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野生栗树蘑菇栽培技术仿野生栗树蘑菇栽培技术栗蘑仿野生栽培技术要点如下:1.季节栗蘑属中高温食药用菌,各地须根据栗蘑的生长特性及当地的气侯条件安排生产。迁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燕山余脉延伸的半山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1,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零下25。年均降水量650毫米,7~9月份的降水量约为全年的90%。当地盛产板栗,每当栗花谢落,雨季来临时,在栗树下到处可见灰白色,像卷心菜那样大的栗蘑。仿野生栽培栗蘑的适宜出菇月上旬至10上旬,迁西县此期的日平均气温15,最高气温22。栗蘑脱袋入土栽培的时间掌握在4月份,此期气温明显回升,5厘米地温达10左右。菌块入地后,菌丝萌发生长,菌块间逐渐连接为一体,这样不仅有利于出大朵菇,而且能提高抗杂菌能力。头潮菇朵大,产量高,质量好,可占总产量的40%。不能过早入地栽培,否则因地温低,菌丝长时间不萌发。若此阶段过早上大水或返冻,菌块表面会形成一层黄皮,即使气温回升,菌丝再萌发也困难,菌块间连接不好,迟迟不能出菇,或形成崎形的小老菇,从而造成减产或栽培失败。月中旬以后),虽然出菇较快,菇蕾多,但由于菌块间未充分连接,营养不能集中,难以形成大朵菇,产量低,头潮菇的转化率一般不足10%。

若入地栽培晚至7-8月,不但由于气温高杂菌滋生严重,而且第三潮菇出不完即气候转凉停止生长,需第二年继续管理出菇,使生产周期延长,影响效益。一般从春分到夏至也就是4月初至6月底前都可以进行栽培,但以早春栽培最为合2.场地除盐、碱地外,一般土地均可做为栽培栗蘑的场地,但是在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栽培栗蘑的产量差异很大。栽培场地要求、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通风良好、离圈、厕、垃圾堆较远地势偏高向阳不积水,土壤以壤土、黄砂土为好,土质须持水性好并具团粒结构,壤土为好,纯砂土效果差。选腐殖质含量低,弱酸性土壤(pH值5.5-6.5),非耕作的生地较好。在选好的场地内,挖成东西走向的小畦,长2.5-3米,过长不便管理且通风不好。畦宽45厘米或55厘米。深25-30米,畦间距60-80厘米,畦的行间距80-100厘米,可作人行道,亦有排水功能。在畦四周筑成15厘米宽,高10厘米的土埂,以便挡水。深层土堆放一边做覆土用。畦做好后曝晒2-3天,病虫害少的场地也可边挖边埋菌块。栽培前一天,将畦灌一次大水,灌水多少视土壤墒情而定,土壤干旱和保墒能力差的土壤,应灌满畦为止,反之少灌一些。水渗后在畦内撒少许石灰(以地见白就行)。

石灰不宜过多,否则影晌土壤的酸碱度。撒石灰的目的是增加钙质和消毒。同时撒一些敌百虫粉以防虫害,也可配成500倍液喷洒。然后向畦内回填2-3厘米浮土,以便栽菌块时找平。栗蘑菌丝长满菌袋后,开始在料表面形成菌皮,并逐渐隆起,这时必须增加培养室内的光照强度,适当把菌袋整理排放的稀疏一些,以免相互遮挡光线。在18--22培养并光线刺激15-20天之后,培养基表面的隆起开始变成灰黑色,表面有脑状皱褶,还会分泌出淡黄色的水滴,这就是栗蘑的原基。菌袋一旦发菌成熟,开袋必须及时,太早或太迟均会影响子实体的形成和产量。在搬动菌袋和开袋操作时,都应轻拿轻放,切勿抛摔,不能损伤袋中栗蘑的原基。脱袋入畦要选在晴天无风的早晚进行,边排袋,边覆土,边浇水,边遮荫,防止菌块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直射。脱袋时将手、小刀和搬运菌块的筐用2%来苏尔或1%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将菌袋的棉塞、套环取下,用锋利的小刀将塑料袋纵向划开(注意不要伤及原基),去掉外面的塑料袋,取出里面的菌块。畦表面先垫一层2厘米左右的细砂或砂土,将脱袋厘米间隙,每平方米可排放50--60个菌块,上面平齐以便覆土。在菌块间隙中填入干净且湿润的沙土,尽可能将菌块间空隙填满。

