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生态高效渔业技术”高级研修班,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承办,于17日正式开班,此次研修历时6天。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湖北省水产局李水彬局长、湖北省人社厅专技处廖维君处长、武汉市农委水产处石立兵处长、武汉市农科院邵永发副院长、武汉市农业院水产研究所徐洪亮所长等出席了开班仪式。
2015年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首次举办了“淡水渔业高效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高级研修班”。时隔3年,“生态高效渔业技术”高级研修班再次开班,此次培训围绕淡水主导养殖新品种,重点在推动淡水养殖转型发展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创新模式等领域展开学术研讨,以期推动淡水养殖业转型升级,走出绿色水产、质量兴渔之路。
武汉市农科院副院长邵永发说,改革开放40年余来,中国的淡水养殖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6445.3万吨,其中淡水养殖产量2905.3万吨,两者分别是1978年的12倍和38倍,现代水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为中国水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渔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水资源日益短缺严重危害渔业发展的基石;二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渔业资源养护的压力;四是水产养殖结构单一、供给结构不合理矛盾日益凸显。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是摆在广大渔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一道继续解决的难题。
本次研修班第一堂课,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院士桂建芳,以《新时代水产养殖模式的变革》为题进行授课。他指出,改革开放前至1986年的养捕结合,捕捞为主是水产业发展的雏形;1986年至2015年的以养为主、高效增产的模式把水产业带到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再到2016年以来,水产业的发展主题已经转变为“生态优先、数量质量并重”。水产养殖业的变革从“吃鱼难”到“养殖量占世界2/3”,再到如今的生态养殖是必然趋势,同时也需要水产从业者的推动。
他说,生态优先和供给侧结构调整已经导致水产养殖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已在保护水环境健康,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从不同食性的多种鱼类共养到多营养级复合养殖模式,从水生植物和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到鱼菜共养生态养殖模式,从传统的稻田养鱼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从传统池塘养殖到工程化智能化的池塘养殖模式,从污染严重小网箱到大网箱以及净水渔业养殖模式,所有的变革都在趋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
桂建芳院士还指出,水产养殖模式变革的关键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朝集约化,即设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改变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养殖现状,通过关键技术及其技术集成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损失和减少用药等,可有效减轻药物残留和富营养化对水环境质量与负载的影响,具有保护水环境和生态优化作用。二是朝生态化和有机化的方向发展,如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在充分利用水生动物生长所需食物链和稻谷生长营养需求的生态功能优势,可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和稻田杂草,增加水体营养盐,提高稻田土壤肥力,还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有利于降低稻田CO2和CH4的排放量,增加稻田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产出更多质量安全的稻米和水产品。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曾令兵,则分享了水产养殖病害与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未来。他讲道:“病害问题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难题,不仅直接经济损失巨大,还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使得水产品质量安全下降,从而威胁人类健康。”
曾令兵就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常见病害进行深度剖析,与参会学员分享了大量典型疾病案例,如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小龙虾白斑综合征等等。在网红小龙虾的疾病问题上,曾令兵认为,小龙虾和河蟹的病害基本相同,影响最大的是白斑综合症。在5月份,如果能保证在25度的时候小龙虾不出问题,那么小龙虾的养殖就能解决掉50%的问题。
此外,曾令兵分析了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在创新基础理论上,应该深入研究疫病发生的内在原因、流行规律、感染与致病机理、宿主防御机制等基础理论性问题;在技术发展上,要着重突破疫病实用化诊断技术、新药创制与安全使用技术、疫苗研制与免疫预防技术、水生态环境调控技术、免疫刺激与代谢改良保健技术等关键技术瓶颈;在构建综合防控体系上,要从源头抓起的基于生物安全防护、健康养殖规范与动物保健管理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使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朝着产业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免疫预防是最具潜力的疾病防控方式,营养免疫不仅可以提高水生动物的抗病力,减少病害,更符合绿色生态的健康发展理念。”曾令兵最后补充道。
本次研修班还举行了黄颡鱼、罗非鱼、黄鳝、鳜鱼等品种的养殖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