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教授”精准扶贫 探索产业脱贫好路子
——访中共泰和县委书记胡小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
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坚决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实践中,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农村乡土人才培育和使用模式,遴选“土专家”,组建了一支覆盖全县的“田教授”乡土人才队伍,通过依托身边产业、激活身边能人、运用身边语言、传授身边技术、带富身边群众,探索出了一条产业精准脱贫的好路子、好经验、好做法,打造了一支活跃于群众身边的“永远不走的产业扶贫队伍”。这一创新做法先后入选全国首届和第三届基层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入编北京大学人才资源管理教材教学典型案例。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共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委书记胡小勇。
乡土人才克服“水土不服”
记者: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化人才队伍振兴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工作,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泰和县如何打造一支“田教授”乡土人才技师团队?
胡小勇:针对以往农村种养技术传授方面存在的专业人员紧缺、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方式单一、学用效果脱节,远程教学缺乏互动和外聘授课“水土不服”问题,泰和县转变观念、转换视角,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将散落在全县乡间的农村乡土人才“珍珠”集聚起来,串“珠”成“链”,打造了一支贴近群众、贴近产业、贴近实地的农村产业“技师服务团队”。
一是定准入条件。按照“组织放得心、群众信得过、产业兴得起、技能过得硬、传授听得懂”五个标准,层层把关,从全县种养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乡土人才中遴选“田教授”。二是定程序步骤。规范“群众举荐、村级申报、乡镇择优、县级审核、培训提升、试讲测评”六个环节,把农村乡土人才中适合成为“田教授”的优质人才选拔出来。三是定组织架构。成立县、乡、村三级服务队,明确各级服务队成员人数(其中县级服务团50人左右、乡镇级服务总队15人左右、村级服务队3人左右),确保人员结构科学合理。对入选“田教授”的农村乡土人才授予荣誉证书,并建立“田教授”动态管理信息资源库,便于分类管理和使用。目前,全县“田教授”成员共1399人,其中县级“田教授”44人、乡镇级“田教授”306人、村级“田教授”1049人,覆盖全县200多种各类农业产业,主要涉及乌鸡、肉牛、稻虾、蔬菜、井冈蜜柚等主导产业。
胡小勇参观考察创客聚落部
记者:“田教授”乡土人才技师团队建立以后,泰和县如何培育“田教授”乡土人才成长成材,培养一批情系农业、心向农村、熟谙农业知识、热心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带路人?
胡小勇:泰和县从管理服务、关心培育入手,厚植成长“沃土”,让“田教授”既感压力,更有动力,施展才能带富一方。
一是坚持优胜劣汰并抓。对“田教授”进行积分量化,动态管理,对其中“基地示范突出、授课评分突出、服务践诺突出、产业带动突出”的,县财政每年预算14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同时,明确县财政、农业等部门在“田教授”项目立项、产业扶持、科技普及、培训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和重点支持。对其中积分不达标、表现不合格的,注销资格,清理出团,形成了尊重人才、崇尚成才的生动局面。3年来,先后淘汰不合格成员300余人、新增100余人。二是坚持管理服务并行。组建“田教授”县级服务协会和22个乡镇分会,并成立协会党支部加强引导,实现“田教授”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打造国家级星创天地、江西省首家三农创客空间——“田教授”创客聚落部,从资金、政策、技术上扶持“田教授”发展壮大产业。“田教授”创客聚落部开展各类培训60多场次,扶持52个创业项目落地见效。与县内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九江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等银行合作推行“田教授”轻松贷,为“田教授”发展产业发放免抵押、低息贷款2600余万元。同时,搭建“田教授e家”电商平台,通过线上网络店、线下实体店为“田教授”销售农产品金额达千万元,有效解决销路难题。三是坚持培养关怀并重。借助县职业中专的教师资源,创办“田教授”技能培训学校,设立“田教授”课堂,选拔一批在种植和养殖等方面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的“田教授”进行集中培训,聘请省内外知名高校专家、教授前来为“田教授”授课,通过输送最新种养技术、经济理念、管理技术将他们打造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农村乡土人才骨干队伍。同时,采取点单方式,为“田教授”送学下乡,进一步提升“田教授”自身种养水平。强化“田教授”重点人才关怀,每年选送一批优秀“田教授”赴浙江大学学习深造,在接收全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名额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申报时,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田教授”成员。
记者:“田教授”乡土人才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对农民群众进行产业技术培训?
