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鸭嘴鱼的成本和利润_养鸭嘴鱼养殖技术_养殖鸭嘴鱼赚钱吗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 lacepede),俗称金丝触,在分类地位上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双棘黄姑鱼具有鱼体大、生长快、食性广、抗病力强等诸多优点,一般养殖一年体重可达2kg,第二年可养成4kg以上。其肉质细嫩鲜美,鱼鳔可加工制作高级食品鱼胶,具滋补强身和消炎、止血、补气功效,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海水网箱养殖名贵品种,发展前景广阔。笔者根据几年来的生产经验作一阐述,以供养殖者借鉴与参考。

一、养殖设施

1.养殖海区的选择

网箱设置应选择水质条件良好、无工业“三废”等污染源的海区,底质平坦,无污泥。海区潮流畅通,但不宜太急,海区流速在15cm/秒~35cm/秒以内为宜。水深要在7m以上,保证在最低潮时,箱底距海底2m以上。要求海区pH在7.9~8.5的范围,盐度在22‰~33‰,溶解氧在5.0mg/L以上,透明度在0.6m~1.0m之间。

2.网箱规格与布局

以前一般用3m×3m×3m或4m×4m×4m的网箱,但效果不如6m×6m×5m规格的网箱。大规格网箱鱼体活动空间大,有利于水流通畅,减少双棘黄姑鱼疾病的发生,日常管理也较省工。

网箱设置不应成片密集排列,以免造成中间网箱水流不畅,水质恶化。应顺潮流方向,鱼台间隔留一条2m左右的纵行水道,以使水流通畅。

二、鱼种的放养

选择体形匀称、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游动活泼、溯水能力强、全长70mm~90mm的稚鱼作为养成鱼种。鱼种放养搬运时,要带水操作避免干露,尽量不使用手抄网捞鱼。为了防止病原体带入,鱼种运达后,可用淡水加碘液2ml/L~4ml/L溶液对鱼种进行浸浴消毒5分钟~10分钟。网箱内可混养少量篮子鱼,以清除网箱底部的残饵和网箱上的附着物,减少病原体的中间宿主和避免残饵污染水质。

双棘黄姑鱼鱼种放养要尽量选择在小潮汛期间及平潮流缓时刻,低温季节选择在晴好天气且无风的午后,高温季节宜选择天气阴凉的早晚进行。

三、饵料投喂

鲜杂鱼投喂方法:鱼苗刚入箱时,饵料加工前不用去鱼鳞及骨、刺,用5mm孔径绞肉机加工,投饵次数为早、中、晚各1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左右。鱼体全长达到170mm时,饵料用15mm孔径绞肉机加工,投饵次数改为早、晚各1次,投饵量为鱼体重10%~12%。鱼体全长达到230mm以上时,投喂块状和整条小鱼、小虾,早晚各投饵1次,投饵量为鱼体重的7%~10%。为防止营养缺乏症,投喂的鲜杂鱼品种应经常交替使用,必要时加入适量鳗鱼饲料。

配合饲料投喂方法:配合饲料投饵量为鲜杂鱼投饵量的1/2~1/3,投饵次数为2次~3次。投喂浮性配合饲料要设置好投饵区,防止浮性饲料随水流漂走。用每平方米40目的聚乙烯筛绢网在网箱内围成一个投饵区,面积占箱内面积的1/3~1/2。

当水温高于28℃或低于16℃时双棘黄姑鱼摄食量减少,要适当减少投饵量。

四。日常管理

1.分级养殖:为避免双棘黄姑鱼鱼种的弱肉强食和促进鱼种的同步生长,提高养殖成活率和养殖产量,必须分选出不同规格的鱼种进行分级养殖。分五级养殖:第一级放养全长 70mm~90mm,放养密度会控制在 20尾/立方米~25尾/立方米,网目为15mm;第二级放养全长90mm~150mm,密度为15尾/ml~20尾/ml,网目20mm;第三级放养全长150mm~230mm,密度为10尾/立方米~15尾/立方米,网目25mm;第四级放养全长230~420mm,密度为8尾/立方米~10尾/立方米,网目30mm;第五级放养全长420mm以上,密度为5尾/立方米~8尾/立方米,网目40mm。

2.更换网衣:在双棘黄姑鱼养成过程中,网衣易被藤壶、海鞘、浒苔、硅藻等附着生物所附着,既增加网箱重量又影响网箱内的水体交换。应视网衣附着物的污染状况更换网衣。夏天网衣易污染,可每20天~30天更换1次。冬季低水温期,双棘黄姑鱼摄食量少、体质弱,要尽量减少换网次数。换下的网衣,经日晒、拍打,除去附着物,也可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天一3天,清洗干净后待用。

3.巡视检查:每天应对各个网箱进行巡视检查,注意观察双棘黄姑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做到勤观察、勤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尤其是闷热天气,特别注意凌晨前后的巡视工作,谨防缺氧死鱼。

五、双棘黄姑鱼的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一是要确保饵料的新鲜,严禁投喂腐烂变质饵料。饵料不新鲜,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二是分级养殖在夏天应避开烈日高照,选择早、晚或阴天进行。分级时应小心操作,以免损伤鱼体,同时,结合分级时用淡水溶液浸泡5分钟,以防止操作时造成鱼体损伤而造成疾病感染及寄生虫附着等病害。

三是定期在饵料中适量添加大蒜素、海水鱼多维等,以增强双棘黄姑鱼鱼体的抗病能力。

四是在多发病季节,还应在网箱中吊挂药袋,以改善双棘黄姑鱼养殖系统的小生态环境,预防或减轻病菌及寄生虫的危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