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前,一个因家贫而放弃学业的农村小伙子独自到南宁闯荡,他的梦想是有份稳定的工作。

18年前,从车间工人、货车司机、营销员一路做到经理的他毅然辞职创业,开办了自己的饲料厂。

13年前,他创办的公司率先在同行业中发展肉鸭养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道路,先后在上思、隆安、武鸣、平果等地建设了120个标准化肉鸭养殖基地,被授予南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水产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称号,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工仔变成了一家实力雄厚公司的掌舵人。

现在,他用实际行动担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支持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他创办的公司通过“订单养殖”,与广大农户合作饲养肉鸭,带动160多户农户致富

未来,他要带领他的企业,全面推广旱鸭生态养殖模式,带领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大步奔向全面小康。

这个一直怀揣理想、心怀感恩、奋勇向前的农民企业家,就是百昌饲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马德征。

农民的儿子 怀揣创业梦想

马德征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都结乡同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91年,他和哥哥分别参加了中、高考,他考上隆安中学,哥哥考上百色右江医学院——对于这个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的贫困家庭来说可谓悲喜交加。为了让哥哥上大学,他主动放弃了学业,到外地打工挣钱。

1991年底,18岁的马德征离开农村老家,怀揣母亲卖掉家中唯一一只母鸡筹到的14块钱,独自一人到邕宁开始了他的打工之路。因为没钱住旅社,又没有办法联系上出差在外的亲戚,他在走廊里睡了两个晚上,每天只吃一碗米粉。苦等三天后,亲戚终于回来,帮他找到了一份工作。从那时起,他当过车间工人,做过专职货车司机、饲料厂营销员、经理等。或许就是在农村的成长经历和工作后艰苦环境的磨砺让马德征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在打工整整9年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下定决心辞职,利用自己在饲料加工行业积累的经验和打下的基础,自己创办饲料厂,并在这个行业做大做强。

2000年,百昌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在南宁市经开区挂牌成立,马德征的创业梦想由此起航。

马德征(左一)在旺中村了解旱鸭养殖基地发展情况。.JPG

图1 马德征(左一)在旺中村了解旱鸭养殖基地发展情况

敢闯敢拼 成就行业翘楚

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干,以及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马德征创办的百昌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势态良好,稳步向前,不断壮大。2004年,应家乡人民的邀请,一直心系家乡建设的马德征决定在隆安华侨管理区成立分公司,以实际行动助力隆安的经济建设。

“我出生在农村,我从事的饲料加工行业与农业农村紧密相连,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如何利用我的资源,在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的农民一起走上致富的道路。”

如何实现公司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2005年,马德征敏锐地察觉到,单靠饲料加工销售已经无法适应市场,他开始探索转型发展之路,重新规划公司的发展方向。在经过多次考察和市场调研后,他决定发展肉鸭养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道路,这在肉鸭养殖行业中是首次尝试。根据这个模式,农户负责场地与人工,公司提供优质的鸭苗和饲料,同时对养殖户进行免费培训,派出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并与养殖户签订购销合同,对养殖的成品鸭一律按保护价收购。这些措施相应降低了养殖户饲养鸭子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了鸭农们的经济效益。有了这个强大的后盾,周边地区养鸭户的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

百昌公司货运专职司机张秉剑看到了这个模式“风险小、来钱快”,毅然辞掉了工作,回到南圩镇南圩社区兴南屯老家投资养殖旱鸭。第一批鸭子养了7000羽,公司全程提供饲料、鸭苗、技术服务、保价回收,“啥都不用想,只用一门心思把鸭子养好就行!”他的勤奋和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50天后,这批鸭子给他带来了35000元的纯收入。两年后,已经赚取第一桶金的张秉剑又与本屯村民合伙,一起投资160多万元,在城厢镇旺中村租地建起9个各1200平方米的大棚。“有百昌公司做我们养殖户的坚强后盾,以后有条件还要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旱鸭养殖,走共同致富之路。”张秉剑对未来信心满满。

成功的例子是最好的广告。这个模式不断在各地复制,截至今年10月份,百昌公司已经在平果、上思、隆安、武鸣等地拥有合作标准化肉鸭养殖基地近120个,存栏60万羽,直接带动农户160多户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达到5万元以上。稳定可观的收益让马德征和他的百昌公司成为养殖户信赖的招牌。

