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

每年春季都是鱼病高发期,池塘和大水面都有发生,而大水面水体中使用化学药物可以导致水体和环境的药物污染,因此在大水面养殖鱼类的水体中,投放各种药物防控养殖鱼类的疾病时,会受到环保和管理部门的许多制约。这些制约因素给从事大水面鱼类养殖的从业者,造成了防控鱼病的特殊困难。

日前,有大水面养殖区死鱼严重,拒不完全统计,每个养殖单位内(湖泊和水库)从春节后到现在,死鱼的数量均超过了10万斤,水库和湖边都是成堆成堆而且已经发臭的死鱼尸体!让人着实心痛。

本文从分析大水面养殖鱼类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适宜于大水面养殖鱼类疾病防控的方法。旨在供从事大水面养殖鱼类从业者们参考。

致富经河道养鱼完整视频_致富经水库养草鱼_致富经水库养鱼记录片

致富经河道养鱼完整视频_致富经水库养草鱼_致富经水库养鱼记录片

致富经河道养鱼完整视频_致富经水库养草鱼_致富经水库养鱼记录片

农户们把死鱼丢弃在湖边,这是不对的,建议无害化处理。

我国在大水面水体(湖泊、水库)中养鱼,已经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就有人在长安西南的昆明池中养鱼,且产量颇丰。公元1537年,浙江绍兴的三江闸建成之后,兴起了所谓“外荡养鱼”,当时所采用的基本操作方法,一直为中国近代大水面(湖泊、水库)养鱼所沿用至今。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国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大水面养鱼也得了较为迅速地发展,大水面养鱼的种类和密度也有了大幅度地增加。

国外的部分国家的大水面养鱼,主要以利用养殖水域中原有鱼类自然种群为主。但是,也有投放鱼种实施大水面养殖的。前苏联是世界上大水面养鱼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主要放养高白鲑(Coregonus peled)、鲱形白鲑(Coregonus clupeaformis)等。美国主要向湖泊中放流鲑(Salmo salar)、鳟(Salmo playtcephalus)。欧洲的一些国家,在湖泊中养鲤(Cyprinus carpio)。非洲人在不少湖泊中放养有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东南亚各国近年在湖泊水库中放养罗非鱼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

随着我国大水面养殖业的发展,放养密度和养殖水环境污染也正在不同程度地增加,大水面养殖鱼类的鱼病问题也日渐复杂和严峻起来。对于大水面养殖中的鱼病问题,因为其水面大,存在精细管理比较困难,鱼病治疗效果差的现实问题。因为有些在池塘养殖鱼病防控中应用的方法,在大水面养殖水体中就难以有效应用。如实施全池遍洒防控鱼病的药液,精准投喂含有治疗疾病药物的饲料等防控鱼病的方法,就不能做到安全地使用于大水面水体,对大水面采用大量化学药物治疗鱼病,存在化学药剂污染水体环境,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问题。因此,在大水面中实施养殖鱼类疾病防控时,应该注意其特点而采用适宜的防控疾病方法。

1.大水面养殖鱼类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在大水面水产养殖过程中,能诱发养殖鱼类疾病的因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环境因素

由于大水面水体的理化与生态环境因素均难以人为控制,如气候的突然变化、暴雨后大量雨水携带着地表泥沙与各种污染物流入养殖水体、水体中天然饵料的丰欠程度、以及越冬冰封期间造成养殖水体中不同程度的缺氧等,均可能造成对养殖鱼类的应激性刺激,降低养殖鱼类自身的免疫机能,而导致养殖鱼类对养殖环境中常在的病原生物的易感,而发生各种疾病。

1.2生物因素

一般而言,大水面水体中容易存在种类和数量不同的凶猛性鱼类,如鱤(Elopichthys bambusa)、鲶(Silurus spp.)、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等均属于肉食性鱼类,这些鱼类以养殖鱼类或者水体中其他野杂鱼为食物。如果养殖水体中有这些凶猛性鱼类的大量存在,不仅是直接造成养殖鱼类成活率低的因素,也可能让养殖鱼类不断地感受到被凶猛性鱼类摄食的威胁,导致其体内肾上腺素(epinephrine)经常增加而引起免疫力低下,最终致使养殖鱼类对养殖环境中常在的病原生物的易感而发生各种疾病。