胡小勇:化“土”为“香”,激活“田教授”乡土人才用其所能。人才发展,以用为本。泰和县通过创新服务载体,充分发挥“田教授”乡土人才的自身优势,让群众学习农业产业技术“看得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土专家”成为“香饽饽”。
一是传授身边技术精准化培训。群众想发展什么产业,“田教授”服务团的“土专家”就教什么。泰和县采取群众按需点单、乡镇汇总下单、团队按需配单、培训课后测评的“三单一评”服务模式,定期送“学”下乡,把群众最迫切想要的、最需要掌握的技术传授下去,精准对接群众产业发展需求。二是依托身边产业便民化培训。针对农村群众空闲时间难以统一、集中培训厚此薄彼等问题,泰和县依托“田教授”产业基地,建立472个“田教授”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并改变以往室内说教式培训方式,将课堂搬进农户圈舍、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传、帮、带”。同时,建立村级“田教授”服务队工作室,开通电话热线、QQ、微信等方式,全天候、不间断为群众产业发展问诊把脉、答疑解惑。三是运用身边语言通俗化培训。面对培训对象全是农民老表的客观事实,“田教授”讲土话开土方,从科技术语大众化、重要经验俗语化、管理措施明了化三方面着手,将产业技术培训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让群众通俗易懂、易于掌握。对部分客家老表听不懂普通话的困扰,泰和县专门对部分“田教授”服务团成员进行客家话培训,让“土专家”与客家老表沟通实现“零障碍”,真正实现让每一位群众都能真正“听得懂、学得到”。
“土博士”扶贫献真经
记者:“田教授”乡土人才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引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胡小勇:如果群众身边缺少看得见、学得来的成功榜样,贫困群众就难以从“等靠要”观念和“不敢出手”的担忧中走出来发展产业。针对这些顾虑,泰和县充分发挥“田教授”榜样的力量,引导和帮助困难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助推脱贫致富。
井冈红果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苏溪镇“田教授”朱小平
一是发挥好示范作用。每年通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评比活动,集中对“田教授”中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新闻媒体宣传他们的致富先进事迹,持续强化“田教授”在带动农民致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依托“田教授”自身的影响和政府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留在家乡跟随“田教授”发展农业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1,630多户群众在“田教授”的带动下投入乌鸡、孔雀、灵芝、稻虾等产业发展大军,成功实现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二是发挥好引领作用。在“田教授”队伍中积极开展“践诺积分、择优培养”活动,将点单较多、积分多、政治可靠的“田教授”及时发展为党员,优先选拔、充实到村“两委”干部队伍中加强锻炼,促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转变,既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带头致富的优势,又提高了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近年来,全县从“田教授”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90名、党员270名、村级后备干部440名,有276名“田教授”在今年村级换届中进入“两委”班子,成了“领头雁”。
三是发挥好带动作用。创业不忘党的政策好,致富不忘带动乡邻富。在政府的号召下,泰和县“田教授”不忘发展初心,主动与贫困群众“1+1”精准结对帮扶,为困难群众找准产业致富之路,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针对有劳动能力且脱贫意识强烈的贫困户,泰和县积极鼓励“田教授”创办的农业企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供从种子种苗到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收购的“一条龙”服务,带动全县4200多户贫困户在田教授“1+1”精准帮扶下学技能、兴产业实现脱贫致富;针对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泰和县积极创新扶贫模式,采取入股分红、基地务工、领养代养、托管经营、公司(合作社)带动等形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财产性增收和分红性增收,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保障。目前2700多名贫困群众通过“田教授”产业基地务工或资金入股的方式人均增收3000余元,297个行政村通过资产、资金入股“田教授”产业合作社或“田教授e家”电商平台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多万元。(江锦河、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兴文)
主编:樊军
审核:杨汉廷 赵凌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