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万叔原创,图片均为万叔拍摄,请尊重版权!
农业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各界人士,从政府到企业家,从大学生到留守农村的青年,从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到事业有成的农村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创业先行者已经投身到农业创业的浪潮当中。在这股浪潮中,有的人成为吃到螃蟹的那部分人,有的人非常投入,用心地做农业却未能从中获利。
农业,看似已经是一套千百年来已经成熟的产业。然而当它成为创业的一部分的时候,其复杂程度并不比其他行业低。创业成功与否,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产品好坏,并非唯一的因素。一个好的产品,如何让创造者从中获利,是一门学问。而那些阻碍创造获利的问题,往往也暴露了这个行业创业的一些困境。
县里的农村剪影/ 万叔摄
万叔生活的县是一个山区县,全县人口约40万。此前,各乡镇农村人口分布较为均匀。近十几年来,全县人口分布为,多数人口往县城,及县城周边的乡镇聚集。离开家乡的人大多走进工厂,或者做生意。尚留在偏远农村的人在保持着过往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不断尝试着利用出售本地农产品增加收入。近年来,各乡镇均修了水泥路,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提高,一部分在外农工的人回到了家乡创业,虽然农产品交易收入提高了,但成规模,“赚大钱”的却很少。本文以本县某偏远农村的优质产品——为例,谈谈现实中一些农民碰到的创业困境。
参加养猪大赛的土猪/ 万叔摄
这是本县某乡农民用“土方法”,即吃地瓜、菜叶、糠、野草喂大的猪。从古至今,当地农民在每年某个特定时间时,有比赛谁养的猪更大的习俗。参加比赛的土猪大多是500斤以上,名列前茅的猪肉多是800多斤。熟悉养猪的朋友应该清楚,土法养猪能达到这个重量算很好了。县里其他地方的人提到哪里的猪肉好,首先便想到该乡的猪肉。在现在“土猪肉”越来越买到的背景下,当地优质的猪肉本是一种稀缺品。有一位当地的农民朋友曾想过喂养“土猪”致富。然而坚持两年却放弃了。其中的碰到的盈利困境大体如下:
成长周期长,时间金钱成本高
当地土猪成长周期长,多为2年左右。因为当地人养猪均为“土法”,即前文提到的只吃地瓜、菜叶、野草等,不吃猪饲料或者添加其他食物的方法。为了保持当地猪肉的品质,同时又养出重量800斤的猪。那位农民朋友不想使用其他方法,缩短养猪周期。于是他将大多时间和本钱用在种植地瓜和菜上,时间和金钱成本较大。
当地家庭小规模土法养猪/ 万叔摄
销售困境重重
该朋友是三年前过完春节后开始养土猪的,养了八只,直到去年夏天,八只猪都长到了500多斤以上,其中一只达到了700多斤。他打算亲自一只一只杀了卖。因为要让猪肉在新鲜期卖掉,杀猪之前,他在朋友圈发布了这个消息,让朋友预定,但单价比县城超市的猪肉价格一斤高5块钱,一些朋友也帮忙转发了。这一招一开始时非常奏效,前两只猪都在当天卖完(当地人杀猪按习俗多为凌晨三四点)。等到准备杀第三只猪时,问题出现了。除了猪脚、猪尾巴、猪腰有人预定外,猪肉预定的人很少。因为已有朋友预定,他决定按约定杀猪,并计划借一辆三轮摩托将剩余的猪肉载到县城去当街叫卖。结果是少有人问津,猪肉,没卖完,留了一些自己吃,送了一些给朋友。
品牌认知度需提前建立
有了第三只猪的碰到的问题后。那位朋友在朋友的建议下,过段时间再杀猪,并去和超市猪摊及农贸市场猪摊的人谈谈,整只售卖。跑了一番后,摊贩只愿按市场上卖的猪肉的收购价来接收,理由是消费者不一定相信这是土猪肉。这样下来,他一斤少赚十多块,对于辛辛苦苦养了两年猪的他来说,这绝对无法接受。
当地的土猪大赛/ 万叔摄
无奈,他只好继续将不再生长的“猪大爷”们(土猪养到一定年龄,体重增长速度非常缓慢)继续供着。熟知他猪肉价格的朋友多是一些农民同胞,消费水平有限,且一次买的数目较多。剩下五头猪,他一个月杀两只。前前后后两年6个月,他一共卖了将近6万块。扣掉成本,按他的话说,赚了不到3万块,好在平时还有兼卖一些其他农产品,不然还不如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