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黄红立 许金安
通讯员 张珂 贾晓洋
刻苦读书,他考上河南农大,大学毕业时,却错过“包分配”,一路艰辛求索,在饲料销售、畜禽养殖领域深耕不辍。
在外打拼多年,他小有成就,赶上脱贫攻坚热潮,乘着返乡创业“东风”,“飞”回家乡,致力现代化养殖,“孵化”群众致富希望,让鸡蛋、鹌鹑蛋变身“金蛋蛋”,发力蛋制品深加工领域,助力乡村振兴。
他就是宜阳县韩城镇80后大学生郝孝伟,上的是农大,干的是农业,为的是农民。
错过“包分配” 农学生走上创业路
1982年3月,郝孝伟出生在宜阳县韩城镇一个农民家庭。2003年,他从河南农大毕业,错过“包分配”。走出农门,却不能“鱼跃龙门”,那咋办?他选择留在郑州打拼,应聘到一家饲料加工厂做销售。
“骑着自行车在郑州周边各个县市跑!”近日,郝孝伟回忆说,一路艰辛,一路磨砺,后来,他将业务发展到陕西、山东、山西等地,做得风生水起,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养殖业打下了基础。
“自己也算是赶上了好时候,那时正值养殖业呈井喷状态,当时郑州的饲料加工厂家至少有上万家。”郝孝伟说,那时,他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养鸡场,慢慢地学会了畜牧防疫技术,逐渐熟悉了养殖“门道”。
“防疫过的蛋鸡成活率高、产蛋品质好!”郝孝伟敏锐捕捉到了畜牧防疫服务的商机,2006年,他回到洛阳,在继续从事饲料销售的同时,成立了洛阳市吉宝宝畜牧服务有限公司,专为大型养殖企业提供防疫服务。
专业、诚信、高效,使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占领了洛阳2/3的市场份额,郝孝伟掘得人生第一桶金。后来,他在临近老家的伊川县办场,养了3年肉鸡和蛋鸡,成为老板,积累了经验。“领头雁”羽翼丰满、矫健有力、蓄势待飞。
回乡拼事业 老板变身“领头雁”
脱贫攻坚方兴未艾,返乡创业热潮迭起。2018年,接过宜阳家乡伸过来的“橄榄枝”,郝孝伟回到家乡,成立了邦邦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柳泉镇汪营村投身鹌鹑养殖。
11万羽鹌鹑,一天可产蛋2000斤,年产值20多万元,直接、间接带动近百户贫困户摘下“穷帽”。
2020年4月,郝孝伟成立了宜阳县凯胜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胜食品”),把所有积蓄投入柳泉镇十字路村发展鹌鹑养殖,在高窑村发展蛋鸡养殖,伸开了带头致富的“双翼”。
资金短缺,他咬牙卖掉县城房子,加上政府扶持,两个基地累计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其中位于十字路村的鹌鹑养殖基地占地37亩,鹌鹑存栏60万羽,每日产蛋5吨,年销售额1800万元,带动了3个贫困村、6个非贫困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是全省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标准最规范的鹌鹑养殖基地之一。
高窑村蛋鸡养殖基地占地51亩,蛋鸡存栏25万只,日产蛋10吨,还搭上了农村电商的快车,不走线下走线上,让鸡蛋走进直播间,年销售额达3600万元,带动了3个贫困村、11个非贫困村集体增收160万元。带动23户群众养殖创业,为50多人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
延伸产业链 “柳泉蛋”渐成“金名片”
目前,“柳泉蛋”已经成为宜阳县的一张特色名片。
“两个基地内日常管理只有10名工人,控湿、控温、上料、投水、收蛋、除粪等环节全程电脑控制。”宜阳县委统战部副部长、乡贤返乡创业工作专班办公室主任苏杰长期关注“凯胜食品”的发展,他说,“‘凯胜食品’不单实现了现代化、规模化,关键是善于用工业化的标准管理养殖业,善于跑市场,理念超前,延长产业链,打造金名片!”
产业的优势靠链条,链条长,产业更强更兴旺。怎么在小小鸡蛋、鹌鹑蛋上做足文章?
2021年,柳泉镇政府和“凯胜食品”合作,在镇政府所在地柳泉村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20亩的蛋制品加工厂,包括鸡蛋、鹌鹑蛋深加工项目和两套蛋清、蛋黄分离生产线。
在蛋制品加工生产线上,鲜鸡蛋、鹌鹑蛋可以变身清水味、卤味、泡椒味的鸡蛋、鹌鹑蛋,经过真空包装,直接走进线下超市和线上直播间。
在蛋清、蛋黄分离生产线上,鲜鸡蛋、鹌鹑蛋又能脱去外壳,成为蛋清、蛋黄分离包装成品,用于烘焙等。“土蛋蛋”保留土生土长的好味道,提高产品附加值,涨了“身价”,变成真正价值可观的“金蛋蛋”。
据了解,“凯胜食品”的蛋清、蛋黄分离生产线主要设备从丹麦进口,单套设备价值700万元,产能每小时两吨,全程封闭管道无菌输送,这也是我省第二家引进蛋清、蛋黄分离生产线的企业。
郝孝伟说,蛋制品加工厂目前已基本完工,蛋产品成功实现了“无抗产品”和“富硒产品”双认证,届时可实现鸡蛋、鹌鹑蛋生产、初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真正把产业链主体建在田间地头、留在群众身边,实现养殖加工在村、增收在户,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奋斗在农村,对农民和农业永远有无法磨灭的深爱和热情。”郝孝伟动情地表示,他将在养殖及蛋制品深加工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当好“领头雁”,积极履行企业责任,带领更多乡亲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