与此同时,百昌公司的规模也在合作养殖中不断壮大。目前已建成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饲料生产线3条,8000平米的厂房,拥有年加工饲料20万吨的生产能力。公司业务除了饲料加工、销售,还发展了母猪自繁自养、肉鸭养殖等产业链条,公司正在大力推进“年屠宰800万羽肉鸭”项目,努力打造肉鸭养殖的全产业链。如今,百昌饲料和百昌鸭在肉鸭养殖行业中已具备很高的知名度,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向了良性、健康的发展阶段。

心怀感恩 助力脱贫攻坚

事业发展越来越大的马德征没有忘记回馈家乡。2015年,新一轮脱贫攻坚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他将总公司搬迁到了隆安华侨管理区,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力支持扶贫事业。他经常走访各个乡镇村屯,了解贫困户、贫困村的实际需求,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开展合作养殖,“一定要带领一方乡亲摆脱贫困,把乡亲们带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去。”

32岁的黄境富是丁当镇红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初中没毕业就一直外出打工,但收入一直不稳定。2016年,他的孩子出生,年迈的父亲和妻子都是残疾人,他不得不留在家里照看。没有了打工的收入,日子一下子变得窘迫起来。黄境富迫不及待地想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既能顾家又能增收,改善生活条件,早日脱贫致富。但是没资金没技术,黄境富一时间一筹莫展。马德征在一次下乡中偶然听到了黄境富的遭遇,他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就如何发展旱鸭养殖进行现场指导,表示公司将全力支持,负责提供饲料、鸭苗、兽药及全程的技术跟踪服务,并定价回收,让黄境富吃了定心丸。当年黄境富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和亲戚朋友的帮助,投资11万元,在自家的地里建起大棚及料房,开始养旱鸭。两年来,黄境富已经出栏了8批鸭,平均每批纯收入13000多元,经济效益可观。现在,他收回了成本,对通过养鸭实现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旱鸭养殖带来双赢。.JPG

图2 养殖户肉鸭出栏外送

“旱鸭养殖让我得到增收,让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感谢百昌饲料公司,感谢党和政府。”都结乡都结社区务成屯建档立卡贫困户黎枝强满怀感激。黎枝强和妻子农海华原来一直在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快餐馆打工,用微薄的工资供养上大学的儿子。随着快餐业日渐式微,两人先后失业。在扶贫政策的激励下,黎枝强决定回家创业。还是马德征,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动了他,他决定跟着百昌公司,甩开膀子大干一场。2017年5月,黎枝强通过小额扶贫贷款、银行抵押贷款等方式筹集到40多万元在城厢镇旺中村中黄屯租地建起了4个大棚,共4500多平方米,每批可养殖10000羽,每批可获纯利润3-4万元。在夫妻俩的辛勤饲养下,今年他们已经出栏了4批鸭,收入十几万元。

陇割村是都结乡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村,这里山体连绵、土地贫瘠,没有企业愿意踏足,发展产业难之又难,村民大多依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多年来一直“空壳”。2017年,马德征在实地考察后,不仅吸收该村1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分红,还决定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到陇割村,大力支持该村的集体经济产业。有了百昌公司作为坚强后盾,村委投资38.6万元建起2500平方米的大棚养殖旱鸭,批次养殖规模为5000羽;公司负责提供饲料、鸭苗、兽药及全程的技术跟踪服务,并定价回收。2017年7月19日,养鸭基地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出栏5批共计25000羽,合计实现利润93311元。陇割村村集体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摘掉了空壳村帽子。

旱鸭养殖带来双赢。.JPG

图2 旱鸭养殖带来双赢

短短两年时间里,在百昌公司的扶持帮助下,有30多户贫困户通过合作养殖旱鸭获得了稳定可观的收益,达到了脱贫摘帽的标准;吸收都结乡9个贫困村共2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每年提供分红共计16万元,一举帮助这些深度贫困村摆脱了“空壳村”的称号……

“我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工仔变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企业,这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离不开好心人的鼎力相助,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回报社会。”他的下一步设想,就是全面推广旱鸭生态养殖模式,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贫困村实现发展,共同富裕。在45岁的马德征身上,充分看到了这一代在农村成长,逐步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壮大的现代农业企业家所具备的勤奋、坚韧、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特质。(文/图 黄艳英 陆明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