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朱玉东
“我准备在这里建座小冷库,可以存几万斤西葫芦,以后向南方供货更灵活了。”5月8日,在茌平区冯官屯镇业官屯村保华菌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登华向记者介绍。只见包装车间内摆满了一箱箱翠绿的西葫芦,十几位妇女正在紧张地打包装箱。大棚外,几名工作人员正将西葫芦装到大货车上。当天下午,这些西葫芦就会被运到北京市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
从16岁跟着父亲到济南卖菜开始,王登华已经在蔬菜行业里打拼了30多年。这些年来,他跑过济南、东北、北京等地的市场,历尽各种艰辛,最终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和精明的商业头脑,打拼出一片天地。
王登华说,17岁那年,他赶着毛驴车拉着一车白菜去济南卖,没想到菜卖完了,毛驴却被人偷了。后来,毛驴车换成了三轮车、四轮农用车,他开始在当地收购白菜、南瓜、黄瓜等蔬菜,运到济南售卖。当时一名农民工一个月最多挣几十元钱,而王登华卖一车蔬菜就能挣一二百元,收益相当可观。那时候,茌平当地没有成规模的蔬菜大棚,蔬菜货源不稳定,他只能开车去外地联系货源。就这样,王登华茌平、济南两地往返了十几年,运输的蔬菜以西葫芦为主,货源逐渐稳定。
2003年,王登华把目标转向了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王登华在各地负责组织货源,租用大型货车发货,妻子赵芹在北京负责销售,两个人分工合作。为组织货源,王登华在外地设了十几个收货点,要雇不少人,用工成本高,且蔬菜质量参差不齐。经过思考,他决定返乡创业,回老家发展种植基地。
说干就干。2015年开始,王登华发动家人亲戚种植西葫芦,没钱他就帮着出钱,两年时间建起了十几座高标准冬暖式大棚。第三年他又投资300万元,建起了23座大棚。
一亩西葫芦年收入几万元,两年多就能收回建设大棚的成本,高收益让周围的群众看到了致富希望,纷纷跟着王登华建起了蔬菜大棚。三年多时间,在王登华的影响下,仅三楼村就先后建起30多座高标准蔬菜大棚。
蔬菜质量是王登华最看重的。多年来,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从病虫害综合防控,到水肥一体化、自动温控系统,王登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他成立了保华菌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了“王老三”外包装国家专利和“王宝华”蔬菜商标,并通过了国家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检测验收,先后获得了5个“绿色食品”认证。
经过几年的发展,王登华的合作社已吸收了65名成员,辐射带动三楼、薛东等村庄建设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130余座,占地1250亩。此外,他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建起了西葫芦种植基地,目前总面积2000余亩。
随着蔬菜种植基地的扩大,北京新发地市场已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蔬菜产量,需要再开辟新市场。所以,王登华决定建一座小型冷库,将蔬菜经过冷藏保鲜技术处理后,进行长途运输。
在蔬菜行业浸润多年,王登华深知农业科技的重要性。这些年来,他不断学习,参加山东农业大学的培训班,用知识充实自己。现在,他已经是一名高级农民农艺师,成为蔬菜管理的行家里手。
西葫芦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更多种植户走上小康路,也为周围闲散劳动力提供了更多务工机会。王登华的西葫种植基地常年用工100多人,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增收致富。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领跑者,一名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王登华扎根田园,躬耕阡陌,正以奋进的姿态向更高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