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初起,乍暖还寒。位于祁连山下的张掖大地,虾苗游弋、螃蟹“横行”,柠檬、火龙果鲜香四溢……谁能想到,这些原本遥不可及的热带水果和鲜活水产,如今正逐渐成为张掖的“土特产”。

近年来,张掖市充分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南果北种等特色农业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打好鲜活水产“特色牌”

3月初,临泽县鸭暖镇白寨村气温渐升,冰雪初融。距离村子不远处的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棚里,养虾池星罗棋布,水循环设备有序运转,南美白对虾成群游弋,悠闲觅食,工作人员正忙着调配水质

“去年5月试养成功以来,合作社已累计上市销售了近2万斤南美白对虾。”合作社负责人马贵滨说,这里的水资源富含锶元素,为养殖南美白对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目前市场供不应求。

南美白对虾是海水虾,而临泽县深居西北内陆,海水从哪里来?

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合作社在前期大量的试养过程中找到了答案——采用“海鲜陆养”模式。

“我们通过对虾苗引进地的水体指标进行检测,在养殖地进行精准调配后,模拟出类似于海洋的生态环境,提高虾苗的成活率。”马贵滨说。

解决了海水环境问题,对于养殖水体的检测和处理,又成为摆在马贵滨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由于南美白对虾是“直肠子”,边吃边排泄,常常导致未消化的饵料充斥在水体中,再加上粪便和虾壳,如果得不到及时净化,水质就会变得越来越差,进而影响到南美白对虾的生存。

为此,合作社通过引进水质净化系统和监测系统,将水体中的虾壳、粪便过滤掉,再通过一道生物过滤,确保水体中的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保持正常;每天定时对水质进行监测,为南美白对虾提供最佳的水质和生长温度。

“从实验棚成功试养到一期、二期项目投产,我们的信心更足了。”马贵滨说,“今年,我们决定规模化生产南美白对虾,让张掖及周边地区吃上活虾。”

来到位于张掖市区的销售网点,刚买好虾的市民王菊兰准备为家人做一道油焖大虾。“以前主要吃冷冻虾,如今在本地也能买到活蹦乱跳的新鲜大虾了。”王菊兰说。

优势不止于此。据马贵滨介绍,通过“海鲜陆养”,合作社每年可产虾3到4茬,相比传统的池塘养殖产量更高,可以保证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新鲜大虾,客户黏性越来越强。

“甘肃省从2017年开始引进南美白对虾,与中国水产科学院合作,利用盐碱地开展试验养殖,不断探索养殖方法、改进养殖模式,目前全省养殖面积共600余亩,年产量达到20万斤。”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陈彦龙说。

张掖依托得天独厚的水产养殖优势,不断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积极引进外来资金和养殖技术。如今,当地水产品越来越丰富,产量也越来越高。

随着气温回升,鸭暖镇古寨村有着十多年养蟹经验的养殖户王宏斌动身前往辽宁盘锦等地采购蟹苗。“每年9月前后,捕蟹、称重、装箱,是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快递车一天要运输好几趟。”王宏斌说,“去年螃蟹产量达到8000多斤,销售额达到50多万元。”

2016年,在外闯荡多年的王宏斌返回家乡创业。在全县多地考察后,他决定发展水产养殖,“鸭暖镇的水质具有高盐度和适宜的碱性环境,还有天然水草及小鱼小虾,非常适合螃蟹生长。”

“缺技术就上网学习,向当地农技专家请教;缺经验,就在养蟹过程中不断积累。”多年下来,王宏斌逐渐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同时,他还不忘与其他养殖户交流探讨、分享经验,共同致富。

张掖螃蟹养殖主要集中在高台县和临泽县,去年两地螃蟹养殖总面积达到2万多亩,产量达180吨。每年养殖季节,养殖户通过分批投放蟹苗,实现了螃蟹错峰上市,产品远销上海、天津、湖北、香港等地,实现收入1500多万元。

引领南果北种“新风尚”

雪后初霁,祁连山下一片静谧。走进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万通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设施大棚,仿佛进入了热带果园:金黄色的柠檬、佛手瓜掩映在茂盛枝叶间,披着紫红色外衣的火龙果陆续成熟。

“22座设施大棚预计单棚收入近10万元,年收入300万元。”今年是合作社负责人王亚东从事南果北种的第13年,他忙着抢抓有利时机,抢“鲜”上市。

除了火龙果,大棚里还生长着木瓜、香蕉、莲雾……越来越多南方果品在这里“安家落户”。

随着消费不断升级,西北地区对果品种类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看到南果北种在家乡的发展前景,王亚东经过多方考察后,义无反顾地发展设施农业,在不断试验、淘汰中,让南方水果从“移居”变“宜居”。

“在新品种的引进和种植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当地农业部门在农资、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也激励着我们把南果北种做得越来越好。”王亚东说。

而这,只是张掖发展南果北种,不断丰富群众“果盘子”的一个缩影。

在多彩多姿的丹霞山下,临泽县板桥镇古城村的葡萄林果新品种实验示范基地里,负责基地种植的临泽县奋进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贾宏福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大棚里,百香果、番石榴等南方水果陆续进入成熟期,阵阵果香扑鼻。

