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享的读书笔记。中县干部合集:「每日读书」中县干部(合集) (qq.com)

其中的一篇:

《中县干部》的第六章——政绩

第一节 中心任务和目标考核

改革开放30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明了全党干部努力的方向,而凭政绩用干部的组织路线和用人导向,则使得政绩在干部的政治生涯特别是晋升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每年河南省把主要工作目标下达给北山市,北山市把主要工作目标下达给中县,中县则把主要工作目标下达给乡镇,乡镇则把工作目标下达给村,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绩同构”现象(政绩同构意味着一旦一个任务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就会成为各级政府共同的工作目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既是国家能力的一种表达,也是中国举国体制的一种体现。它既可以解释为什么30年来中国地方翻天覆地的巨变,也可解释为什么虚假政绩和政绩工程不断出现,因此,它导致地方的很多成就和问题都是全局性的)。

在中县,县委中心任务一旦确定,就要在全县贯彻执行,整个干部队伍全年工作必须围绕中心任务进行,而干部的仕途也和中心任务息息相关。中县对干部治理的主要方法是目标管理,也就是政绩考核。每年年初,县里会把任务和目标分给各个乡镇和县直单位,年终则会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然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排名,并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奖励先进,惩罚落后。

一个地方良好的发展取决于大方向正确,然后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最能促进一个地方发展的。但现实往往不是线性发展,其原因有:一是发展阶段不同,任务也不同。二是上级领导发展思路一旦变化,县里发展思路也要跟着变。三是现在一般是县长接任县委书记,县长对前任县委书记的中心任务各种弊端洞若观火,一旦接任,往往另起蓝图。四是发展思路不同才能彰显政绩。这些因素导致每任县委书记中心任务往往不同,使得产业和经验无法累积,并往往带来发展的滞后和损失。

种植大葱致富_大葱种植效益_致富大葱种植技术视频

种植大葱致富_致富大葱种植技术视频_大葱种植效益

在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形势下,对于棉纺、蔬菜等中县的支柱产业,以及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软任务和软指标,历任县委书记基本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而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一些硬指标,历任县委书记则是各绘蓝图,各有其理念和主张。

第二节 政绩与干部仕途

本节收集了1987—2008年乡镇表彰名单,然后和1987—2008年晋升为县领导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比对,以发现政绩与晋升之间的关系以及乡镇党委书记晋升的基本模式。

致富大葱种植技术视频_种植大葱致富_大葱种植效益

种植大葱致富_大葱种植效益_致富大葱种植技术视频

种植大葱致富_大葱种植效益_致富大葱种植技术视频

从两个表格的比对来看,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晋升的乡镇党委书记基本都分布在排名靠前,被奖励的乡镇。二、晋升具有时间后延性,也就是往往一个乡镇党委书记做出突出政绩之后才被提拔。三、两个表格的对比充分证明了政绩型的干部晋升机制。这说明从1987年以来(实际是从1978年以来),组织部门的用人导向很明确:就是政绩晋升导向。

从乡镇综合目标排名和经济指标排名来看,只有相对的匹配性,而且,即使GDP排名、财政收入排名、GDP增速排名和财政收入增速排名很靠前,但如果综合目标排名不靠前,不是重点乡镇的话,其乡镇党委书记也很难获得提拔。这说明:一、综合指标排名而不是经济指标排名更能解释干部的晋升,二、乡镇政治经济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更能解释干部的晋升。三、绝对绩效为基础,兼顾相对绩效更能解释干部的晋升。

乡镇党委书记的晋升模式:先在一般乡镇培养锻炼,政绩突出之后流动到重点乡镇,然后获得晋升,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双强晋升模式(强党委书记、强乡镇)。双强模式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有利有弊。利在于:一是符合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政绩突出,能力强的党委书记才流动到精英乡镇。二是为干部晋升提供强激励,一旦流动到精英乡镇,离晋升也就不远了。三是为精英乡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干部基础,因为其是政治精英的汇聚之地。弊在于:一、形成弱乡镇、弱干部局面,使得落后局面很难改变;二、领导干部的弱激励。弱乡镇的干部会产生晋升无望的仕途心理,安于现状,甚至消极守成。从而使得弱乡镇锁定在落后的轨道上。

