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淡水鱼类生产产出近3000万吨,世界第一,并占据全世界每年淡水鱼人工养殖产量的70%。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区域性或者流域性的养殖污染与生态灾难。水产养殖污染的清理与治理随着国家针对性环保政策、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环境需要正在全国各地以行政的或者市场手段展开。其中很多大水面水库、湖泊(有些还是饮用水来源地、旅游区景观等)已经全面禁养(不管是散养还是网箱养殖);很多地区的小型水库、湖泊即便同意放养种苗,但也施行了“双禁”,即禁肥禁料(尽管个别地区还在大量投鸡粪、猪粪等),全面推行“全生态”养鱼。另外,近几年消费者对于“安全鱼”“优质鱼”“品牌鱼”等高质量水产品的关注与需求度也越来越高。围绕这一行业现状,我们针对大水面全生态花白鲢养殖及其病害防控推出一整套安全、高效、绿色、简单的操作方案供大家参考,以黄石磁湖为例予以说明。
磁湖,本地人又叫张家湖、南湖,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汇水面积为6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1.75米。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水产养殖,养殖品种主要有花、白鲢、青鱼、草鱼等品种,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磁湖的养殖规模达到了高峰期,每年投往磁湖的鱼苗有80万斤,年产量达300万斤。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及污染的加重,自90年代磁湖开始出现死鱼现象,至本世纪2010年后死鱼达到高峰期,年死亡量高达20-40万斤,日死亡量最高大2.5万斤,曾经过媒体多方报导,严重影响了磁湖对外形象及市民的生活,甚至出现了磁湖不再适合养鱼的非议。多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多次聘请有关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咨询,并采取化药泼撒、底部清淤等措施,但收效甚微,甚至还出现了花鲢鱼长速变慢的新问题。
2018年3月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相关技术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及座谈,综合走访结果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湖发病花、白鲢鱼呈眼周充血,腮盖呈弥漫性出血,部分体表出血等症状,初步判定近几年死鱼原因为细菌性败血症,该病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所引起的爆发性病害,对草鱼、鲢鱼、鳙鱼、团头鲂等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均可致病,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剥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肠壁充血,肠道充气、无食;肝、脾、肾肿大。该病发病期主要集中于4-9月,北方延后一个月,28~32℃发病最为严重,发病后从发现症状到死亡仅3-5天,短期内会造成大幅度死鱼。
2、由于环保截流、清淤等措施造成湖水输入性营养源不足,影响湖中藻类等浮游生物(天然饵料)的生长,以及人为消杀影响浮游动物的繁殖生长,造成这两年疑似饵料不足、鱼长速缓慢及产量下降的现象。
3、未清淤部分由于长时间生活用水及工业污水污染,造成水质及底质有害物质积累,高温天气出现氨氮亚盐等升高现象(参考与网上中水测试报告)。
为了进一步降低黄石磁湖生态鱼养殖病虫害发生率、进一步提升磁湖生态鱼的产量、规格与品质,针对磁湖的水源、水质、底质、养殖及管理、病虫害发生现状,特制定以下免疫防控及生态防控综合技术方案。
一、流行病学调查及水质的定期监测
