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这种从日本引进的深红色、水灵灵、味鲜美的小小草莓果,不仅在茅山老区迅速推广开来,还像个精灵似的,跨越山岗,飞过江湖,魔术般地在中华大地蓬蓬勃勃地生长开来。

事实上,连赵亚夫本人也未曾想到,他会成为引种和推广草莓种植而大获成功的开拓者,而他的人生也会因此打开了丰富多彩的一页。

笔者对他的采访,也是从引种草莓这个节点上破题的。

做了近50年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赵亚夫,说话也像他做事一样干净利索。他说:1982年,对我来说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不仅是因为这一年我开始担任了镇江市农科所所长,更因为,在这一年,我有机会第一次前往日本,住在一位农民家里,跟着他边干边学,边读书边研究,实实在在学习了一年。通过学习和思考,在我的心中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找到了人生道路上的新的坐标。

赵亚夫在日本学习的地方是日本爱知县安城市的渥美半岛,那里到处郁郁葱葱,山上有林,山坡有果。而那里的气候、地貌和镇江山区类似。“我们这里大多荒山秃岭,农民都是为养家糊口种口粮而忙碌,人家这里却建得这么美!”——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赵亚夫难以平静。赵亚夫说:“在家里不觉得,一看人家的发展,把我惊呆了,在日本,水果琳琅满目,我长这么大吃的水果加起来也没有在日本这一年多,而农民靠种水果就能致富。”日本之行,让他大开眼界,更让他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他萌生了一个理想:要像海绵吸水一样尽可能多学、学好,要让茅山老区像日本渥美半岛一样,四季花果香,满山是财富。

回国时,他要求得到的贵重礼品就是送给20棵草莓苗。

说起当时试种草莓的情景,赵亚夫禁不住笑了起来。他说,在白兔镇解塘村推广草莓时,当地的农民都把种草莓看成是“不务正业”,他们说:草莓是个啥,能当饭吃?种在地里,麻雀子不戡(啄)它吗?草莓有没有毒,城里人肯吃吗?说啥也不愿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做试验。满腔热情而又心急如焚的赵亚夫带着农技人员走村串户,说服动员还是不肯买账。最后只得求助当时的公社书记出面动员,并保证亩产量和收益。当时,有人拿着三洋收录机现场录了音。一位村干部还同他认真地说:“如果草莓种不出来,你要认损失”,赵亚夫当场答应,他才放心。

随着草莓苗下地,赵亚夫也因为要示范种植,引领农民,就径直住到了一户农民家里。他吃住在村,整日在草莓田里转圈,像对待刚出生的惯宝贝一样呵护着,生怕有什么闪失。直到试种成功,心上的石头才落地。

1986年,赵亚夫将草莓种植在茅山老区推开,全县种植达到了2万亩,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竖起来了,农民们亲切地称之为“草莓楼”。现如今,草莓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常规项目,拥有数十万存款的家庭已很普遍,连送子女自费出国留学,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1961年,从宜兴农林学院毕业的赵亚夫来到镇江市农科所工作,被下派到农村蹲点。当时,大跃进浮夸风带来的惨痛后果,让赵亚夫印象深刻:山区的农民太苦了,我一定要尽一生努力,改变农村的贫穷面貌。在他看来,没有什么让自己从事农技推广、让农民致富、让农村改变面貌更加开心的事了。而今,小小草莓的成功,让他更加增添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在赵亚夫的心中,远大目标刚刚展开,他没有也不愿停步。

赵亚夫(右一)在南京推销新品草莓 袁瑶摄影

为了加快农技推广和果品产销,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赵亚夫带领农科所同事到农村租地办科技示范园,并将示范园定名为“万山红遍”,寓意丘陵地区发展应时鲜果,红遍万山,给农民带来富裕。1996年,赵亚夫设计的第一个“万山红遍”农业园在白兔镇建成,之后,又建起了后白、戴庄、磨盘等5个农业园区,形成了绵延十多公里的3万多亩高效优质应时鲜果产业带。于是,应时果品红遍万山,富裕了万千农户。

1993年当选为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赵亚夫,更多关注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在他的建议下,市人大在丹徒和丹阳设立了两个联系点,一方面因地制宜帮助种植新品水稻和水蜜桃,促进增收,另一方面跟农民兄弟交朋友,比较真实地了解农村发展动态。在他提出的多项议案中,有件《要大力发展远郊蔬菜基地建设的议案》,是针对城郊菜地越来越少的实际,提出到农区发展菜地。这一议案将居民和农民的利益兼顾了起来,也很有预见性,办理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002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赵亚夫,又向组织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要求”:去镇江最穷的茅山革命老区蹲点,帮扶一个落后村,让一个最穷的村实现小康。于是,位于溧阳、溧水和句容三县(市)交界处的戴庄村,成为他的新的目的地。戴庄村虽是茅山老区腹地多年没有开发的穷村,但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次,赵亚夫不光带去了有机农产品,还吸取草莓、葡萄推广中的经验,首先兴办农业合作社,抓营销,市场多大就生产多少,直接与市场对接。如今,戴庄村有机农作物已经从几十亩扩大到3000多亩,发展成为有机稻、桃、草鸡等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10多块钱一斤的无公害大米供不应求,有机农产品销到沪宁高端市场。农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不到3000元,在2009年达到9000元,穷山村变成了“小康村”。日本农业专家来参观后也惊呼:“这里和日本已没什么两样!”

“要致富,找亚夫”。20多年前,一位农民随口一说的这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已经成为茅山老区农民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几十年来,赵亚夫几乎走遍了句容的山山水水,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奔波在乡村,经过他培训的农民达30万人次,却从未收取过讲课费、辛苦费。直到现在,他没有接受一家企业聘用,赵亚夫说:“有很多老板请我当顾问,可我没有精力,我要帮农民做事。农民这样尊重你,这比金钱还要宝贵。”

2008年的汶川地震后,赵亚夫被省领导点将,来到江苏对口援建的绵竹市。他和几位农技专家、农业能手商量后,决定在那里发展果树与养猪新技术。赵亚夫白天在援建的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里做给农民看,晚上经常走村串户为农民讲解有关技术。他发现当地的稻子收获期比较早,就推出一季稻加一季新品草莓的种植模式,8户农民试种以后,每亩收益都超过一万元,当地农民觉得这比神话还要神奇,这一项目很快就被推开了。

50年来,赵亚夫恪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卖,实现农民富”的承诺,坚守在农技推广的岗位,以土地做伴,以农民为亲,把农民丰收的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实实在在的效益装进农民口袋。他根据当地丘陵山区的实际情况,在江苏省率先将农科所的研究方向调整到以发展果树、蔬菜、花卉等现代农业的方向上来,走出了一条适合丘陵山区农民致富的发展高效农业的路子,他撰写的《草莓技术图说》等系列读物受到农民们的普遍欢迎,他带领农科所把近百项农业科研成果教给农民,在丘陵山区推广种植的应时果品,产生了20多亿元的收益!他被授予 “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虽然广受赞誉,但赵亚夫却始终认为:我真的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范翔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