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福地春色闹,水润沃土生“黄金”。
绿意浸染的金徽大地上,蜿蜒盘旋的山路一直通向了大山深处的乡村人家。夕阳斜照,依山傍水的生态村庄前后,一处处抢眼的产业大棚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让窗明几净,处处充满现代文明元素的房舍加裹在炊烟袅袅、微风徐徐的青山下,展现出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抒情写意画。
徽县地处秦岭山脉南麓,嘉陵江上游,熠皱的中切割中山地貌形成了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牛羊肥美的田园牧歌画卷......抒写了“苗木、畜牧、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经济林果、制种、烤烟、水产、中蜂”“十样景”新景象。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徽县处处充满着韵味悠长、丰收在望的张狂。
苗木产销“独一味”绿色树苗变“银行”
徽县地处南北交界处,是寒冷与温暖的过度地带,这里培育的苗木即能耐热,也更能适应我国北部省份的严寒,这样就很好避免“南苗遇北死,北苗到南亡”自然环境限制造成的苗木难成活的现象。因此,徽县苗木就成了全国各地高寒地区、炎热地带适应性最强,成活率最高的“独一味”、深受用户钟爱。
近年来,徽县通过不断分析市场需求,筛选推荐出中国红豆杉、白皮松、银杏、侧柏、油松、华山松等主栽品种,适时发展旱柳、杜仲、木瓜等徽县适生的中药药用苗木以及高杆月季、藤本树种等木本花卉,优化苗木结构,做到量大质优。徽县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国家侧柏良种基地”“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县”“国家银杏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等殊荣。截至目前,全县苗木面积巩固在15万亩左右,苗木总产值达到23亿元,全面实现“人均1亩苗、收入过万元”的总目标。现如今,全县稳定培育的苗木品种已达到12大类58个,挖掘培育以“徽县银杏”“中国红豆杉”“徽县良种侧柏”“造型火棘”等乡土树种为主的苗木品牌4个,不断探索“苗旅结合”“苗菌结合”“苗药结合”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北部山区以生态及速生用材林小苗木繁育为主、中部以城市园林绿化大中苗木繁育、南部以特色经济林苗木繁育、东部以城市景观苗木和精品大中苗木繁育为主的苗木产业发展格局,苗木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畜牧养殖大规模 保障粮食安全“半边天”
近年来,徽县紧盯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发展目标,立足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畜牧养殖传统的优势,坚持以示范点创建为抓手,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促进畜牧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制定出台了《徽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将生猪稳产保供目标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生猪养殖基地建设、草食畜产业化建设,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2年底,全县畜禽饲养量达到170万头/只,产值上亿的畜牧企业两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3个,省级示范合作社9个,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户2210个,畜牧合作社514家,畜牧总产值达到7.5亿元,年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3200元。全县发展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4个,千头以上企业21家、百头以上企业254家,生猪饲养量达到42.5万头。牛存栏2.51万头,出栏1.01万头,随着几个养牛大项目的落地,预计到2023年底,徽县牛产业饲养量将达到4.6万头左右,羊饲养量3.85万只,家禽饲养量135.05万只,肉蛋奶产量将突破2.2万吨。同步带动肉兔、肉鹅等特色养殖产业迅猛发展。
“从目前畜牧养殖的规模来看,我们全县人民已经达到了人均80斤牛肉、两头猪,四只鸡,五斤蜂蜜、五盘蛋的畜产品拥有量。畜牧产业已经撑起了全县粮食安全半边天。”畜牧兽医站站长蔡应生自豪的说。
徽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紧盯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坚持实施畜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良种补贴项目、发展草食畜产业种养结合体、扶持养殖专业村、养殖场建设等重大项目,强有力保障了全县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小蜜蜂大产业 村民生活“甜”如蜜
