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红古区构建循环农业体系,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三园一体”建设。
该区投资4.2亿元,致力于建成运营罗金台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二期,实施阳光花卉产业园、兰州农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园区建设,推进红古、花庄省级田园综合体示范镇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兴旺、农民富裕、村庄优美的田园示范村。
致力于整合盘活坪台地、水利设施、经济林等农业资产资源,组建运营河湟农业发展公司,新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5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建设平安农贸市场等3个农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集散基地,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
农田种植成景观
“五一”小长假,红古区花庄镇迎来旅游小高峰。在这缺乏景点的农田里,农民群众自发从事观光农田种植,硬生生揽来游客10万人,形成人文景观,补齐旅游短板。
该镇河嘴村的村民薛守诚,摸爬滚打十余年,大棚种植颇得“心经”。他冬天错季植育雪桃、木瓜等稀有品种,引来游客尝鲜。春夏时节,则种植新品草莓、樱桃、西甜瓜等果蔬,招徕短线游客亲子游。老两口手忙脚乱,一年的收入不下六位数,知足常乐。
谋求产业复合发展,连年来,红古区在旅游上面动脑筋,做文章,下功夫,克服了传统景点稀少的短板,衔接起来了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链条,瞄准农业基础底子厚的熟土地,着力创建旅游产业硬设施,为该区的旅游产业快速融合发展“踩油门”。
去年,该区加大了对采摘、休闲、观光农业的引导和支持力度,发展鑫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罗金台现代观光示范园、薛家台有机观光示范园等一批集休闲观光、体验等新兴业态的综合体产业和农业特色亮点产业及鑫源樱桃采摘、守诚草莓采摘等10家采摘休闲农业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变”改革后劲足
红古区薛家村,山台地上土头厚,这一片曾经撂荒的肥土地,成为了“香饽饽”。
薛家村依托兰州鸿翔农业生态示范园、红兴养鹿场、红古民丰山庄等农业企业对村集体山台地进行产业开发,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形式,先后流转村集体山台地630亩,其中农户山台地入股512.3亩,每年每亩150元定额分红,共计7.68万元,村集体山台地入股1.7亩,每年分红1.76万元。
唤醒沉睡资源,“三变”改革后劲足。自去年开始,该区全面推开农村“三变”改革,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紧扣全域旅游、电子商务、特色产业,综合运用“经营主体 集体 农户”“三变 乡村旅游 电子商务”等合作模式。
5月6日,记者走访了解到,该区相继实施了一批“三变”项目。今年,将再打造15个“三变”改革示范村,参与农户达到2500户以上。届时,发展培育可示范、带动强的集体经济经营主体20个以上,打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示范村10个。
电商平台玩得转
红古区花庄镇青土坡村务劳庄稼的“把式”多,祁万海就是其中的一位能人。
他抓住的一条路子,叫做“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个什么农业?祁万海说:“智慧农业就是人的脑子不够用,还要用电脑、互联网来补充路数的农业。”这个农民朴素的认识,叫他种田增收了。
不外出打工,一年坐收数十万元,祁万海的农田致富经,依靠种植草莓、人参果等“触电”,形成电商终端,供应周边市场。
他通过“互联网 ”模式,轻松打造“农迈特”供应链,在苏宁易购“河湟红古馆”当“收银员”,顾客只要在这个店铺首页或者使用农迈特小程序,就可购买到农迈特产品,为天然无公害绿色果蔬找准了出路,丰富了市民的餐桌。
据介绍,红古区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农业新兴业态。连年来,该区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以甘肃农迈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依托,组织实施了“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企业 基地 网点”的农村电商交易模式,把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全区农业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重要举措。
该区还积极组织广大种养大户参加电子商务培训,鼓励商标注册和品牌创建,支持涉农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金红古”标志产品,提升“金红古”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力争实现全区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从而促进红古品牌农产品走出去,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旭永 特约记者令望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