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着实是被如今的媒体编辑们恶心得不行了才建立的,各种不实、夸张、耸人听闻。自己还不会使用 Google 的时候用的各种浏览器都会给你推送爆点新闻,自己手一抖点进去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迅速进入心流状态,明明是想搜个学习资料,怎么到后来......
所以自己定下这个原则后,再也没关注过新闻,这一年的时间我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大事,哪个明星又出了绯闻,哪儿又发生了灾难,什么夺人眼球的“大事”,我都不知道,我不想浪费时间去知道,这不是我该操心的事。国家大事,经济局势这类的也不关心?不关心,任何的机会、机遇,都只会留给准备充足的人,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些所谓的机遇真的和你有关系?跳进去也不过是作为韭菜任人割罢了。况且,当我想真的需要知道某件事的时候,Google 一秒钟的时间就能帮我找到想要的结果,我又为什么要浪费自己平时能提升自己的时间去关注新闻?
当确立了自己输入信息的原则,了解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不想要的,才能把人生打造成高质量的信息流。
如何从信息海洋中筛选出高质量的信息?
在这之前你需要明确你获取这些信息的目的(不要漫无目的的搜集信息),
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你需要知道如何把这些信息转化为能为自己所用的知识,让这些信息为自己的成长做出贡献。
并且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做任何事情弄清楚关键信息的概念都非常重要):
什么是信息?什么是知识?
为了严谨的区分概念,我参考了维基百科:
信息(英语:Information),是一个严谨的科学术语,其定义不统一,是由它的极端复杂性决定的,获取信息的主要方法为六何法。信息的表现形式多不胜数:声音、图片、温度、体积、颜色…… 信息的类别也不计其数:电子信息、财经信息、天气信息、生物信息……。
知识(Knowledge),是对某个主题确信的认识,并且这些认识拥有潜在的能力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过经验或联想,而能够熟悉进而了解某件事情;这种事实或状态就称为知识,其包括认识或了解某种科学、艺术或技巧。此外,亦指透过研究、调查、观察或经验而获得的一整套知识或一系列资讯 [1]。认知事物的能力是哲学中充满争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并且拥有它自己的分支—知识论。从更加实用的层次来看,知识通常被某些人的群体所共享,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操作和管理。
概念是一切知识架构的基石。对概念保持高度的敏感,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入的坑。
在任何一个领域,对该领域中重要的概念无知,那就真的与白痴无异 —— 这事儿跟 “智商高低” 全无关系。所以,学习就是让自己变聪明的过程,习得那个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琢磨清楚相关的方法论,就马上 “不那么白痴了”。——李笑来
区分了概念后,你也明白了需要把你搜集到的信息转化为知识,那么,下一步:带有极强目性地去搜索需要的信息,注意我的用词,带有极强的目的性,没有目的的去上网你会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海洋里,你也一定经历过在刷知乎的时候不断地点开超链接,不断地看到新的问题一点进去,然后就忘了自己一开始点开浏览器是为了什么情况,所以:一切为了高效率,请带有极强的目的去搜索,上网之前试着先在纸上写下自己现在上网的目的是什么,问问自己:你需要查找什么信息?仅仅是这么一个小动作,你便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节约大量的时间,这绝对是值得花费的几秒钟。
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最重要的工具:Google
Google——这个世界上最良心的搜索引擎。
想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首先学会高效搜索,在这个时代不会使用网络搜索的人,那也别谈获取什么高质量的信息了,一辈子都给那些“信息贩子”(我对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获取利益的这一类人的称呼)交智商税。
你需要学会一些搜索语法,如 site: , allinurl: - ,等这些通配符,以便更精确的搜索:如何用好 Google【知乎问答】。
可惜由于国家政策,Google 必须科学上网才能使用,大部分国人甚至不知道 Google 是个什么东西,他们还在使用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并不是这些就不好,只是对于高效的人来说,使用它们太浪费时间)。而且现在政策越来越严,对于还不了解 Google 的人使用它难度越来越大,国家对科学上网的打击力度也越来越大......还不会使用 Google 的同学赶紧去学。
遇到任何问题优先使用 Google 再去请教别人,这基本的礼貌。优先使用英文搜索。
为什么要使用英文?你可能会想,我是中国人,一直就是习惯中文搜索,为什么要用英文搜索?恩,我就上一张图,自己慢慢体会一下。
English is used by 52% of all the websites whose content language we know.
