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多种混养养殖技术_稻田混养什么最好_稻田养殖新技术

稻鱼结合模式

这是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即在稻田里既种稻又养鱼。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大多可以种植两季或三季水稻,种两季稻,一般稻谷亩产可达1100~1300公斤。稻田养鱼一般亩产可达30~50公斤,高的可达100~150公斤。北方地区多为单季稻,亩产在400~500公斤,养鱼产量与南方相似。就总的情况看,稻田养鱼后,一般可使水稻增产8~15%,水稻可少施肥料。该模式的经济效益比单一种稻增产50~80%。

稻笋鱼结合模式

在稻田种稻、栽笋又养鱼。水稻多为单季或双季,高笋一般栽在鱼池及田埂四周或田边。以这种方式栽笋,一般亩产高笋100~200公斤。这种模式产出产品更多,鱼、笋的经济价值一般为稻谷的1.2倍左右,高的可达4~5倍。与该模式相似的还有稻藕鱼结合模式,多采用比较荫蔽,土质肥沃的稻田种藕,每分田可产鲜藕150~250公斤,比种稻收入高3~5倍。

稻鱼萍笋结合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第二种模式的基础上,在水面增养了浮萍。一般养细绿萍,其粗蛋白含量为24%,它既可喂猪又可供稻田中草食性水产品利用,还可作水稻的有机肥料。稻田养萍亩产可达1500~3000公斤,高的可达5000公斤以上。田中养鱼可产鲜鱼30~60公斤,高的可达100公斤。再加上水稻和高笋的收入,实现亩产效益1000元是可以办到的。

稻鹅鱼结合模式

在稻鱼结合的基础上,稻田中适当配养鹅。首先鹅对稻田养鱼影响不大,其次,鹅在水面游动,捕食稻田内的部分害虫,除杂草,疏松田泥,增加水中溶氧量,鹅粪还可肥田。因此,稻田养鹅对稻和鱼类是有利的,当然要严格控制数量,以亩放20~30只较为适合,同样可以增加稻田收入。

稻萍蟹结合模式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开始利用稻田养殖河蟹。稻田养蟹与养鱼一样,可使水稻少施肥料,节约耕田用工,增加稻谷产量。一般有培育蟹种和饲养商品蟹两种利用方式,具有投资较少,管理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培育扣蟹一般亩产50公斤,商品蟹亩产可达100公斤,每亩稻田纯收入达3000元以上(1994年)。另外,还可把适合的鱼类混养进去,可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稻鱼蚌结合模式

这一模式是把静止的水稻、慢速运动的蚌、螺、蚬和 游动迅速的鱼类人工有机结合在一起,它具有充分利用地力、肥力、水体空间和天然饵料等优点。1992年,江西省万年县湖云珍珠场利用1.5亩的稻田进行稻鱼蚌综合种养殖,共收稻1375.5公斤,鱼类135.2公斤,放养3~4厘米幼蚌10万只,收获6厘米以上幼蚌90652只。幼蚌、鱼种、稻谷及其它共收入19385元,扣除成本12028元,盈利为7357元。折合亩盈利4900元,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稻萍虾结合模式

利用稻田水面养殖青虾、罗氏沼虾、对虾等。浙江绍兴县马海乡农民车子康利用稻田养青虾,亩产青虾达77公斤,稻谷亩产达750公斤,带动了当地稻田养虾的大发展。罗氏沼虾也很适合稻田养殖,保证5个月左右的生长期,当年成虾可达商品规格,通常每亩也有30~50公斤的产量,效益相当可观。

稻萍螺鳖结合模式

利用稻田培养绿萍,绿萍养田螺或福寿螺,然后用螺类养鳖。螺类可以绿萍、水稻败叶或田间杂草为食,生产高蛋白螺肉,鳖则可利用螺肉、绿萍或杂鱼,产出美味鳖肉。这一模式,由于鳖密度稀,稻田水质条件好,很少产生疾病,每亩放幼鳖100~200只,规格150~200克/只,年底可达400克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在稻田工程设施方面略作改进,稻田完全适合于培育产卵亲鳖或稚鳖,同样会获利甚丰。

稻萍鱼蛙结合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稻田种稻养萍、鱼的基础上,又引进食用蛙类。古巴牛蛙、美国青蛙以及稻田内的虎纹蛙等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对防治水稻病虫害也效果良好。用蛙、鱼防治水稻病虫害,对消除农药对稻、鱼、蛙的污染,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鱼、蛙的养殖实践看,一般可以达到亩产30~50公斤鲜鱼,收30~50公斤食用蛙类。

稻麦鱼、稻谷鱼、稻菜鱼等

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主要利用一些水源方便、易于排灌的膀田,它既适合于种一季小麦、油菜、胡豆或蔬菜,也适合稻鱼互利共生,培育一季斤两鱼种。在小麦、油菜、胡豆、蔬菜收获之后,重施底肥,早整田、早关水、早栽秧,然后及时放养锂、鲫、花鲢、白鲢、草鱼等夏花苗种,在稻谷黄熟后,将鱼种收获后转入塘、库或冬水田继续饲养成商品鱼。这种模式,小麦一般单产在220公斤左右, 油菜籽单产为70~120公斤,胡豆单产为120公斤左右,蔬菜单产为1000~1800公斤,鱼种亩产为30~50公斤。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