在虞关乡八渡沟村的深山间,一片群山环抱的开阔草甸上摆放着一箱箱整齐的蜂群,蜂儿们自由自在、衔蕊采蜜,忙着酝酿甜蜜。在这座建于原始森林中的“太阳语”蜂场里,出产了全亚洲仅此一家通过欧盟“德米特”认证的蜂蜜。近年来,随着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退耕还林力度的不断加大,县内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更加优越的环境禀赋为养蜂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虞关乡八渡沟村村民杨学军就是养蜂直接受益人。曾经身为贫困户的他,在乡镇干部的帮助鼓励下开始养蜂,从“门外汉”到“土专家”,杨学军现在已养蜂群100余箱。按照一箱600元的标准销售,出售50箱便可获利30000元,下一步他的养蜂发展目标是500箱。他依靠养蜂产业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日子也和蜜一样越过越甜。
目前,徽县依托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共计养蜂6.7万群,养蜂专业合作社64个,建有智慧蜂场1个,标准化蜂场12个,建立中蜂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中蜂保种场1个、蜂产品加工厂4个、示范蜂场5个,打造了“绿蚁康”、“南秦岭”“陇蜂源”、“浓生源”、“青泥岭龙嘴崖”、“青泥岭老巢蜜”、“仙海蜜”等品牌商标,已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HACCP体系认证,并且“徽县老巢蜜”、“徽县百花蜜”已获得绿色产品标识。全县拥有核心保种蜂群400群、辅助保种蜂群1000群,年产值8000余万元。
良种繁育 一粒种子繁华了一片乐土
春种千粒籽,秋收万担粮。地处秦巴山区的徽县,丰满与赤黄的田野里处处蕴藏着“宝藏”。近年来,徽县抢抓国家重视种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徽县可以生产西南热带、亚热带血缘玉米品种和省级冬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优势,不断扩大玉米杂交制种和小麦良种繁育规模,同时借力东西协作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发展蔬菜制种。
“徽县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好,自古就有陇右粮仓的美誉,发展玉米杂交种子生产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徽县玉米制种对于全省而言填补了甘肃可以生产西南热带、亚热带血缘玉米品种的空白,是对甘肃玉米制种的补充,是目前甘肃省陇东南唯一进行玉米杂交种生产的县。”徽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站负责人贾小平介绍说。
2022年全县种子生产总面积达11365亩,种子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全县7乡镇25村,种子生产总产值3350万元,所生产的玉米杂交种主要销往省内市县和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市和周边的清水县、张家川县、秦州区、麦积区以及陕西省略阳县等地。截至目前,全县种子企业共拥有自主品种9个。在种子生产上以规模化生产和土地流转等为突破口,初步形成了“生产企业+村级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生产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制种农户收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凸显。县委、县政府将玉米杂交制种、蔬菜制种纳入了产业奖补,极大鼓舞了种子生产企业和制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2023年全县种子生产总面积预计达到3.6万亩以上,力争打造陇东南种子生产大县,争创国家级制种基地。在种子生产关键时期徽县积极开展培训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指导督促生产基地落实各项丰产保纯技术措施,确保种子质量达标,靠质量赢得市场,靠质量擦亮徽县种子品牌。
蔬菜装满群众菜篮子,“票子”鼓起腰间钱袋子
菜篮子,一头牵着百姓餐桌,关乎一日三餐;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关系农户生计。
栽桩、扶苗、绑线,一气呵成……近日,在徽县榆树乡杨河村大堡子山的订单辣椒种植基地,一排排辣椒长势喜人、色泽饱满,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挂满一派丰收的景象。在栗川镇邢庄村蔬菜种植示范点,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地膜架豆格外亮眼,破土而出的豆苗生机盎然,村民正忙着给架豆搭架。蔬菜大棚内,一片翠绿映入眼帘,菜苗生长旺盛,焕发出勃勃生机。
蔬菜要做大做强,商品不但要品质好,产量高,更重要的是要在拓宽销售市场上做大文章。
近年来,徽县以东西协作为契机,发挥优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开展技术培训,延伸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构建“长效+短效”规模化发展的现代特色山地农业产业体系,促使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市场化经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订单辣椒、架豆、生姜、大蒜等特色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逐步形成合作社种植、企业收购、农户参与的“订单式”产业链条。通过加大投入扶持力度、优化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措施,全县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升。今年全县落实订单辣椒种植基地2.5万亩;落实订单架豆种植基地5000亩。建成设施蔬菜生产基地3处,新建蔬菜钢架大棚 240座,连体大棚100亩,香菇、羊肚菌等各类食用菌生产袋料香菇460万棒,发展羊肚菌450亩,建成羊肚菌规模化种植示范点1个,新建羊肚菌种植大棚680座。
