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黄鳝( Monopterus albus ),俗称鳝鱼,属动物界,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朝鲜、泰国、日本等国家,以我国分布最广,在湖泊、河流、沟渠等水体中最为常见。黄鳝是我国的重要的特种养殖鱼类之一。黄鳝肉质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 100g 黄鳝肉中,含蛋白质18.8g,脂肪 0.9g,磷 150.0mg,钙 38.0mg,铁 1.6mg,还含有维生素和 DHA、EPA 及多种微量元素。黄鳝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药用功效很好,据《本草纲目》 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肠风痔漏、耳聋等症。
摄食习性:黄鳝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摄取动物性饵料生物为主,另摄取部分植物性饵料,故黄鳝应为杂食性鱼类,但由于黄鳝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应是以动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黄鳝有自相残食的习性,在食物缺乏时,部分成鳝会摄食鳝卵和稚、幼鳝。每年 4 月—10 月幼鳝及成鳝均持续摄食,而在冬季和早春(1 月至翌年 3 月上、中旬),在水温低于 12.5℃左右时,黄鳝基本停止摄食。
生活习性:鳝鱼是生活在较温暖地区的鱼类。其生长温度为 15--28℃;最佳摄食温度在 22--28℃。水温在 0℃时会冻死;小于 10℃时不食不长并开始越冬;在 10--15℃时少量摄食,只能维持生理需要;水温大于 30℃则会入洞度夏;大于 35℃会“中暑”,严重的甚至死亡。黄鳝营穴居生活,视觉退化,昼伏夜出。黄鳝主要靠前后鼻孔内发达的嗅觉小褶和触角来感受水流传来的饵料生物发出的气味和振动摄食,遇猎物较大时,会咬住并旋转身体将其咬断而吞下。
繁殖习性:黄鳝在自然状态下,产卵量少,产量低,雌性卵巢与雄性精巢成熟不同步,鳝在一年内只有一个产卵季节,于自然条件下应属一年一次产卵类型。
性逆转现象:黄鳝具有性逆转现象,一生中前半生为雌性后半生为雄性,其中间转变阶段为雌雄间体。一般体长 30cm 以内的基本全为雌性,30-42cm 有部分转化为雄性,42cm以上几乎全部为雄性,53cm 以上则全部为雄性且终生为雄性。
近年来,黄鳝的网箱养殖模式的成功推广以及黄鳝养殖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进了黄鳝养殖业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进而对其饲料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2015 年我国黄鳝养殖产量为 36.75 万吨,其中产量前五的省分别为湖北 17 万吨,江西 8.7 万吨,安徽 4.2万吨,湖南 3.4 万吨,四川 1.2 万吨。
1 黄鳝养殖发展历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野生黄鳝的资源很丰富,供应市场的主要货源是捕捞的野生黄鳝,后来,为了赚取黄鳝的季节性差价,很多地区农民就利用房前屋后的空余地建暂养池进行暂养,然后反季节销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国际市场对黄鳝需求的进一步提升,黄鳝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九十年代后,涌现了稻田养殖、流水养殖等方式,但始终存在起捕率低、产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1994 年后,湖北仙桃、湖南常德、浙江湖州、江苏滆湖等地先后开展了网箱养鳝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黄鳝的网箱养殖业开始兴起,慢慢地在湖北、湖南等地区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黄鳝养殖较其他养殖品种,具有周期短、效益高、风险高的特点,一般当年苗养殖时间就只有 3-4 个月,利润可观,而且黄鳝网箱养殖管理方便,起捕容易,产量相对较高,较其他养殖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于是逐渐发展成为黄鳝养殖的主要模式。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和提高,以及黄鳝膨化配合饲料的开发、应用,2005 年后全国掀起了一股黄鳝养殖热潮,黄鳝产量也取得大幅度提高。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了 2011 年,由于很多人追求黄鳝养殖的高效益,盲目投资网箱养殖,造成黄鳝苗种资源日益衰退,价格高涨,加上养殖技术不完善、气候等因素影响下,很多养殖户损失惨重,部分选择了退出养鳝行业。而继续养殖的则是有技术、有资源、抗风险能力强的养殖大户,并且形成了产业集群,甚至黄鳝养殖成为某个乡、某个村的优势产业,慢慢往专业合作社的方向发展,同时,配套的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发展,饲料、白鲢、红虫、蚯蚓的供应链随之发展起来。经历调整之后,黄鳝养殖产业进入了一个成熟发展期。
2 黄鳝养殖发展现状
2.1 养殖分布
