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出去,闲在家里没事情做。我们就来到药材基地务工,大家平常虽然左邻右舍的,但难得聚在一块说说笑笑。”近日,记者走进黔江区石家镇茶溪村,田间地头是村民劳作时的欢声笑语。愉快的劳动场景,是该村在引进大户种植中药材,发展立体农业经济的一个缩影。

药材套种

“瓜蒌属当年收植物,它的棚架有人多高,棚下适合养鸡和种植喜荫植物。我通过多方考察后,决定在瓜蒌地里全部套种黄精,这样可以使土地多出一份收入。”在茶溪村二组的一片药材基地里,基地负责人张谷说。

瓜蒌的根、皮、籽都可以入药,就是卖鲜果,一亩的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而套种的黄精药材,虽然为3年收植物,1亩可收入3万元。将瓜蒌的收入加在一起,亩产均达到1.5万元以上。

茶溪村是黔江区一个较为偏远的行政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共1422人。村里现有蚕桑400亩、魔芋200亩,大部分村民主要在广东、上海、福建等地务工。

自扶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黔江区通过积极鼓励城市资本下乡发展现代农业,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推动农业转型发展。茶溪村先后引进张谷、杨举权、钟必全等大户,进村流转村民土地种植瓜蒌、黄精、白芍、柴胡等中药材。有这些大户的示范带动,目前全村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0亩,带动全村建卡贫困户、低保家庭40余户种植,解决附近村民50余人务工。

溪水养鱼

茶溪村虽然偏远,却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有一条天然的小溪流,长年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沿溪流两边是宽阔的稻田,再把溪水引入稻田,自然形成一个天然的水产养殖基地。

“在茶溪村计划建一个天然水产养殖基地,是今年在帮扶单位武陵都市报社驻茶溪村第一书记曾素芳现场考察后的提议,利用天然的溪水和村民撂荒的田地建鱼塘养鱼、养泥鳅等,帮助更多的农户脱贫增收。”该村村委会主任张磊说,其实很多致富项目就摆在我们的眼前,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

目前,张磊已找到欲返乡创业和经商多年的村民牵头,计划建一个50亩规模的鱼塘,养殖清水鱼和泥鳅。鱼塘的修建涉及流转10余户村民的田地,有几户人的田土要等他们打工回来才能落实,另外已耕种的田地,也要等秋收后。

“建鱼塘我们分两步走,根据村民自愿。一是流转村民的田土,二是村民可以用田土入股分红,其目的就是让村民受益。”张磊说,鱼塘建成后,村民的田地不但换来租金,还可优先到鱼塘打工。

“作为帮扶单位,只要鱼塘建起,我们不仅提供鱼苗,还帮忙联系超市和农贸市场进行销售。”曾素芳表示。

富民兴村

茶溪村原有建卡贫困户56户、203人,通过扶贫单位的大力帮扶,2017年底,有44户、173人实现脱贫越线。目前,未脱贫的11户、40人,通过在基地务工和动员他们发展蚕桑、瓜蒌等产业,今年计划帮助4户12人脱贫。

“我以前也是个胆子小的人,做任何事都不敢去冒险。今年,我看到这些从城里来的人租土地种药材,我也把自家的6亩责任地种上瓜蒌,反正他的卖得出去,我的也卖得出去。”茶溪村五组村民张永富说,有他们带头发展,我们胆子就大些,不担心产品卖不出去,也不担心没有好的效益。

村看村,户看户,只要有一人跟着种,很多村民也闲不住了。二组的低保户杨胜宣就是一个例子,他将自家的一部分土地流转出去,一部分留着用于自己种瓜蒌。他说:“我总不能长期吃低保,利用在基地打工的机会,把种瓜蒌的技术学到手,以后可以把规模扩大一些。”

该村支部书记杨益品说,目前,茶溪村的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大户的示范,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才能真正实现村民富裕、乡村振兴。(记者李诗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