徽县蔬菜,正在依托网络现代化,精准对接种植端和销售端,打破地域限制、格局制约、要素壁垒,打通蔬菜收购最后“半里路”,不断扩展“小蔬菜”“大产业”的“致富路”,让老百姓丰富手中菜篮子,蔬菜种植户鼓起腰间钱袋子。
食用菌“小黑伞” 撑起乡村致富大产业
初夏时节,走进江洛镇石头坪村羊肚菌种植基地,黑呼呼的羊肚菌大棚产业带顺着一整条沟平坦的河滩地一直向大山深处蔓延开来,整整齐齐排列的黑色大棚与这里依山傍水的村庄、青山流绿的田野搭配成一副如梦如幻的乡村水墨丹青画。
大棚里,一枚枚黑褐色、大小不一的羊肚菌密密麻麻地排列在地垄上,株体肥硕饱满的“小黑伞”,个个“肉厚膘肥”,争先恐后、拥挤在土垄上健康生长,个大的摇晃着脑袋等待主人的采摘。
徽县把食用菌作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来抓,依托当地种植大户,以富民增收为根本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富民战略,不断探索繁育和推广食用菌标准化种植产业园,研发产销“绿色无公害”食用菌产品,实现食用菌产业快速凸起,辅助增宽乡村产业发展新路子。先后在麻沿河镇,江洛镇、榆树乡等乡镇建起了食用菌产业生产基地,生产以反季节平菇、滑子菇、香菇、木耳、赤松茸、羊肚菌生产等为主,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香菇、平菇、黑木耳等各类食用菌650万棒,种植地栽羊肚菌450亩(折合600万棒),建成羊肚菌规模化种植示范点1个,新建羊肚菌种植大棚680座,目前各类食用菌产量达434万公斤,产值突破4901万元,年底计划发展各类食用菌2000万袋,预计产量1100多万公斤,产值1.2亿左右。
“小雨伞”成就“大产业”。现在徽县绿色无公害食用菌产业种植由以前的农户单一种植不断向基地化、产业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初步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徽县食用菌品牌区域影响力逐步增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食用菌已经成为徽县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另一个优势产业强势崛起。
春风“溜进”花果园 繁华树下诗“飘香”
阳春三月,金徽大地迎春吐金,杨柳衔风,百花待放。在徽县泥阳镇桥王村花果园里,聚集着一群文人墨客围着盛开的果花吟诗作赋、挥笔泼墨、载歌载舞、对酒当歌,拍照留念,好不喜庆。赞美“福地乔王,花果之乡”诗文一篇篇孕育而生。但见千亩李花在两面坡上含笑怒放,犹如白雪装点,玉枝摇曳,园内有耕夫锄地修枝,村姑疏花定果;路边游人熙熙,蜂蝶攘攘。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徽县始终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努力创建以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格局”的总要求,把发展果树生产作为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紧扣“稳规模、调结构、促产量、提质量、增效益”的基本方针,以标准化生产示范点、特色果品生产示范基地、生态采摘园及观光果园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强中低产果园改造,积极培育和壮大果树生产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培植标准化果品生产示范栽培基地,大力开展市场营销及生产技术服务,发展优质高效、适销对路的果树栽培新品种,不断扩大生产示范点的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不断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截止2022年底,全县果树栽培面积3.25万亩,其中挂果1.85万亩,产量12600多吨,实现产值4700多万元。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乔王的花果之美让我迷恋向往,现时的泥阳镇紧扣“一心、两园、三线”稳步、持续发展,,落实“双引三带”,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光入驻的优秀企业就有多家,裕兴苗木种植、陇丰蔬菜、共邦苗木、甘肃鑫亮食用菌开发等等。尤其是鑫亮食用菌培育又出新品,还未上市,就让人一饱眼福,在主人慷慨的馈赠下,还带了一棒“金花”回家,感激之余又深感荣幸。”徽县女作家李慧荣在参加完“福地乔王,花果之乡”文艺助力乡村振兴采风活动结束后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言语中无不表现出对徽县产业发展的赞叹和花果产业发展的肯定。
药材“疙瘩”地下藏 掘地三尺有“宝藏”
如果说,徽县的特色农业是徽县美若天仙的“容颜”,那么徽县的中药材就是徽县最高端的“化妆品”,有了徽县的高端药材,徽县这张具有“北国之雄,南国之秀”的灵秀小县城在外地的影响进一步得到加强,“富庶活力美丽幸福”现代化新徽县这张名片更加响亮。
四月,千亩马兰花竞相绽放在虞关乡大地上的沟沟壑壑,一朵朵花儿柔得似棉,静得若水,美得如画,微风徐来,摇曳生姿,和煦春日里,嘉陵江畔到处屋舍俨然、花香四溢、框景如画,定格了秀美虞关此时此景。
近年来,徽县紧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总要求,以“稳规模、调结构、强龙头、促销售、创名优、增效益”为主线,围绕“多品种、小群体,示范村、示范户带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基本方针,突出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化支撑、社会化服务工作重点,不断强弱项、补短板,持续推进全县中药材产业健康、稳步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4.65万亩,采挖采收1.72万亩,采挖总量(干品)5165吨,实现产值7030多万元;收贮和加工中药材原药材料(鲜品)5700多吨,实现加工产值5920多万元;中药材种植及加工总产值达到1.3亿元。
