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养牛,兴仁市马马崖镇米粮村李洪银一家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了。见到李洪银时,他正忙着整理草料,给圈舍的牛添加饲料。
靠养殖小黄牛,李洪银一家生活越来越好!
前几年,李洪银外出务工,家里老人一直依靠传统农业,种点薏仁米,但除去生产投资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虽然务工收入一家8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谈不上富裕,家有年迈老人需要赡养,幼小孩子已经进入学堂,无奈之下,李洪银选择回到家乡。看着父母种了大量的皇竹草以及圈舍两头牛,李洪银萌生了养牛的想法。
“我在银行贷了几万元的特惠贷,把养牛的规模逐步扩大,去年政府补助了一部分养殖款,我自己拿了些钱又买了一头,现在保持有5头定栏不出,一年的收入大概也是五六万。”恰逢村里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政策春风惠及,李洪银一家正阔步走向美好生活。
李洪银正在整理草料
和李洪银一样,隔壁邻居周远江,2017年养了一头牛,现在养牛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现在养了6头牛,一头猪,现在市场好,政策好,我们对于脱贫致富有信心。”有市场,价格还好,周远江对养殖业充满了信心。
据米粮村第一书记齐阳介绍,去年村里得到财政的扶贫资金一共127万,其中27万用于发展地方特色盘江小黄牛的养殖,根据贫困户符合条件的,实行每户4000元的补贴用于发展养殖,目前全村养殖小黄牛共有五六百头。
在米粮村,当地群众正牵着小黄牛走向致富路。而在真武山金州小黄牛养殖基地,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幅景象,依靠废旧矿山,一排排整齐的圈舍拔地而起,走进养殖场,壮硕的牛群成群站立,舒缓的音乐响起,圈舍的工人正忙着给牛投喂饲料。
“我们通过总结经验,饲料是用牧草、野草等七种天然原料配置而成。”据养殖场负责人朱威介绍,不同品种的牛使用不同配比的饲料,怀孕的母牛使用精心配比的饲料喂养,育肥牛按照“先精后粗”的喂养方式,刚开始喂养精心配比的精品饲料,再给牛喂食稻谷等粗饲料,让育肥牛更加壮美,产生更多的肉,中午喂食,放送音乐可以确保牛在圈舍内不发生“冲突”。
金州小黄牛养殖基地
2018年,慈溪市对口帮扶500万资金落到“金州黄牛”项目,用于新厂建设,建设牛圈舍、砖砌墙体、场地平整、地面硬化、皇竹草种植等,2019年,慈溪市对口帮扶再次真武山街道“以高效生态循环、农牧旅相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思路,街道办“扶投”公司出资收购贵州汇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70%的股份,致力于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工程。截至目前,基地已种植皇竹草1200亩,牛存栏1320头,预计产值2000多万元。
通过“飞地扶贫”模式,将东西部对口帮扶资金量化于兴仁市贫困户。2018年投入的500万元资金,量化于波阳镇杨柳井村的60户2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5%的分红比例给予贫困户分红,每户年均增收3750元;2019年投入的289万元,将量化于波阳镇大田角村3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预计每户年均分红3905元。
“基地固定用工在30人左右,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累计带动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每年户均增收在3万元以上。2019年厂里务工的最后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成功脱贫。”朱威告诉记者。
金州小黄牛养殖基地待产的母牛
近年来,在兴仁市,类似于李洪银这样靠养殖黄牛脱贫的农户不在少数,类似于真武山金州小黄牛养殖基地的龙头企业也有很多个。截止目前,兴仁市共存栏牛6.28万头,其中:黄牛5.66万头,水牛0.62万头。2020年一季度,全市共出栏牛0.57万头。全市肉牛产业覆盖带动农户36800余户,覆盖带动贫困户3100余户,覆盖带动贫困人口12700余人,贫困户年人均增收800余元。
据兴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雷强介绍,通过制定《兴仁市农村产业革命牛产业三年推进方案》,重点打造真武山街道、波阳镇、马马崖镇、潘家庄镇、下山镇等乡镇(街道)为重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带,辐射带动其他乡镇(街道)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2020年实现出栏优质肉牛2.68万头。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投资力度;另一方面扶持能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肉牛产业现代化,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肉牛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为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段源兴
编辑 彭芝莉 刘义
编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