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草莓”是安徽长丰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发展基础坚实,产业链条齐全,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栽培规模、产品品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三产融合、品牌影响力均处国内领先地位。
日前,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张平一行来到长丰县,围绕当地草莓品牌价值评价等具体议题展开调研。调研组实地参观了长丰草莓小镇,并与长丰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方捷,长丰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杜胜红,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等进行座谈。
1 从无人识的红果 到人人种的草莓
1970年,一位叫闫如坤的长丰人,在自家田地里种下了5棵草莓苗。当时他不知道自己种下的到底是什么苗,自然也不会知道,自己无意中引进的小小草莓苗,竟然会成为长丰县的支柱产业……
50年后,长丰县可以为全国14亿人供给平均每年半斤草莓。截至2021年,草莓产业可以为长丰县每个农民带来9200多元的年均可支配收入。
50年前5棵苗,经过半个世纪长成了长丰人的产业登云梯、品牌金招牌、增收聚宝盆,这背后是长丰县政府与产业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坚守。
那个50年前把草莓带到长丰县的第一人闫如坤,原本是经营花卉苗木的生意人。1970年,他在花卉苗木市场上发现了一种连自己也不认识的小苗,两毛钱一棵。闫如坤买了5棵,种到自家田里。
一年之后,小苗结出了红色的果子。大家以前没见过这种果子,谁也不敢吃,闫如坤放着胆子尝了一颗,嘿!味道真不错。于是他便开始不断扩大小苗的种植规模,4年之后,他家已经有了好几亩草莓地。
草莓越产越多,闫如坤便拿到市场上售卖。当时他不知道这种小果子叫什么名字,便对外宣称自己的果子叫“红果”。随着草莓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本地市场消化不掉,闫如坤便坐着火车去合肥卖“红果”。火车上有一位列车员是东北人,他见闫如坤提着两筐“红果”,便问道:“你带这么多草莓干什么?”
听闻此言,闫如坤赶忙问道:“你管这红果叫什么?”
列车员说:“草莓啊,我们东北有人种!”闫如坤这才知道,原来这种水果的真正名字是叫“草莓”。
闫如坤把草莓在长丰栽种之后,并未展开大规模种植。第一个大规模种植草莓的长丰人是曹庵镇的俞家耀。1985年,俞家耀从安徽农学院购买600株草莓苗种在自家田中,并逐年扩大种植规模,长丰草莓规模化种植的先河由此开启。
当时的长丰县,是个经济基础薄弱,缺少自然资源,且多涝多旱的贫困地区。境内地势高洼不平,当年流传着“岗区十年九旱,湾区三年两淹”的顺口溜。先天不足,让长丰多年来都与穷困脱不开关系,当地农民几乎家家都是茅草屋,有些贫困人家更是连饭都吃不饱。
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卢荣景那时正在曹庵镇“蹲点”,他注意到了当地零星种植的草莓,发现该作物非常适应长丰县的水土,草莓产量、品质都属一流,这或许就是帮助长丰县走出困境的“金钥匙”。于是,卢荣景开始大力支持曹庵镇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发展草莓产业。从此之后,草莓种植业开始在长丰县快速发展起来,到2021年,全县草莓种植面积达到了21万亩。
2 人均增收9200元的“致富果”
50年、半个世纪,长丰草莓从无到有,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据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介绍,目前,长丰县每年生产的草莓,足够全国人民每人吃上半斤。草莓产业的年产值超过了100亿元,可以为长丰县每个农民带来9200多元的年均可支配收入。今天来看,长丰县大力发展草莓产业当然是无比正确的决定,但实际上,在长丰草莓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遭遇许多“劫难”,长丰人能有今天的成绩,并非一蹴而就。
20个世纪90年代,长丰县的草莓种植规模达到了2万多亩。但是随着产量的提升,销量上不去成了大问题,遇上市场需求萎缩的年份,种植户、经销商只能眼睁睁看着草莓腐烂。长丰县政府为了打通销售渠道,费了好大力气安排专列运送草莓,仍然滞销顽疾难除。2001年,时届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拓展销量,以举办长丰草莓节为突破口,极力培育长丰草莓品牌,推广长丰草莓产品,“杀出了一条血路”。几年下来,长丰草莓市场由滞变畅,不愁销售,价格“芝麻开花节节高”,乃至市场反拉种植,促进了长丰草莓种植面积快速增加,
草莓市场销售问题初步解决后,长丰县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草莓品牌。他们在2001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长丰草莓节”,把全国商贩吸引来收草莓,之后每年举办一届,打开销路,提升价格,草莓种植面积从此迅速提升上来。此后,长丰县每年都会投入超过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以提升长丰草莓品牌的影响力。长丰县利用各地各级媒体,将长丰草莓的品牌知名度传播至全国各地;通过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举办推介会,让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长丰草莓的卓越品质有了鲜明的认知。随着长丰草莓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响,他们的产品销量也越来越广,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港澳台地区热销,同时出口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
产销渠道打通了,品牌形象树立起来了,就能高枕无忧了吗?非也。2005年之后,由于长丰长期大规模种植草莓,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草莓抗病性下降,品质也大打折扣,这极大地威胁到了长丰县草莓产业的长远发展。
当时,长丰县草莓协会会长夏世祥四处奔走,寻找抗病性更强、品质更优的草莓品种,最后为长丰县引进了“红颜”草莓新品种,算是切中了要害,解决了问题。“红颜”新品种在全县全面种植后,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每亩增加收入1万元以上。至今,红颜草莓一直是长丰县的主栽品种。
换种新品种只能救一时之困,土壤、病虫害的隐患始终存在,为了让长丰草莓产业成为真正造福于民的“长青产业”,长丰县政府和草莓协会开始在全县大力推广绿色防控体系,全面普及草莓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综合防治技术,实现绿色防控覆盖率100%。推广太阳辐射高温消毒、低温冻土等物理防治技术,开展有机肥、生物菌肥替代化肥和农药,建设自然农法基质发酵中心处理30余处。通过这些新技术的应用,长丰县彻底遏制住了土壤退化、病虫害加剧的现象,使得长丰草莓能够始终保持高品质、高产量。
产业兴旺、收成稳定,给长丰县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1994年,长丰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1999年,长丰县在全省61个县市综合考评中排名倒数第7位。可是十几年之后,靠着不断蓬勃发展的草莓产业,长丰县已经成为全国百强县排行榜上的常客,而且排名还在持续上升,在《2021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中,长丰县位居第83位,排名全省第2位,较上一年度提升7位。经济发展了,产业壮大了,农民的收入自然也高了,2021年,单单是草莓产业,就为长丰农民创造了人均9200元的可支配收入!
