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四五线小城市的街头巷尾、一线城市的城中村、人流密集的乡镇地区,都能够轻易窥见麻将桌的身影。它们以一种近乎嚣张的姿态,扎根在隐秘的角落:门可罗雀的灰暗餐馆、小卖部、服装店……
若是走近一看,烟酒茶槟榄的气味混杂一处,吆五喝六的叫唤声,让你怀疑是穿越到了上世纪的香港麻将馆。
单身老人麻将馆:老年文娱产业建设之悲
它们披着一层经营不善商铺的外皮,却将大门敞开,不说远迎八方客,招揽附件的社区、村口的单身老人完全不成问题。甚至于时常出现十几张麻将桌在街心公园依次排开的场景,伴随着麻将牌翻动的哗啦哗啦声,百余位老人投入地搓牌或围观,坐等“补位”。
麻将桌随意安在草坪绿地上,围观老人则四处游走,不断在相熟的牌桌前停留、又离去,草坪几乎被践踏成了不毛之地。
再看麻将桌桌面上套着的红蓝花白桌罩,四角都绣有一个小兜,牌桌上应接不暇的老人在一圈结束时,常常从中拿出一张扑克牌作为暂时的筹码,待到最后结束时再一次性结算。
这种街头麻将桌大都是经营性质,尽管搓麻将的声音和时不时传出的老人们议论输赢的声响刺激得周边居民不堪其扰,屡屡投诉,更有甚者以街头麻将损害市容,占据周边居民休闲用地大发牢骚。
但这些零散又密集的“麻将群落”,依旧像牛皮藓一样扎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再为数不多仍旧营业的路边小卖部里,每一间小店都竭尽所能地在店铺的门口或是狭窄的店铺中央,腾出一张麻将桌来招揽顾客,毕竟在连锁便利店遍布各地的情况下,私人经营的小卖部基本没有办法靠单纯售卖商品维持生存。
但一旦有了麻将桌,店面的犄角旮旯都散发着诱人的吸引力,不愁没有客人。一些手中握有退休工资的老人总会在打牌时顺道买上一些瓜子、花生、烟酒和饮料。再不宽裕的老人,和牌赢了钱之后,也会买上三两零食或日用品。
在这种情况下,麻将桌几乎成了主业,百货售卖倒似乎成了副业。
几乎超过三桌的街头麻将摊都是经营性质的,曾有知情群众透露道,这些摊位收费很低,便宜的白天打八圈仅一元,夜晚则两元,吸引着单身老人们从早上七点至晚上六点,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每当城管、公安、园林等有关部门出动查处,那些组织麻将摊位的经营者就开始临时转移,告知“老主顾”娱乐场所已经转移,可到某某处来。
勿用多说,老年人绝非不懂所谓的长期伏案打麻将不利于身体健康一说,但一句“家中无人,儿女远赴外地工作,孙儿白日上学”便足以概括这些退休后终日无所事事的老人空虚的精神状态。
老龄化速度进程不断加快,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和老年人本身特点和需求的消遣和文娱活动却依旧较少,尽管在市级和省级的老年大学开设了国画、书法、电脑等课程,但其面向的群体依旧是小部分老年人,且若说“乐”的成分,倒是不如说更是偏重“学”。
因此,社区棋牌室就变成了老年人最廉价、最便捷的文娱活动。
麻将活动的触角甚至延申到了政府拨款建设的“老年之家”,“老年之家”本该内设文艺室、健身室、阅览室、棋牌室和培训学校等设置。
但由于许多城市后续资金不足,“老年之家”设施配套并不完善或者未能正常开设,于是便统统转租、出租给了经营性质的麻将房、棋牌室。
迷乱的麻将?老年人沉迷麻将一二说
据联合国统计数据,年龄范围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40%都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但一般丧偶或与亲人两地分居的老人在情感和社会联结上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孤独感。
打牌,正是绝大多是退休独居老人的第一消遣方式。到邻居家里聊天,聊着聊着,来上一把;去河边散步,散完步,搓上一圈;叫上三五好友去看戏,曲终人散,不免寂寥,来到麻将馆热闹热闹。这正是绝大多数退休独居老人的生活方式。
但若说这些单身老人最喜欢去的玩牌场所,莫过于街头麻将馆。尽管熟人邀约他们偶尔也去玩上一二,但依旧会在街头麻将馆“纵横捭阖”时,抱怨一二:
“熟人大家都认识嘛,有些人不能撕破脸皮,但他又计较性子,不痛快;去麻将馆打牌,谁也不认识谁,大家输了也不耍赖,干脆给钱。”
许多老人中午还不等到十二点,就急匆匆放下手中的筷子直奔麻将馆,做饭不那么早的甚至端上一个大瓷碗,直冲冲地向麻将馆跑去,生怕去晚了就没有好位置。
这个“好位置”对于长期牌迷来说,自然少不了取暖火炉正常供暖、避风、桌椅牢靠、洗牌灵泛……若是稍微落后一二步,到了那处,便一边扒拉碗里的饭,一边围观“战况”。
倘若是“不幸”坐到了门边的位置上吹冷风,也只能硬着头皮搓上两圈,用他们的话说:“打着打着就热乎了。”再嘬上一口带有霉味的廉价茶叶,准备好“大杀四方”。
还有三五几个来得更晚的,约莫只能瞅上一眼后,遗憾回家看电视了。毕竟那围观的“候补位”也不是谁都能插进去的。
这些每天去打麻将的老人再固定时间出门,去固定的麻将馆,从事固定的活动,他们将自己去打牌称戏称为“上班”,将去麻将馆打牌比喻为上班,无非在于“赌资”这一环节。
赢钱了叫做“拿奖金”,输钱了便是“扣工资”,但若说老人的“底薪”再何处,又没人能说得明白。
尽管麻将馆里的老人物质需求并不强烈,他们大多抱着消遣时间的目的,但偶尔的好胜心带来的物质渴望,常常会给老人以满足感,这种从陌生人手中赢钱的活动,更不需要多余的精神交流。
部分报道表明,麻将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老年社区娱乐活动,其游戏规则能够对具有痴呆症状的老年人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老年人玩麻将,无非三种目的:一是追求游戏体验;二是消遣时间;三是考验自己的机制能力。
许多老年人因为儿女工作离家,且自己身体状况欠佳,退休失去工作寄托,家庭呈现空巢化倾向,一时适应不了之下,陡生消极寂寞情绪,从而选择麻将这种具有刺激性的游戏作为一种发泄渠道,排解生活的压力。
甚至在某些时候,麻将桌上因自己的牌技和手气取得了不错的收获,老年人会产生一种自豪的愉快感,某种程度上看,麻将这种社区活动项目,对治疗老年痴呆有一定效果。
对于一些本身不喜欢打麻将、却不定时出现在牌桌上的单身老人来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家庭关系僵硬,与家人关系不和睦,因此希望通过打麻将来结交新朋友,获得熟人,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这是其坐上牌桌、参加麻将活动的主要动力。
第二种类型,不喜欢打麻将却依旧会选择参与熟人或家庭牌局,获得家庭的社会支持和社会的社会支持,这对于老人本人、熟人和家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换取陪伴的互惠性社交活动,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保障。
当不喜爱麻将的老人与家人打麻将时,更多在于通过牌桌起到围护家庭关系的团结和亲密关系的作用。
而当老人同退休前的同事进行打牌时,一方面意味着退休之后的社会关系依旧呈现出退休之前的工作团体分割状;另一方面,若是独居的退休老人,则主要仰赖熟人麻将桌上建立的人际联系,毕竟有“远亲不如近邻”一说,日后有什么忙,牌友也能搭上把手。
弊耶利也?老年人搓麻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大众视野。而老年痴呆症作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地神经退行性疾病受到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适当地、不成瘾地进行麻将活动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无用感,对老年人进行一定程度的智力刺激训练。但若是如同“上班”一般蹲点麻将馆,俨然成为了麻将桌的俘虏一般进行麻将活动,老年人会因为搓麻将而遭受哪些风险呢?
