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宣城旌德县的田间地头,一捆捆去冬储存秸秆被运往一家家饲养旌德黄牛的养殖合作社。在那里,这些“捡回来”的秸秆将被加工成优质饲料,然后被旌德黄牛吃进肚子里。废弃秸秆变身绿色生态的上等饲料,喂出优质牛羊,推动了旌德牛羊产业向经营大户集中发展,让养殖企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循环的发展之路。
秸秆变饲料 废草变成香饽饽
走进蔡家桥国有林场,一群群黄牛正在觅食,这是旌德县虎威黄山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黄牛养殖场。从2003年开始养殖5头旌德黄牛,到2017年的210头,今年合作社的旌德黄牛养殖数量已经增加至350头。
随着黄牛数量的增多,对饲料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加。“我们使用加工后的秸秆作为主饲料,先收现喂,营养价值高。目前养殖场的秸秆年利用量达1000余吨。”该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当地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奖补,养殖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增强了扩大养殖规模的信心。
该合作社在2021年新建了一座1300平方米的标准化秸秆收储点,可收储秸秆1500多吨,还购买了秸秆打捆机、运输车、地磅等用于秸秆收储的设施设备,实现了秸秆产业化利用。“政策好,后面还要大量收集秸秆,大力发展旌德黄牛,把合作社做大做强。”该合作社负责人说。
在白地镇子辰家庭农场,一排排牛舍整整齐齐,一个个膘肥壮硕的牛悠然自得。“养了60多头牛,吃的是秸秆饲料,可以帮助解决村里好多玉米秸秆、稻草秸秆禁烧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能为养殖的牛储存粮食。”农场负责人胡长文还有了新的打算,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利用好惠农政策,一举多得。
政策加持 养殖业快速发展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在旌德,农业的耕作方式由原来的精耕细作变成现在粗放经营,一家一户养殖产业大规模萎缩,耕作收获后农作物秸秆不是被焚烧掉,就是散落田间地头,造成环境污染,还浪费秸秆资源。为此,当地推出了一系列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工作政策,并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奖补。
几年前,旌德黄牛的饲养量并不多,羊产业在2017年之前更是只有少数农户散养,没有一家规模养殖场。近几年来,由于实施了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牛羊养殖产业快速发展。截止到目前,全县牛饲养量已达3.1万头,羊饲养量达0.44万只。
“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享受秸秆奖补政策的企业(农户)由2017年的20家发展到今年的63家,六年时间增加了43家,增幅达215%;秸秆饲料化利用量由2017年的0.32万吨增加到今年的2.75万吨,增幅达759%。”旌德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其中几乎为“零起步”的羊产业,目前饲养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8家,饲养量达3000只左右,年利用秸秆5000吨左右。
秸秆产业化 环保又生金
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过去,秸秆总是被一烧了之,如今每到秋收后,秸秆打捆机就会出现在田间,忙个不停。眼看着一堆堆秸秆被吸进打捆机的“肚子”,经过打包,“吐”出一捆捆圆柱形的草包。
“用于发电的秸秆每吨销售价为260元左右,用于造纸的秸秆每吨销售价为550元左右,用于牛饲料的秸秆价格最高,每吨销售价为680元左右。”高邮一家收储加工秸秆的生物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
秸秆打包离田,在现代化机械上走一趟就加工成了饲料。鲜稻草打捆后,添加生物发酵菌种,制作成青贮饲料,再密封裹包,可保存2年。干稻草打捆后,进行套袋密封,能保存2—3年。
秸秆产业化,将回收的秸秆制作成饲料、稻草纤维,“生态包袱”转眼变成“绿色财富”。农业部门有关人士表示,秸秆白白烧掉,污染又浪费,产业化应用不仅变废为宝,还能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于养殖户来说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