干部政绩突出提拔,政绩不突出不提拔,这是主流。但实际的中县政治生态还有政绩突出不提拔,搞假政绩或者没有政绩而提拔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中县实际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政绩真伪

一、县领导政绩真伪与晋升

1.县委书记陈遵义

政策:提出了中县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一方面发展工业经济,组建6大企业集团,走规模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就是农业开发。重点是养猪和养羊,当时的机制是,乡镇和村集体投资兴办牲畜场,资金来源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干部集资,三是乡村原来的积累。当时给每个乡镇和行政村都分配有指标任务,要求必须完成。这种目标分配开了中县运动型经济和命令型经济的先河。

结果:组建6大企业集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农业开发中集中大规模养殖的问题很快暴露,一是价格大跌,养的越多,亏损越大。二是疾病流行,牲畜大量死亡,给中县的农业发展造成了损失(在当时行政压力下,很多乡镇选择了造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造假反而起到了减少损失的作用),被后来很多中县干部议论为假政绩,但当时,这些都被上级认为是真政绩。

个人升迁:陈遵义后来晋升为北山市人大副主任。

2.县委书记陈道白

政策:县直单位大办经济实体,乡镇大办乡镇企业,村村冒烟,遍地开花。对县直所有单位都分配了任务,比如党群系统18个单位,总任务207万元,县委办25万,组织部9万,纪检委15万,统战部8万,武装部50万,政研室3万,信访办7万,党史委6万,甚至县委幼儿园都分配了16万任务。乡镇政府和村直接投资建企业,资金来源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农业税和农业提留,三是干部和群众集资,四是国家下拨的项目资金。

结果:在这种目标分配和强势的行政指令下,县直单位兴办经济实体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并一直持续了2年多的时间,最终大多以失败告终。乡镇政府和村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大部分亏损倒闭,造成乡村巨额债务、加剧干群关系等后果(一些中县干部提出要辩证看待陈道白假政绩的问题,一是市委市政府定的中心任务,需要执行。二是,当时工业立县的提出,确实代表了中县的发展方向,只是太急躁冒进,但却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使得中县干部经受了工业理念的洗礼,对于后来的干部思想解放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失败原因:一是任务紧迫,仓促上马,很多项目根本没有可行性,二是不懂经营,三是没有经验,四是不会管理,五是资金短缺。

个人升迁:陈道白后来晋升为北山市人大副主任。

3.县委书记李朝中

政策:任中县县长时,经历了陈遵义和陈道白两任县委书记,因此对于当时的假政绩和造成的损失一清二楚,所以接任县委书记后,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一方面慢慢停止前任处处冒烟的做法,一方面根据中县的实际,提出发展棉纺和蔬菜产业。

结果:对于李朝中休养生息的政策,中县干部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认为符合当时中县的实际,避免了更大损失的发生。也有一部分干部认为,李朝中过于保守,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干出什么名堂,同时,其在干部问题上,调整太频繁,结果三讲期间被批评。

个人升迁:李朝中后来转任北山市发改委主任,等于是平调。

4.县委书记杨玉琴

政策:认为前任县委书记的“休养生息”政策耽误了中县的发展,提出“农业行动计划”的中心任务,总体发展思路调整为“扩菜、兴牧、优棉、压粮”,蔬菜作为农业行动计划1号支柱产业在全县14个乡镇强力推进。

结果:仅仅5年,当年轰轰烈烈的农业行动计划就销声匿迹,当时投入庞大的资金修建的温室,现在基本全部废弃。但是,在大多数失败的同时,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庞庄的刚葱,西城的洋葱,李庄的反季节西瓜等。

多数失败原因:当时很多乡镇出现的问题是,一是成本大,产值小,二是种植经验缺乏,三是销售不畅,市场变化大。

部分成功原因:一是这些蔬菜适合在中县种植,收成很好;二是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三是销售通畅,当时刚葱销售到北方,洋葱销售到日本,市场很好。四是连续几年种植,经验和技术有累积。很多干部说,如果一个乡镇选择一个品种,好好坚持几年,可能也能成功。但是,很多乡镇一看损失严重,就立刻更换新的品种,不断试错,不断失败,失去了技术和经验的累积过程。而令人反思的是,虽然政府不再行政干预,农民现在却还在自发种植刚葱洋葱这些品种,一方面说明了市场力量的强大,农民认市场,不认政府;一方面也说明了政府的职责在于服务,在于引民致富,而不是逼民致富。

