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看点】承德市坚持向责任要账、向机制问效、向质量看齐,狠抓三项举措,探索实施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三在产业链”模式,确保“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活动取得实效。
隆化县榆树营村的贫困户杨齐发展养殖业实现稳定脱贫。 王林红摄
长城网讯(记者王林红)6月18日,河北隆化县白虎沟蒙古族满族乡榆树营村的贫困户杨齐正忙着给自家牛圈铺砖。“牛在我们家可是个宝贝,这牛圈可得好好整整!”杨齐说。
60岁的杨齐多年前患了一场大病,让本就“脆弱”的8口之家陷入困境。2018年,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杨齐通过养牛实现了脱贫致富。
“2019年,我卖了30多头牛,挣了10多万元。”杨齐说,“真的是太感谢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啦!”
如今,实现稳定脱贫的杨齐将村里有劳动能力的4户贫困户吸收到自家牛棚工作,带动他们增收致富。
抓骨干队伍建设,抓堡垒示范带动,抓部门协同发力,抓激励约束机制……今年以来,承德市以“五大行动”为总抓手,探索实施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三在产业链”模式,对“脱贫攻坚党旗红”和“乡村振兴党旗红”活动集中整合升级,扎实推进“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越是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阶段,越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承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培苏介绍说,“我们坚持向责任要账、向机制问效、向质量看齐,狠抓建、聚、富‘一招鲜’,确保全市剩余贫困人口上半年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平泉市河沟子村探索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王林红 摄
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河沟子村是国家重点贫困村。脱贫攻坚以来,该村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等举措,大力发展经果林产业,成功引进尚泽、神山、青盛源三个农业发展公司投资建设高标准品果树示范园区,探索实施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成为平泉市第一批率先脱贫出列村。
“我们村把41名党员全部吸纳到合作社的产业链上,并逐一认领扶贫脱困帮带等岗位。”河沟子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张彦新介绍说,村里从2015年开始流转土地,当时,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不到7天时间,涉及100多农户的首批流转土地全部完成征地、资金发放工作。如今,整个园区累计流转土地2500亩,租期30年。
2019年,河沟子村通过发展经果林产业,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3000元增加到9000元,村集体收入也从零收入发展到20万元。
平泉市贫困户魏海军在村农业园区打工。 王林红 摄
“我过去是瓦工,收入还行,后来得了一场大病,花销太大,一下子成了贫困户。”正在园区给苹果套袋的魏海军说,他是2019年到园区打工的,主要做拔草、剪枝等工作,一个月能挣个2000元。自家流转了7亩地每年收入7000元。同时,“政企银保”扶贫资金每年也有4000元的收益。“去年我就脱贫啦!多亏了村‘两委’、园区领导的帮助。”
“在我们园区,像魏海军这样的贫困户有214人。”平泉市尚泽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韩立金表示,除了带动本村人就业增收外,整个园区还带动周边村300多人实现就业。
“我们主要围绕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创新党组织设置,积极推行‘党支部+’模式,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分别组建产业党组织。”平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姜东升表示,几年来,平泉市84个贫困村共建立各类经合组织135个,建立产业型党组织97个,贫困村1478名产业链上党员帮扶带动贫困群众1.8万人。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杨培苏介绍说,近几年,承德市注重采取“六个依托”的方式,推进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产业龙头、产业基地、产业协会、农民工聚集地建立党组织,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8个,成立农村合作社1.3万家,家庭农场达到2500家,在扶贫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1145个。承德市初步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经济组织为依托、产业党组织为骨干的“一核多元、融合互动”的组织体系。
隆化县致富带头人马鹏举发展设施农业大棚产业,带动2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王林红 摄
党员干部聚在产业链上 建强脱贫攻坚骨干队伍
“党员发动不起来,脱贫致富的‘马达’就转不开。”这是隆化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姜国锋的最大感受。
近年来,隆化县以“抓党建、强发展、促脱贫”为主线,采取内选、外引等方式,从致富带头人、返乡能人高校毕业生中选拔村干部,着力优选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
原在北京创业做生意的马鹏举,2008年回村担任隆化县白虎沟蒙古族满族乡泉眼沟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为了带动村民脱贫致富,2016年,马鹏举发挥自身优势开始谋划发展设施农业。
“刚开始大家都不看好,我就自己先干。”马鹏举介绍说,整个农业园区有86个大棚,累计流转120亩地,涉及全村48户,每年每亩地给农户800元租金,同时带动全村20多个农户在园区打工,其中贫困户15个。
“2017年,我开始大面积种植西红柿。就光这一年,收入就高达100多万元。”马鹏举介绍说,从2017年以后,村里、乡里发展大棚的人越来越多了,仅发展冷棚的就有上千个。