“这批番石榴去年刚种上,今年就开始挂果了,平均每棵产量能达到15斤。”贾宏福说,“考虑到南北方种植条件差异和不同水果对适生环境的需求,我们通过土地酸碱改良、沙土中和、温湿度控制等一系列措施,让南方果树在北方落地生根,在保证水果品质基础上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贾宏福说。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黑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植葡萄、梨、红枣等水果。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张掖果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果品品质也在不断提升,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近日,在甘州区乌江镇谢家湾村麒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光温室里,市民李小燕手提果篮,穿梭在挂满长果桑、枇杷、柚子的果树间,步履轻快。

“真想不到在西北竟能体验到采摘南方水果的乐趣。”李小燕说,这里离市区近,交通也很方便,采摘价格公道,还会经常过来。

据合作社理事长任成海介绍,合作社目前拥有112个大棚,栽种南方水果30多种,每年纯收入340多万元。“目前,合作社已成为集果蔬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精细蔬菜种植、产品加工、名优新特种苗繁育、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生产农业园区。”任成海说,“下一步,我们打算引进橘子、榴莲等水果,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观光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甘州区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融合发展,借助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把发展南果北种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大胆探索试种南方果蔬。目前,全区已有30多个专业合作社和涉农公司种植南方果蔬50多个品种,面积300多亩,已发展成为当地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的新产业。

近日,一则好消息传来,水果甘蔗在张掖试种成功,再次壮大了张掖南果北种的“队伍”。

“去年我们从广西引进水果甘蔗品种桂黄皮1号试种,糖分适中,蔗汁清甜。经检验发现蔗汁糖分(锤度)达到15%,最高能达到20%,比市面上销售的外地甘蔗锤度高出2%到5%。”张掖市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赵丽梅说。

在甘州区党寨镇陈寨村设施农业产业园,由市农科院依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引进的水果甘蔗长势喜人,进入采收期。

据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试验站站长闫斌杰介绍,按照每斤5元的市场价格,在每亩地种植3000株甘蔗的密度下,每座甘蔗温室大棚的收入可达18万元。

截至目前,张掖市种植南方果蔬50多个品种,南果北种已成为当地农业增收的新亮点。

提升特色产业“含金量”

“我们通过在盐碱地开展暗管排碱技术,大力发展枸杞产业。去年种植的枸杞亩均产果400多斤、收益9000多元,效益很不错。”近日,临泽县鸭暖镇鸿宝康枸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斌来到枸杞种植基地,察看枸杞生长情况。

“随着对盐碱地的持续改良,合作社的枸杞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100亩增加到现在的350亩。”谈起近年来对盐碱地的治理改良效果,刘斌自豪地说,昔日的“不毛荒滩”,已逐渐变为“沃野良田”。

据了解,临泽县共有盐碱地12.7万亩,由于地势低,水位高,“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当地通过科学改良土壤、推进适土适种、引进优质品种等措施,改良打造出玉米制种“五化”基地盐碱化改良示范点、枸杞种植基地,成效明显。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改良盐碱地4.52万亩,盐碱耕地含盐量下降0.02%,盐碱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高了0.55个等级,有效提高了盐碱地生产能力。

“我们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耕地改良等项目,通过利用农业科技进行盐碱地治理,再配合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临泽县农技中心农艺师毛森煜说。

张掖市坚持广开食源,在不断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基础上,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促进产业增绿。

在高台县黑泉镇金河湾综合养殖园区的林峰牧业有限公司,一头头肉牛膘肥体壮,工人们忙着加工、运输草料。“公司现存栏肉牛1000多头,种植青贮饲草玉米600多亩,通过自种自养的方式,每年可节约饲养成本30万元。同时实施粪肥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饲草玉米产量,有效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公司工作人员王永福说。

“近年来,高台县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依托牛产业发展‘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农牧循环发展模式,持续提升农业规模、质量和效益,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共饲养牛18.89万头,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76%,畜禽粪污利用率达90.02%。”高台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生态安全保护意识的提高,当地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越来越注重生态循环养殖,张掖的绿色发展底色越来越鲜明。

走进张掖市丰森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期项目,一批新引进的水质净化设备正在有序运转。“我们养殖尾水经过沉淀、过滤、净化、检测等工序达到排放标准后,再重新进入养殖池进行循环利用,做到尾水不外排。”合作社负责人马贵滨说。

从临泽县沙河镇化音村往北走,几处泉水从地面汩汩涌出,汇聚成河,河流两岸分布着七八家虹鳟鱼养殖基地。走进磨沟渔庄,养鱼池内供氧设备开足马力供氧,渔庄老板王守勤正在为游客捕捞虹鳟鱼。

“渔庄水域面积有3亩多,水温常年保持在6至18摄氏度,非常适宜养殖虹鳟鱼,年产量能达到10万斤。”已从事水产养殖38年的王守勤,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我们通过使用环保饲料和科学控制用量等方式发展水产养殖,减少对水质的影响。”

依托水资源优势,临泽县加快推进水产生态养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8000亩,预计今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000吨,产值突破1亿元。

顺着被茂密树林簇拥的河道往下看,迎风摇曳的芦苇一望无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群的野鸭悠闲嬉戏,天鹅翩翩起舞,与远处繁忙的春耕景象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生态农业发展画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