1、进入高温季节后每天针对磁湖不同区域采集水样,测定ph、氨氮、亚盐等水质指标,并进行整理对比分析,得出磁湖水质指标随着气温、天气等因素不同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防治病害发生提供数据支持。
2、进入鱼病高发季节,自6月-9月对磁湖进行持续性监控,由珠江水产研究所技术人员现场采集病鱼样品,通过剖检,病原分离、分子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生化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感染病原,并根据病原提出针对性的免疫及生态防控措施。
3、对病原进行测序及表面抗原分析,比当下国内流行株进行对比,制造有针对性的免疫制品。
二、免疫防控
(一)免疫疫苗及使用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所采用的有针对性的疫苗,根据症状描述有可能为符合磁湖当地株型的“嗜水气单胞菌与维氏气单胞菌灭活疫苗”。
1、免疫对象:全长10厘米以上的当年或者隔年健康鱼种。
2、免疫注射时间:免疫时间一般选择在开塘放种时进行,水温在10~20℃ ,各省区域应根据水温和开塘放种时间决定,使用前应认真核对检查。
3、疫苗选择与保存
3.1 疫苗必须由获得农业部兽药GMP证书的生产单位生产,并通过安检和效检,质量合格,包装完整,注有标号、说明、出厂日期和保存期等。
3.2 使用的疫苗应保存在4-8℃。
4、下列鱼不宜进行免疫注射:
4.1游水无力,头部及体色发黑、尾鳍未端发白,俗称“干尾”,口腔、鳃盖、 鳍条、肌肉充血,眼睛下陷,鳃丝腐烂、体表局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 “蛀鳍”、肛门红肿的鱼种;
4.2肠道充满白色的绦虫以及体表、鳃有明显的小瓜虫孢囊和大量寄生虫的鱼种;
4.3肝胆综合征、隐性带毒的鱼种;
4.4未经密集锻炼和消毒的鱼种;
4.5处于浮头状态的鱼种。
5、免疫注射要求
5.1挂网吊养12-24小时;注射鱼种时鱼塘开动增氧机增氧或将鱼箱置于微流水处。
5.2准备器具、洗净塑料盆、鱼箱 、消毒的连续注射器,固定进针的针头。
5.3稀释疫苗、按说明书要求配制,疫苗随用随配,现配现用。
5.4现埸操作过程未使用的疫苗应在20℃左右的泡沫箱或冰箱冷藏层保存,温度4~8℃,避免日光直射。
5.5 麻醉鱼种。在高温季节、鱼活跃的情况下注射疫苗时,应先将鱼种进行麻醉处理。
5.6 麻醉药使用90%晶体敌百虫,浓度为3~5ppm,浸洗时间为2~3min(可根据现埸水温、集鱼量的密度、溶氧调节)。
6、免疫注射
6.1 注射鱼种应分批进行。在需要麻醉鱼种的情况下,一次不超过80尾为宜。5~8min内注射完毕。进盘一批,注射一批,注射时要摇匀疫苗液。
6.2.注射部位、为腹腔或背部肌肉注射。
腹腔注射:在鱼的腹鳍基部针头与鱼体成45度角刺入鱼体0.5-0.6厘米深。
肌肉注射:在鱼的背鳍基部肌肉处针头与鱼体成45度角刺入鱼体0.5-0.6厘米深。
6.3 注射针头的选择
鱼规格在10厘米~4寸的鱼种一般选用5号注射针头,规格在5寸以上的鱼种一般选用6-7号注射针头。
6.4 注射部位深度,为防止扎针太深伤及鱼体内脏,一般要将针头磨短约0.5-0.6厘米,或在注射针头上套一小截塑料管,暴露出的针尖长度0.5-0.6厘米
6.5免疫注射剂量、按说明书要求。
6.6吸出的疫苗不得回注瓶内;针筒排气溢出的疫苗液应吸积于酒精棉球上。
6.7疫苗开瓶启用后,应在2h内用完,未用完的应作废弃处理。
7、注射后处理
7.1 注射麻醉的鱼种,暂养于网箱中,待复苏活泼游水,方可放养。
7.2 经注射疫苗后的鱼种,停料1-3天。
7.3 经注射疫苗后的鱼塘水体可以用碘或者氯制剂消毒一遍。
三、生态改良防控
(一)生态护料定期调水:每10-15天,每亩水面投生态护料0.5-1公斤。
1、生态护料技术简介
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很多是条件致病菌引起,养殖水体的不稳定可成为病害暴发的因素。一般养殖发病,会将“病原-宿主-环境”三者联系起来,并认为是三者失衡所致。复杂的池塘养殖系统中宿主关联了“养殖对象-饲料-环境”、环境关联了“微生物-藻类-原生动物”等,连带关系中的多元素相互作用。池塘微型生物养护剂(生态护料)使用一种富集养殖池塘底泥和水芽孢和好氧反硝化菌群的培养及制备技术(专利即将授权)。通过对特定殖区域的池塘水体、底泥的芽孢、去氮微生物菌群进行富集培养,并添加至固体培养料中,通过固体发酵,获取富含芽孢、好氧反硝化菌群的培养料。
