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块姜最著名,一块是山东大姜,“北姜”代表;一块是云南罗平小黄姜,“南姜”典范。
1999年,罗平县委、县政府就把小黄姜列入重点产业来培育,20多年来,逐步建立起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生姜产业成为罗平县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地标产业。如今,“世界黄姜看中国,中国黄姜看罗平”,已成为业内的共识。
小黄姜擦亮“绿色食品牌”
天赋地缘,天赐好物,小黄姜全身是宝。地处滇黔桂交界处的罗平,气候温和湿润、雨水调匀、土壤沙质,最适宜种植小黄姜,自古就有“姜之乡”的美誉。据《罗平县志》记载,罗平小黄姜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三十年,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小黄姜每年5月种植,11月左右便可采收,具有辣味充足、色泽鲜亮、芳香浓郁等特点,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在日常生活中,小黄姜不仅有作为调料用来去腥、调味的功能,还有健胃、驱寒、祛湿、止呕的药用价值,民间还流传着“早上吃生姜,赛过喝参汤”的谚语。
县生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万坤与生姜打交道近30年,说起罗平小黄姜,他自信满满,“小黄姜种植技术、生产操作规程等四个省级标准是由我们制定的,2020年,罗平小黄姜位列《中欧地理标志谈判保护协定》的中方100个保护品牌之列。这些足以说明罗平小黄姜的品质和在全国的地位。”
正因为具备这种优势,罗平县委、县政府这些年锲而不舍推进小黄姜种植规模化、有机化、绿色化,促进小黄姜生产端精耕细作。省委、省政府提出,云南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对曲靖,4月初召开的省委、省政府曲靖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要成为高端食品基地。这是小黄姜产业的一个重大机遇,如何打好这张“绿色食品牌”,中共罗平县委书记海建才已经心中有底:“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从生产、物流、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做深做透,做成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
目前,罗平县小黄姜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产量稳定在40万吨,年均产值20亿元左右。小黄姜已经告别了卖鲜姜、烤姜片的时代,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产业链正往深度加工的方向延伸。
4月16日,记者来到落户罗平的云南姜来无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走进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忙着分拣姜片、包装姜粉,展室里陈列着企业的姜系列产品。小黄姜是公司的灵魂,公司思路围绕姜转、发展围绕姜布、文化围绕姜建。据公司总经理刘倩介绍,公司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小黄姜种植、科研、加工、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公司目前有姜粉、姜茶、姜贴等6大系列30余种产品,并且每年都要投入上百万的科研经费确保有新产品问世,去年,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公司已经取得了出口资格,现在的出口市场,主要是韩国。
罗平县现有生姜深加工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小黄姜产业越做越大,质量上不能有半点闪失,严格按照环保标准生产绿色产品,已是当务之急。罗平县委、县政府决定,小黄姜产业要走向数字化,建立追溯系统,让每一份姜产品的来路都有个说法,让绿色成为小黄姜的底色。
谈及未来,刘倩也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和姜疗馆,她组建了自己的网络营销团队,仅去年,公司就有6800万元的产品从互联网售出到全国各地。她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养生已成为社会的新风尚,姜作为一种食药同源的自然之宝,姜疗养生会越来越受欢迎,“我们推出的集姜足浴、姜理疗等于一身的线下实体店已在昆明落地。”
小黄姜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每年的冬季,是罗平县板桥镇小黄姜国际交易市场最为繁忙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要把这里最好最优的小黄姜贩卖到不同的市场、超市,最终进入普通群众的餐桌。这个市场不但为罗平本地的姜农服务,也吸引着周边广西、贵州等地的姜农把他们刚从地里收获的鲜姜拿到这里交易。
