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七星关区青龙街道按照“做强特色产业,做细特色产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使“菜篮子”经济托起群众致富梦。
春色关不住,大棚绿正浓。眼下正是大棚蔬菜收获的好时节,在青龙街道官坝社区的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将鲜嫩的小白菜进行采摘、装箱,送往城区市场进行销售。
“我们的基地的蔬菜长势非常好,这几天正是采摘期,一天一个大棚能采收1000多斤小白菜。”据基地负责人李志华介绍,基地以小白菜、上海青、香菜等叶菜种植为主,采摘后,主要运往毕节创美批发市场和毕节市第八蔬菜批发市场销售。
七星关区青龙街道大棚蔬菜采收。李金苗摄
据了解,官坝社区依托恒大援建的大棚,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引进经营主体,成立守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和大棚蔬菜种植,把单一的产业变成了“多元经济”,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合作社目前共建有64个大棚,总占地104亩。
“以前我们种的都是露天蔬菜,季节性强,产量低,怕遇到恶劣天气。”李志华坦言,自从成立了合作社种植大棚蔬菜,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能收获新鲜的蔬菜,丰收的时间也延长了。“碰上菜价好的时候,一个大棚一个月就有3000元收入。”
发展蔬菜产业,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鼓足了群众的“钱袋子”。合作社通过增加用工的方式,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目前,守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吸纳15户群众入股合作社,其中10户脱贫户,群众通过合作社分红和务工,每年增收2万元。
“我们年纪大了,也没专业技能,在外务工不现实,现在在地里上班,干活、顾家两不误,虽然苦点累点,但还是觉得很幸福。”76岁的官坝村村民吴祥淑一边麻利地采摘小白菜,一边说,没想到加入合作社,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只要每天都在基地里务工,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与官坝社区毗邻的水塘社区,绿茵茵的豌豆尖迎来了采摘季,工人们手持小刀,熟练地在地里采摘豌豆尖。为了保障豌豆尖质量和新鲜度,基地当天就将采摘好的豌豆尖送达城区各大市场售卖。
“以前蔬菜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基础设施落后,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据基地负责人樊炳卫介绍,大棚的应用给植物提供了精准培育环境,有效提高了作物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保证了作物高产、优质、生态、安全。
七星关区青龙街道大棚蔬菜采收。李金苗摄
通过大棚智能调控棚光照、温度和湿度,能够为蔬菜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大棚内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目前,社区大棚蔬菜种植已经形成“一棚多茬”产业发展格局,拉动了社区集体经济。
“现在我们一个月就可以产一季蔬菜,冬天稍慢一些,两个月一季,一年下来,基本实现了四季轮作。”樊炳卫算了一笔经济账,基地利用离城近、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的优势,种植了豌豆、茼蒿、油菜等精品蔬菜,每斤按3元售价卖,基地总产值可达65万元。
“我们的蔬菜不打农药,绿色种植,因而品质好。”据基地负责人樊炳卫介绍,为了保障农产品产有所销,做好产销对接,街道积极帮助合作社在城区多家超市、农贸市场建立销售点,保障“菜园子”供应的同时,助力群众增收。目前,基地有109个蔬菜大棚,每日销售蔬菜700斤,最高售价可达每斤6元,市场供不应求。
产业促增收,春耕播希望。青龙街道聚焦特色产业种植,采取多元化发展、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方式,大力发展“大棚经济”,并牵头成立了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开发模式,不断引进新品种,叫响了街道蔬菜品牌,有效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据统计,2021年,青龙街道完成中药材种植200亩,蔬菜种植1050亩,油菜300亩,食用菌50亩,刺梨500亩、核桃改良500亩。其中,蔬菜种植实现收益500万元。今年,街道计划继续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等,不断优化服务、拓宽渠道,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