1.3鱼种因素

我国农业领域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谚语:“种好一半谷”。意思是说只要种子的品质优良,就能决定至少一半的收成。对于养殖鱼类苗种的选择,也应该注重选择良种进行养殖。所谓优良的水产养殖动物品种,不仅要具备生长速度快的优点,还要具备抗病力强的特点。因此,从事大水面养殖的养殖业者,应该尽量到国家级或者省级水产良种场,去购买养殖鱼类苗种,而且要对拟购买的养殖鱼类苗种,按照农业农村部制定的“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规程”要求,完成养殖鱼类苗种体内、外病原体检疫程序,避免将病原生物带入自己的养殖水体。

1.4人为因素

能影响到水产养殖(大水面养殖亦是如此)成败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人为因素无疑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如在购买养殖鱼类苗种时,养殖业者能做到选购优质苗种、完成严格的检疫工作,苗种运输过程中选用好运输工具等,避免造成运输过程中的苗种受伤,实施对苗种放养前的鱼种消毒,每天坚持巡查、及时发现养殖鱼类病情,对已经发生疾病的养殖鱼类,采取积极、及时地治疗疾病的技术措施等等,这些都是养殖业者通过自己努力,能实现并发挥作用的人为因素,也是能决定水产养殖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2.大水面养殖鱼类前的准备工作

在将水产动物投放到养殖水体之前,最好能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2.1清整养殖环境,建设防逃设施

如果是新修的水库或者开挖的湖泊,在蓄水之前,应该抓住机会实施对库底或者湖泊底部进行清整。特别注意清除水库和湖泊淹没区内的树木、巨石、淤泥等障碍物,尽量清整其底部杂物致使其平整、平坦,便于日后水产养殖的各项操作。

在水库和湖泊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均应该设置适宜的防逃设施,防止养殖鱼类逃逸。

2.2消毒水体环境,清除敌害

如果可能的话,可采用生石灰对养殖水体和底部实施消毒。在带水的情况下可以按照水深1.0m,施用100~150kg生石灰,化水后趁热均匀泼洒养殖区,既有消毒杀菌效果,也可以彻底杀灭水体中凶猛性鱼类及野杂鱼。用生石灰消毒养殖水体,既能澄清水质,又能促进底泥矿化,释放磷、钾等营养元素,有利于养殖鱼类获得高产。

2.3对周边自然(社会)环境的调查

大水面养殖业者一定要对养殖水体环境,完成深入细致地调查。调查内容应该包括:养殖区域的水文资料(包括承雨面积,地表水最大来水量、养殖水体最大载水量等)、气象资料、周边农田类型、农作物种类与生产季节,农田中的农药(种类)使用情况,周边工厂以及工厂废水(类型)排放状况,以及社会治安等,一定要对周边自然与社会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并努力准备好相应的对策。

2.4对大水面水体中天然饵料生物种群结构调查

按照湖泊调查要求,调查养殖大水面中的天然饵料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周年变动趋势。根据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种群结构和生产量,决定和调整养殖水体中养殖鱼类种类与数量的放养比例与规格,实施因地制宜、实现科学放养,达到充分利用水体中天然饵料生物的目的。

3.大水面养殖鱼类疾病防控措施

对大水面养殖鱼类疾病防控,主要是需要切实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接种鱼用疫苗,实施免疫预防

在我国实施人工养殖的硬骨鱼类(Osteichthyes)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因此,对养殖鱼类接种鱼用疫苗预防养殖鱼类各种传染性疾病,已经是国内、外预防养殖鱼类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重要措施之一。

如果在将养殖鱼类放养到大水面养殖水体之前,就对其实施免疫预防接种某种鱼用疫苗,就是预防养殖鱼类在养殖期间发生某种疾病最佳的方法。可以避免其在养殖期间养殖鱼类发病后,不容易实施有效药物治疗的困难。

然而,问题是我国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通过的鱼用疫苗,虽然几十年来先后已经有了8个。即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草鱼出血病活疫苗、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牙鲆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鱼虹彩病毒灭活疫苗、大菱鲆迟缓爱德华菌活疫苗(EIBAV1株)和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XVAV6203株)。

但是,从不同地区的水产养殖现场反馈的关于鱼用疫苗应用效果的信息表明,这些鱼用疫苗的实际应用效果是并非理想的。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在我国不同水产养殖区域,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致病生物存在不同抗原性物质的缘故。因为鱼用疫苗应用效果的优劣,归根结底是由鱼用疫苗中存在的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数量和抗原性强弱决定的。人们在将某种致病生物开发为疫苗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疫苗制备技术与方法,不过就是为了尽量地保留致病生物中的有效抗原,而最大限度地去除其中的无效抗原(inactive antigen)而已。