另外,草莓产业也为长丰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据了解,在150天的草莓销售旺季,每天需初加工包装人员8500人,每人每天工资400元,一季下来,人工工资合计3.2亿元,综合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二产产值达到了40.7亿元。
长丰人不仅能靠着卖草莓果赚钱,产业发展起来之后,当地的草莓苗也成为其他地区种植户争相采购的香饽饽,为长丰人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去年,当地年繁育100万株草莓原原种苗,年繁育种苗面积5万亩,共生产25亿株脱毒苗,可供40万亩草莓生产面积,每年向全国供应种苗15亿株、产值达7.5亿元!
祖辈受穷的长丰人,靠着红红火火的草莓,直起了腰杆子。
3 科技化的长丰草莓
长丰草莓的规模越做越大,产业模式也在随之提档升级,从开始的每户果农几分地种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种植;从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演变成为钢架设施栽培和连栋大棚高架无土栽培;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逐步转变为以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公司为主体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工厂化园区栽培;从单一鲜果零售,发展到草莓按等级包装、草莓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从单一的草莓生产元素陆续嵌入采摘、观光、体验、养生、科普、研学、实践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全产业链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大产业全链条格局。
这些年来,长丰草莓获得了国家多项认证和荣誉,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国家绿色(有机)产品、全国绿色农业十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最受全国消费者喜爱的区域公用品牌、全国十大好吃草莓、全省“一县一业”全产业链示范县、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是全国草莓种苗和鲜食草莓的核心主产区,连续多年稳居全国设施栽培第一县。设施栽培面积达21万亩、总产量35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110.7亿元!
目前,长丰草莓产业创造的产值占全县GDP的14.7%,共有草莓种植农户8万多户,从业人员17.5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接近一半来自草莓产业。小草莓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政府服务农民增收致富的大文章、长丰对外宣传展示的大名片,成为外界关注长丰了解长丰走进长丰的大品牌。
在草莓种植业蒸蒸日上之时,长丰草莓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加强。近些年来,长丰县政府、草莓协会与中科院、农科院等省内外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研发中心15处,建立了全国首个草莓文化科技展览馆,与中科院共建的智慧农业谷,开发全国首个数字草莓大数据平台,被纳入全国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通过一系列技术、产品、模式和管理创新,长丰草莓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丰收奖4项,自主研发应用“脱毒草莓种苗及其繁苗技术”等新技术20余项,制定国家级技术规范2项、省地方标准3项、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选育皖丰、九天红韵等6个新品种,推出“丰玉”系列第一个“长丰红玉”品种。通过四新技术带动,全县草莓亩产达1.65吨、商品果1.4吨,鲜果销售总量29.4万吨,产地批发均价16元/公斤,草莓鲜果产值50亿元。综合种苗和鲜果销售,一产产值56亿元。
4 产业化的长丰草莓
由于长丰草莓的名头实在太响,所以吸引来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前来抢购。当地人告诉记者,早些年的时候,经常出现外地采购商为抢购草莓而发生争执、冲突的事情。
事实上,庞大的草莓产业吸引来的不仅是采购商,许多产业链上的知名企业也纷纷落户长丰。据了解,目前长丰县拥有集草莓预冷、速冻、仓储、保鲜等为一体的草莓初加工基地30个以上,培育壮大了巴莉甜甜、伊利、利马利、苏亚速冻等一批草莓加工企业,深入发掘草莓加工产品,推出草莓蛋糕、草莓酒、草莓乳制品、草莓系列饮品等草莓附加值产品,每年产值约2.5亿元。
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副会长张平(中)参加座谈
此外,长丰县还围绕“休闲采摘到长丰”和“心有梦,就长丰”旅游IP,建成长丰草莓博物馆、草莓马拉松赛道、草莓文化大道、草莓小镇等集种植、采摘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基地,初步形成良繁、科研、交流、农事操作体验、科普文化教育等环节构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建设各具特色的草莓文化元素雕塑、特色门楼及标识标牌,打造独特的草莓文化风景线,先后举办了19届长丰草莓文化节、第八次中国草莓大会,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精品产业园1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2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8家、特色旅游村3个、研学旅行基地3个。通过草莓文化旅游,吸引350万人次到长丰旅游消费,草莓采摘销售、餐饮和娱乐设施消费等平均每人消费300元,每年农旅产值14亿元。
夏世祥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在中国优农协会的指导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草莓特色主导产业 ‘双百亿’目标,大力开展‘两强一增’行动,加快推进草莓微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全面推进智慧农业谷、百果园产销中心、智慧草莓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数字草莓工程引领全县智慧农业全面升级,推动草莓品牌全面升级。将长丰草莓产区打造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的样板区、中国草莓产业中心和合肥市北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立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把小草莓做成大产业,草莓产区率先实现全面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