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淡水鱼生态混养技术

南美白对虾与淡水鱼生态混养技术

_张平芝

南美对虾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在国内的养殖时间相对较短,养殖历史仅 20 多年。该品种产量较高,生产周期相对较短,生长速度相对较快,既可以活虾出售,也可冰鲜出售,市场供不应求。近几年,东明县不断转变传统养殖结构,探讨南美对虾的生态化养殖模式。传统南美虾养殖密度相对较大,易加重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养殖效益不高。需结合水域情况,探索生态化、立体化的养殖管理模式,综合运用生态养殖管理技术,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满足南美对虾的生长发育所需。

混合养殖南美对虾和其他淡水鱼,能够发挥不同水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水域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水域中的各种污染物能够得到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切实提高水产品质量 。

一、生态混养养殖模式

南美对虾和淡水鱼生态混合养殖模式中,淡水鱼主要以草鱼、花鲢、白鲢为主,以实现对水质的高效调节,同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养殖管理中可以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南美对虾整个养殖周期不用投喂饲料,实现池塘生态养殖,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养殖场规划建造过程中,按照水域养殖面积和稻田面积 1 : 2比例科学配置,能够实现对池塘废水的高效处理。养殖的废水可以直接排灌到稻田中,利用稻田和淡水鱼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净化。水稻生长发育阶段可以吸收尾水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减少肥料使用量,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节约淡水资源,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二、养殖设施配置

1、建造养殖池塘

规划建造养殖池时,应确保周边水源供给充足。南美对虾和淡水鱼混合养殖面积通常应在 10 亩以上,一般池塘面积10 ~ 20 亩。某养殖场配置 70 亩混合养殖水域,池塘呈长方形,底部平坦,淤泥主要以壤土、砂土为主。池塘建造时提前铺设防渗膜,深度 1.5 m,内部设有排水系统。水源从周边河道引入,供水充足。为避免季节性缺水问题,每个池塘配置普通机井 1 眼,方便水分补充。

池塘规划建造期间,应保障内部配置充足的暂养池,面积为池塘面积的 25%。虾苗正式进入池塘前可在暂养池中进行强化养殖,一般需养殖 2 周以上,确保其适应能力良好后再转入池塘中,以提高南美对虾的存活率。

2、配置养殖设施

池塘内部按照每 1500 m 2 水域面积配置 1 台 1.5 kW 的增氧机,实施微孔增氧,确保水体中的含氧量达标。带有小孔的塑料管均衡分布在池塘四边,以提高水体溶氧量。此种增氧方式能够大大节约设备运行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目的。

3、池塘清理

混合养殖模式下,应间隔 1 ~ 2 年对池塘底部进行全面清理。每亩使用生石灰 200 kg 进行全面泼洒消毒,15 天后进水,深度控制在 2 m。后期根据水体变化情况,动态化提高水位高度。池塘水达到标准后,使用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全面消毒,然后启动增氧设备,肥水 7 天后全池泼洒益生菌,增加水体中的益生菌数量,培养浮游生物,保证水体清洁、透明,达到养殖标准。

三、种苗放养

混合养殖模式下,淡水鱼可在 11 月放养。体长 20 ~ 30 cm的淡水鱼苗,每亩放养量控制在 1200 尾,其中草鱼、白鲢、花鲢的放养量分别为 1000 尾、150 尾和 50 尾。要保证淡水鱼鱼苗来源与个体大小一致,定期拉网检查鱼群生长情况,并做好分群处理。鱼苗越冬后,第 2 年的 4 ~ 5 月开始投放南美对虾,每千克南美对虾虾苗约 2 万尾,每亩投放 2 ~ 3 万尾 。

虾苗引进需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具备产地检疫证明,带毒种苗禁止进入养殖场。放养前对虾苗进行全面检测,选择活力好、生长能力相对较强、体表干净无断肢的种苗。

四、饲料投喂

混合养殖模式下,草鱼养殖密度相对较高,在淡水鱼生长发育阶段要加强投喂配合饲料。鱼苗进入池塘第 2 天可以投喂少量饲料,并逐渐增加,直到每天投喂饲料 3 次。并随着鱼群个体增长,逐渐增加饵料投喂量,最后改用机械自动投喂。南美对虾生长发育阶段通常不需单独投喂,主要采食鱼群剩下的饵料。

五、疾病管理

结合水体以及鱼群、南美对虾生长发育情况,落实生产管理制度,认真鱼群和南美对虾的生长记录,重点加强对水域环境的有效调控和常见疾病的有效防治。

1、日常管理

日常养殖管理期间应重点做好池塘巡视检查,观察鱼虾的游动和采食情况,发现疑似发病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疗和水体消毒。定期进行水质监测,做好详细记录,发现污染物及时排出,保证水体环境清洁、健康,维持水质稳定。

2、及时换水

盛夏季节,外界温度逐渐升高,气压降低,水体中的溶氧量逐渐下降,随着饲料投喂量逐渐增加,水质会迅速恶化。可通过换水或者开启增氧机保持水中的溶氧度,调节水质。随着南美对虾和鱼群个体逐渐增大,逐渐缩短换水间隔,一般 5 ~ 7 天换水1次。结合水温变化、鱼群采食和水体恶化情况,确定最佳换水量,一般每次更换水体总量的 25%。盛夏季节白天应开启增氧机 4 h,夜间开启 5 ~ 7 h。

3、疾病预防

南美对虾和淡水鱼疾病主要发生在 7 ~ 8 月,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对水质进行改良,利用光合细菌和益生素调控水质,维持水体微生态平衡。此外,每间隔 15 ~ 20 天对水体进行1 次全面消毒。饲料中可添加益生素或中草药制剂、微生态制剂提前预防,鱼类常见传染性疾病可以使用三黄散拌料投喂防控。

六、捕捞收获

南美对虾养殖到7月底,个体达到捕捞标准后即可捕捞上市,8 月中旬全部捕捞完毕。捕捞期间应坚持定期投喂饲料,采用地笼捕捞方式。捕捞中按照取大留小原则,合理确定捕捞网眼直径。淡水鱼一般在 11 ~ 12 月收获,同样按照取大留小原则交替捕捉,以增加经济效益。

七、注意事项

混合生态养殖模式下,淡水鱼必须为大规格鱼种,鱼苗期池塘盐度控制在 4000 ppm 以内。先投放鱼苗,后投放虾苗,这对防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南美对虾养殖主要采食淡水鱼剩下的饵料,否则会增加养殖成本。生长中后期池塘承载量逐渐增大,应全面打开增氧机,防止水体缺氧。

八、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市场对高品质淡水产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需转变传统养殖理念和方法,积极推广应用生态化养殖技术,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同时营造适合水产动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实现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传染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养殖效益,实现增收致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