黄鳝是我国目前大力推广养殖的重要特种水产品种之一。近年来,国内特种水产养殖业发展速度较快,养殖产量逐年增长。据 2007 年—2016 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乌鳢、鳗鲡、鳜鱼、黄鳝、鲈鱼、黄颡鱼、鲟鱼等主要特种淡水鱼养殖产量从 2006年至 2015 年的十年间,每年保持 7%的增长速率。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黄鳝养殖主要集中在湖北、江西、安徽、湖南、四川、江苏等省,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省的黄鳝的养殖产量保持在了年平均 8%左右的增长速率,这十年间黄鳝养殖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年时间,全国黄鳝的养殖量增长了近一倍。
2.2 养殖模式
黄鳝养殖模式有很多种:稻田养殖、沟渠塘堰养殖、池塘养殖、工厂化微流水养殖、网箱养殖等。黄鳝养殖模式是根据地理条件、区域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创造出的各种独特方式。池塘网箱养殖兴起后,其他的养殖模式都渐渐被取代了。
稻田养殖:国内黄鳝稻田养殖技术有很多相关报道 ,养鳝稻田必须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首先加固加高田埂,然后开挖鳝沟鳝凼。一般每亩放规格为30-50g/尾的鳝苗 800-1000 尾,并套养 5%的泥鳅在田间。稻田养鳝的关键在于做好防逃措施,田埂需要加高加固, 同时,要在田埂上套置围网,网片高度大约 1.5m。先排干稻田水,再挖一圈深 60-70cm 的小沟,将网片底脚埋入泥中。然后用若干细竹竿垂直撑起网片,使其形成防逃的网片围墙。在稻田里套养黄鳝,稻田中的天然饵料较多,因此,对人工配合饲料的需求很少。
网箱养殖:是目前最主要的养殖模式,在养殖水体中,把多个网箱成排布置,箱与箱相连成一排,箱与箱(箱距)之间距离约 1 米,排与排(排距)之间距离约 2-3 米,中间可以容小船通过,箱内培植水生植物(水葫芦、水花生等)。黄鳝网箱养殖最初是基于暂养获利逐渐发展而成的养殖模式。黄鳝网箱养殖能在众多养殖模式中脱颖而出,并形成规模,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经济效益:1、获取季节价差,黄鳝网箱养殖开始发展的前几年,黄鳝投放苗种季节,每千克黄鳝购价 16-24 元,而销售季节,每千克商品黄鳝平均价格为 34-48 元,最高时可达到 60 元;2、获取地区差价,产地价与销售地价一般每千克相差 6-10 元;3、获取规格差价,黄鳝商品规格每相差一个级差(100g),价格相差 8-12元/kg;4、获取增重差额。通过养殖将低值产品转化为高值产品,后两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殖效益。传统的黄鳝网箱养殖由于获利的方式多样,使广大养殖从业者忽略了对养殖成本的关注。随着产业化进程,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减退,养殖效益的中心回归到增重成本和规格差价上。
不同的养殖模式对饲料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黄鳝网箱养殖模式,养殖密度大,产量高,主要依靠人工投饵。传统养殖一直沿用的鱼、蚯蚓、螺、蚌等天然动物性饵料,但因其来源有限、营养单一、浪费性大等原因成为苗种之外阻碍黄鳝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而黄鳝膨化配合饲料发展则推动了黄鳝的网箱养殖产业化的进程。
黄鳝网箱养殖有分当年苗养殖和隔年苗养殖两种,当年苗一般是 7 月份投苗,11 月开始陆续上市,春节前是比较集中上市的时间,隔年苗一般是 8 月份以后投苗,翌年 4 月开始摄食后继续养殖到合适的上市规格。市场是以养殖当年苗为主,鳝鱼有效的生长期很短,这是黄鳝养殖与其他水产品种养殖上最大的差异性。
2.3 黄鳝养殖存在的问题
1)、苗种供应问题
黄鳝的苗种是黄鳝养殖产业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鳝种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工繁殖培育鳝种;二是捕捞天然鳝种。由于目前人工繁殖黄鳝种苗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无法量产,人工养殖的鳝苗仍是以天然捕捞为主。捕捞鳝鱼苗种的方法有笼捕、电捕、钓捕、竹篓诱捕和灯光照捕等 ,这样捕捞来的鳝苗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外伤,造成黄鳝养殖成活率普遍不高。
随着这十几年不断的捕捞,野生苗种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苗种在捕捞时受伤,有些苗种是 4、5 月捕捞起来后暂养在水泥池或者水桶中等价格上涨时再出售的,苗种体质弱,易死亡,造成黄鳝养殖成活率普遍不高。近几年黄鳝苗种的问题愈发严重了,优质的苗种越来越少,加上气候变化的原因,端午节之前,天气状况不稳定,黄鳝投苗的死亡率非常高,为了规避风险,养殖户普遍集中在 7 月投苗,每年端午过后黄鳝苗种供应就十分紧张,黄鳝苗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一年比一年明显,野生苗的价格也越来越高。在黄鳝网箱养殖热潮刚开始兴起的那几年,黄鳝野生捕捞的苗种质量较好,数量较多,投苗成活率较高,投苗的时间也相对更早些,每年 6 月初就开始投苗。而现在由于投苗时间晚,黄鳝有效的摄食时间仅仅 2 个多月,相比较而言,黄鳝有效的摄食时间比原来少了一两个月,造成黄鳝养殖产量下降,养殖收益减少,养殖风险加大。由于黄鳝苗种的人工批量繁育技术难以解决,而野生苗种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养殖需求,因而,苗种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人工配合饲料使用问题