在泉眼沟村返乡创业的致富能手不止马鹏举一个。47岁的袁海军原在县城做水产批发生意,生意也不错。2017年,在县、村干部的动员下,他回乡发展香猪养殖业。
隆化县返乡能人袁海军回乡发展香猪养殖业。 王林红 摄
“我原来养过猪,有一定经验。香猪一般14个月就可以养成,成本低,售价高。我们将入险断奶后的小猪仔放到农户家养殖,12个月后再进行回收。”袁海军表示,在养猪期间,农户可以先赊账,所需饲料全部由他们提供。这样算下来,养一头猪,农户可以挣1千元左右。
马鹏举介绍说,袁海军养猪所需的饲料是收购村里贫困户家的玉米、秸秆等农作物,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一毛六,仅去年就带动全村30多户农民增收上千元。“村里计划将袁海军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神经末梢”,也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指挥中枢”。杨培苏表示,承德市不断加强农村“领头羊”、党员“先锋队”、驻村“主攻手”“三支主力军”建设,强化培训,加强管理,建强骨干队伍,打造脱贫主力。注重突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组织引领”,落实党员、致富带头人“一岗双责”,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用,真正实现了“党员聚在第一线,群众富在产业链”。承德市有6854名农村党员被评为星级党员。
围场边墙村采用“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脱贫先脱旧”的“党建引领+扶贫”模式,带动全村345户1356人脱贫致富。 王林红 摄
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健全脱贫攻坚保障体系
“我现在有5个大棚,每年能增收5万元钱。”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镇边墙村边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王文杰对记者说,2018年他就实现了稳定脱贫。
从2012年开始,边墙村采用“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脱贫先脱旧”的“党建引领+扶贫”模式,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并成立了边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最开始只有我们支部的3个人做大棚。”边墙村支部书记段敏山介绍说,2016年,蔬菜大棚的年产值达到了300多万元。从2017年开始,村里发展大棚产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截至目前,边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全村2200亩地,种植1625个大棚,带动全村345户1356人脱贫致富,其中贫困户61户121人。
党员带头致富不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哈里哈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推行“公司+支部+农户”的模式,发展养牛、旅游、康养等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腰缠万贯”的华丽蝶变。
“说起以前,我们村近一半的人都是贫困户。现在可不是啦!”已经脱贫的农户赵礼介绍说,依托村里发展生态的规划线,2016年,他把自家院子修盖为农家院,实现了脱贫。
“刚开始盈利不多,满足日常开销不成问题。从2017年开始,情况就发生了转变,每年能收入7、8万元。”赵礼表示,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已有十几户农户发展农家院。
发展产业是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占平表示,他们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全覆盖”工程,立足优势,强壮扶贫产业“筋骨”,使贫困户足不出村就实现了“农家变农场,农民变工人”的角色转换,为全县贫困户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全面提升产业扶贫成果、及时调整扶贫工作重心、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承德市充分发挥农业农村、扶贫、人社等职能部门作用,坚持精准施策,形成推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整体合力。
杨培苏表示,围绕提高全市党员群众致富本领,承德市深入开展村“两委”干部“头雁培育”、党员创业致富人员“能人培养”和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各县(市)都组建了县级专家服务团,组建乡镇技术服务队259个,选派技术指导员3847人,实现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有效加快了群众脱贫步伐。
【记者感言】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引领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作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贫困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才能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长期增收提供坚实支撑。
承德市以“抓党建、防疫情、促脱贫、保小康”活动为总牵引,紧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激活党建“红色引擎”,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动、产业富民,实现基层党建与扶贫产业发展共促共融,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决战的号角已经吹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要动起来,要积极地行动起来,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期,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借鉴成功经验,采取多种模式,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将这些刚刚脱贫的群众带动起来,形成凝心聚力的势头,向心力的优势,保稳定、促生产,以工作出实效来夯实脱贫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