覆土分二次进行,第一次覆土厚1.5厘米,以刚好覆盖住隆起的原基为度。浇第一次水时要在畦面上喷洒,将覆土湿透、沉实,切忌灌大水使菌块浮起。等水渗后进行第二次覆土,进一步将菌块间空隙填满并保持菌块上覆土厚1.5厘米左右。覆土完毕后,要及时调节覆土的水分,调水时应用喷雾器均匀喷水,掌握少量多次的原则,必须在1--2天之内,将覆土层调节到适宜的湿度,即用手捏土粒成团,也不粘手为度。17-1脱袋覆土栽培栗蘑6.护帮搭棚菌块覆土后7-10天将拱棚做好。做拱棚时,修好畦四周的排水沟,在畦四周筑成土埂,然后用薄膜或编织袋将土帮包好,先用铁钩在菌块与土帮之间划出深约2厘米的沟,将薄膜或编织袋的下缘用土掩实,上缘用土压在排水沟内侧。包土帮的作用是防止栗蘑侧面沾有泥沙。然后,将畦面平好,在畦面上浇一次轻水,如有露出土表的菌块时,要重新填土补平。然后畦面放上一层栗子大小的石子,间距3-5厘米,避免栗蘑因其菇柄短而沾上泥土;也可在土层表面均匀盖上一层阔叶树的叶子,或用5厘米长的稻草段覆盖,厚度0.5-l厘米。树叶或稻草既可以保持土层表面的湿度,又能避免栗蘑沾泥土。在每个畦的表面上,都要做一个略大于畦的小栅。小栅可分拱型和坡型,高度20-30厘米,栅的支架可用木条或木棍,木条间隔40-50厘米并固定好。

也可竹片两端插在畦南北两侧土埂上成拱形。拱棚上面放好塑料布,塑料布的南面一端可以用土压实固定,北面不固定,便于通风换气、浇水观察等方面的管理,塑料布放好后,随即把事先准备的草帘子压在小栅上面,畦的两端要长期留有通风孔。这样的拱棚既避免阳光照射,又有背荫散射光。小拱棚所需物料参见表17-2。表17-2重0.7-0.8千克,袋高12厘米1.5-1.6菌丝洁白健旺无杂菌。塑料薄膜宽1.5遮拱顶用塑料地膜宽0.5竹片或木条长1.4拱棚支架竹杆或木棍长3-4拱棚横拉杆石子或砖块直径1-1.5厘米米,厚3-4厘米560-600遮拱顶用白石灰粉末30-50千克消毒场地敌百虫粉剂1-2千克场地杀虫7.出菇管理要想获得高产优质的栗蘑菇体,管理是关键。可以说是3分管,所以,必须根据栗蘑生理特性,做到科学管理。栽培季节和出菇时间的不同,对温、湿、光、气"四大要素"的管理方法也不相同,大至可分为两个阶段:(1)出菇前阶段指菌块覆土后至原基出土之前这段时间。根据放菌块时间不同可分为15天至30天或60天,时间不等,一般早月份放的菌块,大多数需要50-60天左右时间,4出菇。5-6月份以后放的菌块,10-15天就可现蕾出菇。

不论是什么时间排放菌块,最初的主要问题是水份,按规程排放好菌块后,早春一般10天内不能放大水。根据土质保水性能不同,可每日或几日适当喷水,保持地表不干燥,拱棚内空气相对温度60%-70%左右就可以,10天以后可适当增加上水量,每天上水1-2次,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70-80%左右。预测在将要出菇现蕾前7-10天时,要进一步增加水量,使地表保持相当湿润,栅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5-90%左右。其次,早春栽培气温低,可采用增温管理方法,增加局部地温,可促进早出菇。可适当少量通风,此时可不必考虑光照的强弱问题。 棚的两端留有l0-15 厘米的通风口,有风时盖严,即有风防 风,无风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此期若管理不当往往会遇到以下 情况: 覆土表面出现杂菌感染。如绿霉、毛霉和根霉等杂菌,主要是通风不良,遮荫不及时或覆土中杂质过多引起。 菌袋表面形成褐色菌皮,菌块连接不好。主要是由于栽培过早又过勤过早上大水,使菌块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而不能萌发,又 长时间受到冷水刺激引起的。栽培较早时,因气温低、水分散失较少, 应减少上水次数,或减少遮荫厚度,夜晚增加保温,使畦内温度达到 菌丝萌发所需的温度。