个人升迁:杨玉琴后来晋升为汝水市副市长。

二、乡镇领导政绩真伪与晋升

1.西城乡党委书记邵祝道

政策:认为农区工业化是根本出路和必由之路,决定以四棉为突破口,大力扶持南原村创办民营棉纺企业,在土地、电力等方面提供绿色信道。

结果:在工业立县的背景下,邵使得西城在几年内就成为棉纺业强乡,是西城乡从穷到富转变的关键性领导。邵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其它乡镇政府还在直接投资兴办经济实体的时候,他就已经决定了西城乡大力扶持民营经济而不是直接兴办实体的发展之路,这比其它乡镇提前了至少7年,从而避免了庞大的经济损失。直到今天,西城乡仍然是全县惟一没有乡镇债务,并且经济实力雄厚的乡镇。

2.西游镇党委书记田东团

政策:杨玉琴任县委书记时,反对农业行动计划,阳奉阴违,不积极。林庆生任县委书记时,抓着时机,大力发展民营棉纺产业,积极招商引资,全力推进工业发展。

个人升迁:被杨玉琴发现后,田在杨玉琴任内没有升迁。林庆生时政绩显著的田在2005年晋升为北山市阳河区区长助理。

3.镇党委书记刘石田和郑重社

政策:在陈道白提出工业立县之后,华生镇党委书记刘石田提出围绕花生产业,打造“前店后场”的花生经济模式,投资小,一家一户都能干。但是,陈道白要求圈院子,上工业,华生镇建了造纸厂。后来因环保问题市对县施压,陈道白要求造纸厂马上关闭,两人矛盾爆发。刘石田对陈道白说:当时上马时,很多干部群众就反对,提出污染问题,结果县委命令必须上。现在刚磨合好,见效益了,又让关闭,投资怎么办?怎么对干部和群众交待?两人不欢而散。

而陈道白到六月镇做工作时,六月镇党委书记郑重社表态说:陈书记,没有问题,坚决按照县委的指示办,工作我们来做,遗留问题我们妥善解决。

个人升迁:刘和郑被陈道白作为党委书记中截然相反的两个典型。县委书记更替后,刘石田坚决不再做党委书记,回到了县城出任教委主任(刘说,对老百姓负责就完不成任务,就要挨整。要完成上级任务,就需要坑老百姓。有一类人可以把老百姓整得活不下去,但我不行,下不了手。如果陈书记不是突然调走,肯定要对我采取组织措施)。

郑重社获得提拔,到延县当宣传部长。

总结:

政绩型干部体制,需要以政治忠诚为基础,需要听话服从,而政绩也是围绕上级中心任务产生的政绩,是需要上级认可的政绩。只有把忠诚和政绩很好的结合,才能有较大的晋升机会,这就是忠诚—政绩激励机制的运行逻辑。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政绩工程等假政绩的关键是工作过“左”:运动型经济,命令型经济,不从实际出发,急躁冒进,一刀切,行政干预,瞎指挥、乱折腾,经验和技术缺乏,逼民致富等等。

而真政绩则有这些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健推进,注意经验和技术的累积等等。

一些干部说,无论是发展工业和农业,只要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推动的,成功的不多。相反,民营工业,民营农业开发,不少却成功了,这其中的关键是机制问题。政府的作用在于服务,在于引导,而不是亲自上阵或督阵。

一些干部提出要辩证看待假政绩的问题,一是威权型体制,一级压一级,有体制上的因素。二是农业社会发展转型,很多东西需要探索。三是政绩工程都是集体决策,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同时,领导的出发点往往也是好的,很多后果是预想不到的。四是存在信息失真,纠错机制滞后的问题,很多领导不要说当时,就是事后也不一定知道真实的损失情况。五是经济环境的问题,很多干部是在公有制的环境中成长的,接受私有制需要一个过程,完全转轨的过程肯定要付出代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