黄鳝对饵料的选择性极强,鲜活饵料的诱食性好,但仅依靠鲜活饵料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化的生产需求,而目前还未研制出黄鳝养殖全阶段的人工配合饲料。在黄鳝营养研究方面,仔稚鱼的消化生理和营养需要的研究相对薄弱,现有的商品饲料主要是幼鱼和成鱼阶段的饲料,当然这主要是和苗种大多数是天然捕捞的有关系。现阶段黄鳝的养殖以当年苗为主,养殖时间短,因此,对饲料的诱食性、促生长性要求高,而目前黄鳝商品饲料在水中的诱食性、稳定性、消化吸收率等方面,还无法满足需求,养殖户仍然选择以诱食性好的鲜活饵料为主,以人工配合饲料为辅的投喂方式。目前的配合饲料使用比例仍然不超过20%。
3)、病害问题
近年来,黄鳝的疾病成为制约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黄鳝养殖集约化的发展,养殖密度越来越大,黄鳝疾病也就越来越多。据资料统计,目前各类黄鳝疾病已经达到十多种 。黄鳝的疾病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目前无论是从日常管理还是药物治疗,都无法有效的控制黄鳝疾病的发生。野生捕捞的苗种易受伤,体质弱,是造成疾病高发的原因。投喂鲜杂鱼也是高温季节败坏水质、引起黄鳝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连续 2-3个月摄食高蛋白饲料,黄鳝的生长速度快,肝脏负荷过大,易引起肝脏的损伤,在预防疾病的过程中滥用抗生素更易导致鳝鱼体质变弱,抗应激能力变差,入秋后昼夜温差大,黄鳝就大量爆发疾病。黄鳝养殖后期网箱中的水环境无法有效控制,氨氮、亚硝酸盐居高不下,溶氧偏低,这些都是造成黄鳝疾病的因素。
2.4 黄鳝养殖产业发展趋势
1)、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鳝鱼苗种价格、饲料价格逐年提高,而商品鱼价格波动大,使得黄鳝养殖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抗风险能力差,黄鳝养殖小规模的养殖户逐渐减少,跟风养殖者也逐步退出,整个养殖的资源进一步倾向于大规模的养殖户,大养殖户和养殖合作社的养殖网箱数量逐年增加。改善传统的零星单池小生产经营为连片集约化规模养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具有良好效益。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聚,在信息、技术及资金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在这种规模化模式下,养殖户养殖成本降低、管理水平提高、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生产资料,因而其养殖成功率较高,并能获得好的收益。同时这种模式下,生产管理和技术经验可以得到很好的总结和沉淀,进而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规模化将是黄鳝养殖近期发展的趋势。
2)、发展健康养殖模式,淘汰落后产能
目前,黄鳝养殖户一直沿用的鲜杂鱼和饲料混合喂养的方法,因杂鱼自身可能携带病原体,或者是混合后的鱼浆也容易滋生许多病菌,导致鳝病在高温季节更加突出。在 7、8月高温季节,鲜鱼浆质量的好坏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比配合饲料更大,不仅是对养殖动物健康的影响,还对养殖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养殖环境的恶化、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往往是黄鳝养殖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情况又对黄鳝的食品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因此是必将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式养殖方式。农业部十三五期间提出“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生态优先,健康养殖”的渔业发展十六字方针,提示养殖要走标准化、规范化和健康化发展的大方向。作为黄鳝养殖业,应以此为指导,改进养殖模式,引进新技术、新设备,通过减少鲜杂鱼的使用、降低养殖密度、套养鱼品种搭配、调节水质、改变养殖周期和商品鱼上市规格等方式降低养殖排污、减少养殖用药、提高产品品质,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标准化养殖,用指标、数据来管理养殖,使养殖全程变得可控,将是黄鳝养殖的中长期发展趋势,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科技的引领。
3)、苗种繁育技术逐步提升
黄鳝养殖的快速发展与苗种供应数量与质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使得科研单位以及一些有能力的大型养殖场都加大了对黄鳝苗种人工繁殖技术的探索,黄鳝苗种人工繁育正在向规模化、正规化发展,一步步攻克人工繁殖中的技术难点。目前,出现的大棚暂养苗种技术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尽管这种技术还不够成熟,只有少量的养殖者在尝试,但其能减少天气对苗种的不利影响,能提高苗种的存活率和开口率,也是一种十分适用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