黄土地上黄土情,沃土深处有“黄金”。大美徽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中药材种植基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有效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强力增加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烤烟地里盛产“黄金叶” 铺就乡村“金色”致富路
每年进入7月下旬,徽县烤烟逐渐进入采摘烘烤的黄金时节,烟田、村道、烤烟房随处可见烟农们忙着采烟、运烟、鲜烟叶分拣上竿、编烟、上架、烤烟、出烟、分级扎把等劳动的忙碌喜人场面。
“种是金,管是银,烘烤是个聚宝盆”。为实现烤烟产业提质增效和烟农增收的目标,徽县通过抓生产管理和技术培训,在前期做到了规划早、宣传广、面积实、移栽早、栽得好,中后期与烟草徽县分公司加强沟通,组织技术人员和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积极选育优良品种、实时跟踪服务、定期上门指导、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并在烟叶生产过程中统一规划种植、统一育苗、统一机耕、统一投保、统一烘烤、统一分级,实现烟叶生产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多举措保障了烟叶生产,有效地提高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保障了农户的收益和效益。
烤烟产业自1997年引进种植至今,目前面积已发展到0.65万亩,烟叶总产量达到800多吨,产值达到730多万元,年可上交农特税140万元。主要种植区域分布在银杏、伏镇、栗川、城关、水阳、永宁等6乡镇29个行政村,1115户烟农户均种烟5.85亩,户均种烟收入5000元以上,发展700亩以上烤烟专业村2个。已建成银杏乡李河村优质烤烟科技示范园一个,示范区内平均亩产达到350斤,烟农亩均收入超过1300元。
近年来,徽县高度重视山地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土地资源和气候自然优势,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把烤烟作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农户种植烤烟,不断加大激励措施,强化技术指导,充分调动烟农种植烤烟的积极性,为烟农铺就了一条金色致富路。
引流天然山泉水水产做活水“文章”
虞关乡位于南秦岭北麓、陕甘交界处,境内群山交错、沟壑纵横。独特的区位优势,赋予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的空气质量、优良的天然水质,也成就了徽县“独一份、特中优、错峰头”的冷水鱼养殖产业。
坐落在虞关乡山岔村的徽县剑峰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境内600多条沟溪资源,发展渔业生产、乡村旅游、农家餐饮,打造成了集养鱼、赏鱼、吃鱼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基地。3000多平方米的流水池塘,被隔成若干个方塘,里面养着裂腹、虹鳟、金鳟、无鲮鲤、中华鲟和大鲵等多个品种的冷水鱼类。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管理模式,带动全村67人发展冷水鱼养殖产业。鱼种统一供应,技术统一指导、饲料统一进购,成鱼统一销售,各个重点环节全程跟踪服务,消除了农户的后顾之忧,破解了零散小户发展产业的瓶颈,带领大家走上了致富路。去年合作社年经营收入224.6万元,经营收益31.6万元。
徽县优良的自然资源,赋予了这里独特的养殖环境,县内有大小河流645条,以嘉陵江为主的永宁河、伏镇河、洛河、麻沿河横穿全县12个乡镇,年进入境内水量12.7亿立方米,年总径流量19.98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全县水域、滩涂低洼地等宜渔地资源59585.7亩,冷水地资源4013亩。
池塘养殖面积102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353.8吨。目前,已建成冷水鱼养殖池塘3600平方米,建成大貌养殖场2个,为全县渔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启航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徽县的产业发展高潮迭起,惊喜不断上演,徽县农业如翻滚的波浪一波又一波推陈出新,蓬勃发展。近年来,徽县先后荣获:有机米国际“德米特”认证、“中国区域公用品牌活力榜”奖、中国农业信息化领先地区”年度大奖、“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等各类奖项,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推进乡村振兴聚集了蓬勃力量。冲锋号已经吹响,前仆后继的徽县人民,紧扛发展大旗,全力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不断开创徽县农业农村工作新篇章,助推乡村振兴更好、更快发展,也留下了写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精彩......
(供稿: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