菌块失水,表面出现杂菌感染。主要是由于土壤含水量过低,栽培时水没有湿透,菌块周围有干土引起。栽培前畦内要灌水, 栽培后覆土要用水润透,不能允许有干土存在。 (2)出菇阶段 月底以前脱袋栽培,5月中旬以前达不到出 菇温度,一般都要到 月份脱袋栽培的,一般15-20 天即可出菇,但是第一潮菇产量较低。 有的第7 天就可出菇,是袋内原基直接生长形成的,朵型较小。按前 述管理,一般经过25-85 天就可出菇,出菇的早晚主要取决于温度的 高低,另外与覆土的厚薄,畦的深度有关。温度高、覆土薄、畦浅出 菇早,相反出菇则晚些。 气温在15-20,经过10-15 天的培养,灰黑色的小菇蕾就会 长出覆土层,初期成团,如脑状皱褶并分泌黄色小水珠。这些水珠与 栗蘑分化有关,水珠下面有小孔,随着原基生长增大,小孔增大形成 凹陷。没水珠的地方凸起,形成类似大脑沟回状结构,凸起的尖端为 生长点,能继续生长、分裂使凸起进一步伸长,形成分枝,形似珊瑚, 并开始出现朵片的雏形。有的分枝还能再分枝,形成树枝状,最后在 分枝末端分化形成菌盖,菌盖边缘为生长点,使菌盖进一步伸长进而 发育成一朵多分枝的栗蘑。 原基形成以后,要增加畦内湿度,加强通风,增强光照和适 当调控温度,创造栗蘑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佳条件,达到高产优质的目 的。

管理要点如下: 增加湿度出菇时菌块的含水量为65-70%,畦内空气湿度 要升到85-95%,每天向畦内上3-4 次水,上水次数和水量视天气和菇 棚情况而定,晴天多上,阴雨天少上,甚至不上。大风天气多上,无 风天气少上。保湿好的菇棚少上,保湿差的菇棚勤上水。温度低时少 上,温度高时多上,保持菇棚湿度。原基刚形成至分化前,不能直接 向原基上浇水,更不能用水淹没,可用喷雾器喷或向原基周围洒水增 加湿度,一般需要3--5 天时间。栗蘑分化以后,每天可浇一次水,让 水从畦的一端刚流到另一端即可,注意不要积水,更不要淹没栗蘑, 浇水时不要激起泥沙。对保湿能力差的棚或空气特别干燥时(如遇干热 风),可在畦内挂上湿麻袋或湿草把等增加湿度,以抵御干热风的袭击。 采菇前1-2 天,不要直接向菇体上淋水,只能向周围洒水,以保证其 适宜的含水量,提高商品价值。菌袋含水量低于40%或空气湿度长期 小于50%时,原基不能长出地面,形成角质化的黄色硬块。原基上的 水珠如多次被水冲掉,则原基不再分化或从四周再形成新原基发育成 畸形菇。 加强通风原基形成以后对氧气需求量增加,要加大通风, 减少畦内二氧化碳含量。通风和保湿是相互矛盾的,为了解决这个矛 盾,须结合水分管理进行通风,通风一般选在无风的早、晚温度较低 时进行,在上水的间隙将北侧薄膜掀起,通风半小时至一个小时,通 风时要用水淋湿栗蘑,对刚形成的原基要避开通风口,通风在其他部 位进行。

除定时通风外,在棚的两端要留有永久性的通风口,在干旱 季节,通风口要用湿草把遮上,使畦内既透气又保湿。通风不良影响 粟蘑分化,轻者形成空心菇,即蘑菇中央的分枝不分化,不能形成菌 盖,只是四周分化形成菌盖。重者由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抑制分化, 严重造成溃烂死亡。 适当光照原基形成不需要光,但原基形成以后需要较强 的散射光,因此在畦的南面加盖草帘,使阳光不能直射畦内,散射光 从阴面塑料膜射入。光照强,栗蘑菌盖颜色深、香味浓。 光照异常导致的现象有三类:一是长柄菇。由于光线太暗,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