w3techs.com/technologies/overview/content_language/all 数据出处
这是2018年4月21日的数据统计。中文资讯在互联网世界中只占1.9%,而英文资讯占比52%,是中文资讯的27倍还多,而且当今的英文资讯普遍比当今的中文资讯高。所以,以后搜索时试着优先使用英文搜索,一定会有许多惊喜(Serendipity)的。 不会英文?赶紧学,早学早超生。
有了 Google + English,你能获得的信息质量就已经远远超越身边的普通人了。
其他的一些方法:
利用优质的问答社区,例如 Quora,知乎,当你有目的性的搜索时,可以发现不少好东西。
关注优质的博客。首先确定自己关注的领域,搜索出这一领域的大神,例如学习领域的大神有 Scott H Young,选择关注这些大牛们的博客,就可以不定期的获得高质量的信息。
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注意发现其中条目底部的文献参考资料,这些文献的价值可都远远高于 Wikipedia 中条目的价值。
其实获取高质量信息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好书,往往一本好书的最后会有一些参考书目,而这些书目就是一堆宝藏,看你如何去发掘了。
后面的几条只是附带信息而已,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善用搜索。
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现代人的松鼠症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改的了的,看见好东西就收藏是这一类人的本性,收藏了一大堆信息用不起来,只能放在阴暗的角落里吃灰。
你可能刚才已经梳理过自己的信息输入来源了,并且也准备建立自己的信息输入原则,也了解了信息是要转化为知识为自己服务的,所以你也应该学会对自己获得的所有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但你也可能有一个问题:信息获取的渠道有这么多,信息散落在各地了,怎么处理? 答案是:建立一个 Inbox 体系。
Inbox 体系,网罗碎片化信息进行集中处理。
Inbox,收件箱的意思,将你遇到的值得收集的信息如同发送邮件一样发送到一个地方处理。
我自己使用的是印象笔记,建立一个 Inbox 组,每天搜集到的高质量文章、在路上突然冒出的灵感、学习时的笔记等,统统都可以扔进 Inbox 里面,等到了空闲的时间再进行集中处理,判断哪些信息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需要的都给删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加工,然后再把加工过的笔记分类至专门建立的笔记本,把知识结构化。
至于为什么使用印象笔记,而不是其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基本各个渠道上的信息都可以保存至印象笔记;浏览器上安装一个插件,轻轻一点就能把你想要的信息保存至你的笔记本中等待加工。
印象笔记中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就像一个私人 Google,能够瞬间搜索到你所加工过的一切信息,能够对图片上的文字进行搜索,甚至可以对你的手写笔记进行搜索。(这是我觉得最强大的功能,字这么丑都能搜到 | 第一次保存的图片需要一段索引时间才能搜索图片上的文字)所以,你可以把你所有的纸质笔记上的资料都以图片的形式保存进印象笔记,需要调用的时候随时都能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帮你找到。
同样,浏览器中的书签栏也可以建立 Inbox,遇到高质量的网站优先保存到 Inbox 一栏里,等有空闲了再集中处理分类,这样便不会打断自己的注意力去想着要把这个网站该分类到那个书签栏。同理,对于电脑文件的管理同样适用,甚至对于你每天的任务管理同样适用。
当给自己建立了 Inbox 体系后,就基本做到了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了——高效收集信息。
总结:学习是一个闭环的系统,收集高质量的信息只是第一步信息获取的质量基本上决定了人生的质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梳理自己的信息来源,建立自己信息输入的原则善用搜索,优先使用英文搜索善用现代科技产物,如印象笔记,为自己建立一个信息处理站—— Inbox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