李俊是众多客商中的一个,他来自山东,他说:“罗平小黄姜品质好,在外面很有市场,每年都要采购1000吨左右,像去年市场好,都提前到姜地里‘抢’货。”
“去年是小黄姜的高光时刻,每公斤卖到8元,但小黄姜历史上也有每公斤才卖8角钱的低谷期。”张万坤说。
鲜姜上市,传统的经营方式还要用土法贮藏一些姜块,待春节期间卖个好价钱,但土法贮藏容易“烂窝”,来年4月以后,市场上就少有小黄姜了,眼睁睁望着价格飞涨,却无姜可卖。市场波动大,打击姜农的积极性、增加商贩的运营成本,不利于罗平小黄姜的长远发展。
如何提高小黄姜的抗市场风险能力,成为罗平小黄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罗平县委、县政府精准把脉,找到问题的核心——冷链物流。
“80%的小黄姜最终要进餐桌,这就需要冷链物流,确保餐桌上全年都有新鲜的小黄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段芮说。
通过冷链物流中心建设,解决鲜姜贮藏难题,对供需矛盾进行有效调节,市场供应充足时贮存一些,市场供应不足时放出一批。这个供给侧改革,可以让罗平小黄姜掌握市场的话语权,变被动为主动。
2020年,在当地党委政府主导下,12家合作社联合投资建设板桥镇冷链物流中心,投资1.76亿元,建成占地62亩的集冷藏、清洗、低硫姜烘烤、洗姜废水处理于一体的罗平小黄姜产业园冷链物流中心。
“一期工程已经完毕,现在的冷库能够贮藏10万吨。”冷链中心负责人杨树生告诉记者。10多米高的冷库矗立在面前,打开库门,冷气扑面而来,只见一箱箱鲜姜在恒温室安然存放。
这些鲜姜,有种植大户贮的,有商贩贮的,有加工企业贮的,也有冷链中心自贮的。进了“保险箱”的小黄姜,保质期可达1年,在这儿可以静观市场风云,该出库时再出库。
说起冷链的好处,作为先行者的李光德最有体会。李光德是罗平县阳洋黄姜有限公司董事长,早在7年前就开始做出口贸易,公司的小黄姜产品主要供给日本市场,每年需要大量鲜姜作原材料。为此,他建厂时就建了冷库。冷库让他免除了原材料供应的后顾之忧,一年四季可以放心生产。
隔菌封闭的玻璃窗后面,一堆堆小黄姜在现代化的生产线上被加工成冷冻回水姜、腌渍姜、低硫干姜片、姜粉、姜茶、姜丸、姜洗护剂等产品。李光德说,他一大早就在生产线上转,公司刚接到一个日本商户的订单,工人正在加紧生产,他不敢有丝毫马虎。去年小黄姜的出口额达5000万元,连上国内市场的份额,总销售额达1亿元。
罗平小黄姜早在1958年就开始出口国外,1983年,罗平小黄姜干姜块获“中国出口商品优质产品” 荣誉。2020年,罗平小黄姜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目录后,以鲜姜为原料制成的干姜等产品远销43个国家和地区,小黄姜也因此成为罗平打通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敲门砖”。
小黄姜巩固脱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小黄姜迎来收获季,田间地头到处可见姜农忙着采收的身影,迤东大地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罗平县常年有小黄姜种植户3万余户,种植面积20万余亩,总产40万余吨,从业人员10万余人,其中有万余人是贫困人口,依托这个产业,实现户均收入5000余元。
板桥镇的贫困户张应选家种了18亩小黄姜,第一年种植就出了岔子,18亩地有5亩遭了病害,年底只收获了13亩的小黄姜。
还没等张应选考虑小黄姜的销售问题,地里的小黄姜一成熟,政府牵头企业立马就带着工人来到小黄姜地里采收,仅仅两三天,张应选家的小黄姜在地里就销售一空。
按照《罗平县2020年产业扶贫奖补实施方案》,张应选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种植1亩及以上的特色种植业,可根据发展的种植面积,每亩奖补600元。
“去年赶上了好年头,风调雨顺,生姜价格也比较好,我种了700余亩小黄姜,在6月份的时候,山东商户就已经过来给我们下了订单,每公斤 8块钱。”板桥镇的种姜大户陈平满脸高兴。
姜来无忧公司的刘倩介绍,自己的公司每天有近400人的用工需求,旺季更是成倍增加。阳洋黄姜有限公司通过小黄姜综合加工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了集基地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出口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用保护价收购农户的鲜姜,最大限度保障姜农的利益。
在每一个种植基地,附近的村民都会利用农闲时节来打短工。1亩小黄姜采收费用约1000元,每年全县支付采收群众的务工费用约2亿元。
罗平小黄姜的产值已经超过了烤烟。一块小黄姜带动了种植、加工、物流、出口、务工等多个产业发展,成了“金疙瘩”。
“在脱贫攻坚中,小黄姜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中,小黄姜依然要承担重任。”海建才表示,到2025年,罗平小黄姜要达到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年产100万吨、综合产值达100亿的目标。
假以时日,再看,小黄姜的分量有多重!
曲靖日报记者杨志刚 唐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