其一,过度的麻将活动将诱发老年人癫痫发作或猝死。打麻将本身是一种普及性的健康娱乐活动,因为益智性、娱乐性深受人们喜爱,一些养老机构会支持老年人适度的麻将活动,从而锻炼老年人记忆能力,预防老年痴呆。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调查报告中,32名老年人,就有19名表示在打麻将后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的症状。老年人在打麻将时久坐不动,下肢静脉回流减少,情绪激动紧张,脑供血量不足,同时麻将馆内一般环境较差,通风不畅,也会导致老年人血压变化不稳定。
对于老年人来说,骨骼含量无机盐成分增加,有机成分减少,因此骨骼的弹性和韧性降低,在麻将的时候,人通常容易持续维持一个动作,但老年人一旦久坐且不注意锻炼身体,肌肉纤维萎缩,没能很好地发挥伸展性,最后将会导致弹性下降、僵化、不协调。
一场牌局下来短则三五小时,长则可达八个小时,老年人除了搓牌地手部关节保持了很好的舒展,腰椎、脊椎和关节部分、大腿、膝盖则处于长时间僵化状态。
其二,赌博形式的麻将活动对老年人自我认同能力有弊无利。麻将活动的益智性,是老年人自我价值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来源,老年在打麻将中赢得的钱,建构的人际关系都将成为促进老年人自我认同感重建的重要媒介。
但若是沉迷麻将,将打麻将视作“上班”,勿用说,老年人将会认为麻将只会带来“奖金”,尤其是有丰富社会阅历的老年人,这些人并不认为自己会被赌博给套牢。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年人一旦形成某种“必胜”信念——即因为自卑而产生的极度自尊的不服老心态,会在麻将桌上异化为消极而强烈的胜负心。
其三,过度沉迷麻将将导致家庭关系僵化。对于一些“麻将馆专业户”牌迷来说,子女因为缺少陪伴,本就对老人心怀愧疚,而其弥补愧疚的办法无非是投其所好,给老人更多的钱去打麻将,企图通过这种经济补偿来弥补自己久不在老人身边的遗憾。
然而,这种方式却是治标不治本,老年人很容易把时间完全投入到牌桌上而失去同家人沟通的机会,一旦老年人因为痴迷麻将而失去时间观念,甚至于通宵达旦打麻将,最终导致严重的身体问题后,必然惹来子女的埋怨和不满,分分钟导致一场家庭革命。
更有甚者,单身老人原本独居,在儿女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工作方便照料,调回家乡之后,却发现老父老母染上了“麻将瘾”,已经不渴望家庭团聚的氛围,只知道埋头牌桌。
如若见父母红光满面,手中捏着一包话梅,便知其凯旋而归,全家可为之欢欣雀跃;若见父母满面狂风暴雨状,全家老小都得小心为上,不可喧哗笑闹,一旦不留心触碰到了“导火索”,难免引发连锁爆炸。
多数单身老人都是在家乡照看孙儿,一旦沉迷赌博式麻将,不排除年纪较小的孙辈会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在牌桌旁边,耳濡目染“一条”、“二饼”、“幺鸡”,对于儿童成长环境正是令人堪忧。
其四,赌博式麻将可能引发激情杀人行为,危害社会安全。
时常会看到某某社会头条“杀人者欠了被害人50元赌债,多次索要不得还,恼羞成怒之下酿成大祸。”能将麻将按在理智线之内的老年人仍然只为数不多,许多老人越玩越“刺激”、将多年继续搓诸江水,一去不复返。
其五,长期占据公共空间进行麻将活动或长时间大吵大闹的麻将活动都会引来周边民众和邻里的不满。许多家庭麻将馆因为实施家庭式经营,场合极为隐蔽,也没有办理税务登记证和营业执照,可周边的客流量却十分稳定,经常通宵达旦,“高朋满座”,扰民清净。
麻将室内的麻将声、狂笑声、叫骂声,声声魔音入耳,在一些居民小区的地下车库也将安宁和睦的住宅区扰得昼夜难眠。
这种麻将馆常常会被不堪其扰的“热心市民”举报取缔,这些家庭麻将馆多数为下岗工人在私宅中经营,工商人员在执法时常常面临排查和情感的双重困难。并且不久之后这些麻将馆必然死灰复燃,故态复萌,但仍存些微的震慑作用。
另一种家庭麻将馆则更为棘手,它们冠冕堂皇地打着老年活动中心和活动室的幌子,白天黑夜麻将声不断。
可实际上,麻将馆在我国仍不属于经营性项目,不给予办理营业执照,所有以盈利为目杜的麻将馆都属于非法经营,面对这种情况,既然借助了老年活动中心的牌子,若再行经营性行为,一经举报排查,便会被严厉取缔。
现如今,麻将作为一项普及程度极高的博奕类娱乐活动,群众基础深,很多人对于在家庭麻将馆搓麻将算不算赌博持有异议,尽管一定数量的麻将馆采取非法经营,老板在非法牟利的同时还涉嫌偷税漏税。同时警方对于一些一些分散在小巷子和住宅区的地下麻将馆极难监管。
需要看到麻将的群众基础,认识到老年人打麻将有利也有弊,问题是如何掌握正确除弊。
如何做到边聊天边玩,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做到不超时,不计较得失,及时散步缓解疲劳,不上“全日制”的麻将班,不在不卫生、不文明的环境下搓麻,这些都是打麻将除弊的基本准则。
身为年轻子女,更不应该将为父母的赌资买单当作对父母孤身一人的补偿,虽然适当打麻将可以减少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但其中的“度”极难拿捏,附加的沉迷赌博、升压猝死等附加风险过大。
百利而无一害的预防老年痴呆症的举措莫过于家人的陪伴,老人适当的运动、健康的爱好和自我获得感的良好保持。
放在老龄化社会层面看到老人准点去麻将馆“上班”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单身独居老人的精神生态问题、家庭麻将馆经营者的失业下岗境遇、“老来赌”家庭的家庭关系等等社会问题。
因此,不可不重视老年体育、老年人文化和艺术娱乐建设,加强社会责任,关注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安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