性寒,归心、胃经,功效可清热解毒,消暑利尿。《开宝本草》载:“煮食,消肿下气,清热解毒,生研绞汁服,治丹毒烦热,风疹,药后发动,热气奔豚。”红薯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可使人长寿少疾,还具有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等作用。小麦、绿豆或红薯经过发酵后所制成的浆水更能加强其治疗作用,从而达到相应的治疗目的。《嘉祐本草》载:“浆水味甘酸,微温,无毒。”《本草衍义补遗》载:“浆水味甘酸而性。”《金匮玉函经二注》载:“浆水味酸,解热疗烦,入血为辅使也。”《金匮要略辑义》注:“浆水能调理藏腑,而共为治疮脓已成之剂。”笔者认为浆水味甘酸,生服时性凉,煮服可增加其温性,甘可护胃调中,酸可敛肝理气,性凉入血分可清热,煮服可防止寒凉太过而伤正。
2 浆水的作用
①生浆水的作用,在狐惑病中赤豆当归散用以治疗湿热郁毒酿腐成脓的病证,用其清热除湿,解毒排脓。该证用生浆水甘酸凉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又因热毒郁于血分,随肝络上注于目,而导致目赤如鸠眼,因此可借其酸性敛肝经横逆之气;下血病篇治疗近血的赤豆当归散,其病机和上述病症相同,因此生浆水也可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属异病同治。以上两条均体现了生浆水味甘酸性凉可清热解毒不伤正的功效。②熟浆水的作用,疟病蜀漆散治疗牝疟,其病多由素体阳虚,复因疟邪痰阻所致,方后云:“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方中用蜀漆和浆水吐之以发越阳气,刘渡舟认为“浆水和胃,又助蜀漆以吐顽”,说明浆水在此即助蜀漆以吐顽痰,又防止吐后伤正以和胃,皆取浆水甘酸和胃理气的功效;第五篇矾石汤治疗脚气冲心,本条乃脚气冲心的外治法。
脚气病,是由湿邪下注所致的腿脚肿胀重痛之病,严重者可发为脚气冲心,即出现心悸、呕吐、气喘等症,皆可考虑用矾石汤治疗。其中明矾味酸涩性寒,有除湿收敛之功,又有清热解毒之效,加浆水煎煮可助明矾收敛降逆以治脚气冲心;呕吐病篇半夏干姜散是治疗中阳不足,寒饮停胃的呕逆证,以浆水煎煮顿服之,能使药力集中,并以其甘酸之味加强温中止呕的功效;妇人妊娠病篇白术散是治疗由脾虚寒湿所致的胎动不安证,方后云:“……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本条醋浆水就是浆水,用醋来强调其酸性,由于痰饮在胸膈,所以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半夏消痰去水,用浆水调中,若呕则损伤胃气,耗损津液,此处浆水体现了益胃生津,降逆止呕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张仲景充分利用浆水善行的特点,助宣通化滞物,用其性凉入血分之性以解热。河南南阳民间常以浆水作为汤菜来食用,如浆水面。但因浆水能助消化,和胃气,化积滞,而又无毒副作用,因此将其作为煎药用水,更有助于药物的吸收,促进药物疗效。浆水历史源远流长,临床价值大,但是由于其制作复杂等原因,目前已很少使。并且各代医家对浆水的认识还存在一定争议,就其很好的药用价值应该对浆水做进一步研究,寻仲景之所思所用,并将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