已经研究结果证明,在水生动物致病生物上存在的部分保护性抗原,是与其决定致病生物血清型(serotype)的所谓血型抗原(blood group antigen)一致的。也就是说,如果使用的鱼用疫苗上没有包括当地存在的致病生物上血型抗原的话,将这种鱼用疫苗应用到该水产养殖区域后,就可能不会对受免水产动物显现出相应的免疫保护(immunoprotection)效果。

由于我国地域比较辽阔,在不同的水产养殖区域能危害水产动物的同种致病生物,是有可能存在不同血清型的。因此,如果将从某一个地方分离的某种致病生物制备成鱼用疫苗,再将其应用到全国不同的水产养殖区域时,就有可能由于致病生物上存在的血型抗原不同,导致实施免疫接种后的水产动物,因为其体内不能产生能特异性地针对当地致病生物的抗体,而导致免疫预防的失败。因此,在我国依靠某养殖区域获得的致病生物的一个毒株,制备而成的鱼用疫苗,应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水产动物某种疾病预防,是难以取得一致良好免疫效果的。大水面养殖业者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从自己养殖的养殖鱼类患病个体中分离致病性病原生物,在研究阐明其血清型背景的基础上,选择含有这个养殖区域同种病原生物主要血清型的适宜毒株或者菌株,开发成鱼用疫苗,即制备成适合于在自己养殖区域内使用的所谓“自家疫苗”。

3.2定期投喂免疫调节剂

养殖业者在进行大水面养殖,为了能有效地实施养殖鱼类疾病防控措施,建议还是应该在养殖水体中选择适宜的位置,设置数个投喂鱼类饲料的饵料台,诱导养殖鱼类形成到饵料台摄食的习惯。当养殖鱼类形成了到饵料台摄食的习惯后,可以采用定期在投喂养殖鱼类饲料中添加免疫调节剂(immunomodulator,酵母多糖或者酵母培养物等多糖类物质)的方法,预防养殖鱼类的各种疾病。如果是在水温15.0℃以下的条件下,可以按照每吨饲料中添加5.0~6.0kg,而在水温上升到15.0℃以上时,每吨饲料中添加3.0~4.0kg免疫调节剂。按照养殖鱼类总重量的1.0%左右投喂量,随着水温的上升,逐渐提高饲料的投饵率。连续投喂28d后,就停止投喂添加有免疫调节剂的饲料。这种方法已经被证实,可实现通过调节养殖鱼类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提高其抵抗各种病原感染的能力,达到预防养殖鱼类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目的。

3.3 挂篓挂袋法的应用

“挂篓挂袋”是我国水产养殖业者在长期从事水产养殖业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经济、安全而高效地防控水产动物疾病的方法。在养殖期间,定期在饵料台周围,采取挂篓、挂袋的方法对养殖鱼类疾病进行药物预防。实践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既可以有效地杀灭养殖鱼类鳃部和体表的病菌,也可以驱除各种鱼类寄生虫。操作方法也非常简单,一般采取的是挂漂白粉竹篓,每个竹篓内装漂白粉100.0~200.0g,间隔2~3d就更换装药1次;在高温易发疾病季节,可以1~2d天更换新药1次。为了防控养殖鱼类寄生虫,采取的是挂晶体敌百虫(或者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按照5:2的比例)布袋,每个布袋内装晶体敌百虫50.0~100.0g,间隔4~5d就更换装药1次;在高温易发疾病季节,可以2~3d天更换新药1次。

在鱼病流行的高峰时期,还可以定期在饲料台周边泼洒漂白粉或者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使水体中的药物浓度分别达到1.0mg/L和0.3mg/L。

挂篓、挂袋的方法可以使药物在饲料台周边水体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当养殖鱼类来饵料台上摄食的时候,就可以被动地享受药浴,而清除其鱼体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有试验报告指出,这种用杀虫药物挂袋的方法,对于清除在养殖鱼类体表寄生的草鱼锚头鳋(Lernaea ctenopharyngodontis)、鲩中华鳋(Sinergasilus ctenopharyngodontis),以及在鳃部寄生的鳃隐鞭虫(Cryptobia branchialis)和车轮虫(Trichodina spp.)等鱼类寄生虫,都是具有良好预防效果的。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