2、生态护料的原理
基于水产养殖发病与区域水土、气候、养殖习惯等关系密切,形成区域特征的发病规律,通过池塘微型生物养护剂(生态护料)使土著有益菌群在同一养殖区域内共享,优化区域养殖水体微生物、原生动物、藻类等微型生物多样性,以维护养殖水体环境动态稳定和养殖动物肠道稳定,促进养殖系统各层次关系的持续平衡,使得病原在养殖系统多样性机制中共存而不致病,减少病害暴发的不利因素,使池塘养殖过程不易发生水产病害。护料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适合于养殖区域规模化、高效、精准应用。
3、生态护料使用效果
生态护料区域生产塘应用共涉及山东济宁、河南、江苏盐城等,观察分析显示,养殖过程中使用护料,生态护料具有维持养殖过程水质稳定的作用。山东济宁主养草鱼塘使用生态护料后,水质稳定时间由日常使用常规水质改良剂调节维持2~3天,逐渐延长到维持5天以上,以至长期稳定。河南洛阳主养鲤鱼塘随着生态护料的连续使用,水体氨氮指标从2.5 mg/L逐步下降至0.02 mg/L,并保持低水平值。生态护料具有降低鱼死亡率减少用药的效应。山东济宁主养草鱼塘使用生态护料后,养殖鱼成活率为95.2%,对照塘成活率70%,与往年比较,平均减少用药135元/亩;江苏盐城主养草鱼和鲫鱼塘在生态护料使用整个过程中,生态护料使用塘草鱼死亡总重量为2.75 kg/亩,而对照塘达19.17 kg/亩,生态护料使用塘混养的鲫鱼、白鲢、花鲢均无死亡,对照塘鲫鱼、白鲢、花鲢平均死亡量分别为6 kg/亩、0.83 kg/亩、0.16 kg/亩。
4、生态护料定期调水技术操作
(1)养殖水体总碱度、总硬度调节
如果池塘总碱度、总硬度都偏低,从培水开始至养殖全程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常规总碱度合适范围100-200mg/L;常规钙离子浓度合适范围70-120 mg/L;常规镁离子浓度≧40 mg/L)
(2)养殖水体微型生物养护剂(生态护料)使用模式操作
a、按每次每亩0.5-1公斤的使用量,直接干撒或者用池水化开后直接全池泼洒,10~15天使用一次。
b、一般在晴天上午使用最佳,低温、阴天减量。
c、根据水体肥/瘦、气温等调节用量与间隔;养殖前期,增加使用剂量与频次;养殖中后期,减少使用剂量与频次。整个养殖周期坚持全程使用。
d、通过全程定期使用,配合池塘增氧及搅水设施的适当使用,全程不宜使用抗菌、杀虫药等药物影响微型生物系统。
可达到如下效果:可优化养殖池塘的微型生物多样性,维护养殖过程水质稳定,发病率显著下降,饲料系数降低,鱼产量提高,尤其是滤食性鱼类快速增长,鱼的体色、肉质明显改善。本模式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适合于养殖区域规模化、高效、精准应用。
另外,总碱度、钙镁离子含量指标越优化的池塘以利于护料功效发挥。
(二)定期局部搅动底泥、扬泥操作:晴天上午或中午,利用铁链拖底或者转扬机,有计划局部、分区域搅动、扬起底泥,变废为宝。
生态护料
【主要成分】生物酵素、有机酸、碳水化合物、生物酶、矿物质、微量元素等。
【产品性状】黄褐色颗粒
【适用对象】草鱼、罗非鱼、鲤鱼、鲫鱼、花白鲢、叉尾、桂花、鲈鱼、生鱼、鳊鱼、罗虾、白虾等淡、咸水养殖品种。
【作用功效】
1、可优化养殖池塘的微型生物多样性,维护养殖过程水质稳定。
2、发病率显著下降,饲料系数降低,鱼虾产量提高,尤其是滤食性鱼类快速生长。
3、鱼虾的活力、体色、肉质明显改善。
4、本模式操作简单、使用成本低,适合于养殖区域规模化、高效、精准应用。
5、总碱度、钙镁离子含量指标越优化的池塘越利于护料功效发挥。
【用法用量】
1、按每次每亩水面1-2公斤的使用量,用池水化开后直接全池泼洒,3~5天使用一次。
2、也可以与饲料干拌后混合撒喂,用量为当天投饵量的十分之一,可连用,调水的同时还可以保肝护肝。
3、一般在晴天上午使用最佳,与饲料投喂策略同步,低温、阴天减量。
4、根据水体肥/瘦、气温等调节用量与间隔;养殖前期,增加使用剂量与频次;养殖中后期,减少使用剂量与频次,整个养殖周期坚持全程使用。
5、通过全程定期使用,配合池塘增氧及搅水设施的适当使用,全程不宜使用抗菌、杀虫药等药物影响微型生物系统。
6、如果池塘总碱度、总硬度都偏低,从培水开始至养殖全程定期泼洒生石灰或过氧化钙、总碱1号、总碱2号、钙硬1号调节。(常规总碱度合适范围100-200mg/L;常规钙离子浓度合适范围70-120mg/L;常规镁离子浓度≧4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