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兰天
庆阳环县的羊肉因肉质优良,味道鲜美而远近闻名。环县养羊历史悠久,是甘肃省18个养羊大县之一。2013年,“环县羊羔肉”地理标志商标成功注册,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家。
近年来,环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初步构建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的肉羊产业发展新体系,种草养羊已成为环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9月19日,由甘肃省委网信办与天津市委网信办、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联合开展的“精准扶贫——走进原产地”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环县进行深度采访。
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和记者交流养羊种草致富经
西沟村,庆阳市环县南大门——曲子镇唯一的边陲村。56平方公里大的村子沟壑纵横,一条四季干涸的深沟,由西蜿蜒而来,在曲子双城村汇入环江。组道少沟道多,耕地少洼地多,在家务农的少、在外打工的多,落后的自然条件,捆绑着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98人,是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村。
在饲草加工厂忙碌的工人们
“从2018年开始,我们按照‘3个70%’(记者注:70%土地种草、70%在家农户养羊、70%农民收入来自于草羊业)模式,在西沟村开展以产业兴旺带动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振兴试点,为产业扶贫创经验,为乡村振兴探路子。”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兵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的摸索,现在村里养羊种草能致富这件事,已经成为村民们共同的想法。”
万事开头难。刘小兵坦言,现在西沟村种草养羊风生水起,一开始却遇到了种种阻碍。“那个时候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土地变成撂荒地,经过咱们镇、村商议,决定将土地全部种上饲草苜蓿,配合养羊同步发展。”村民们却不愿意,“好好的地不种粮食要种草,草种上卖不出去怎么办,种草还能比种粮食好?”经过商讨,村里采取由点及面逐步推进的策略,先让党员带头发展,村民看到了前景,自然会主动加入进来。
万亩优质紫花苜蓿种植基地
村民孙继涛是种草大户,家里的110亩地全部种起了紫花苜蓿,年收入在11万元左右,已经成为种草致富的典型。“在2017年之前,我长期在外打工,那时候收入不稳定,也照顾不到家里,现在好了,家门口种草,挣钱、照顾家里两不误。”
与孙继涛一样,村民道王苹依靠养羊,日子越过越红火。道王苹算了一笔账,“我一共养了160只羊,今年卖出去30只大羊,就收入4万多,羊还在继续产羊羔,一年下来,光卖羊就可以收入六七万元。”
2019年底,西沟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3元(建档立卡贫困户8086元),其中来自于草羊产业收入7657元,占比81.7%。截至目前,西沟村梯田紫花苜蓿种植面积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6%,在全县排名第一位。
“今后,村上准备进一步挖掘潜能、提升产能,聚力推进‘金羊富民’行动,计划人均养羊100只、户均养羊400只、全村养羊10万只,人均收入过5万元、户均收入过20万元、全村产值过亿元,力争把曲子镇西沟村打造成甘肃省种草养羊亿元专业村、舍饲绿色养羊第一村。”刘小兵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