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

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

发明人

张立坤;

摘要

本 发明 公开了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采用采用清 水 下塘的方法,并综合考虑放养 密度 、饵料投喂、换水、病害防治等因素,找到最适宜鳅苗生长的培育方法,可达到稳产、高效的目的,苗种成活率35-40%,相较于目前普遍应用的肥水下塘较低且不稳定的成活率(10-30%)具有明显优势。

权利要求

1.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池塘底泥全部清除,不施底肥,蓄水,曝气2-3天;

(2)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放养破膜2.5-3天的开口苗,放苗密度30-40万尾/亩;

(3)鳅苗下塘后,每天泼洒豆浆两次,泼洒量为以干黄豆计3kg/亩/天;每天投喂乳酸菌开口软性饵料三次,每次投喂0.5-1kg/亩,每次投喂持续时间1小时,连续投喂8-10天;之后改为投喂直径0.3-0.5mm软性饵料,投喂量1-2kg/亩;体长达到2-3cm时,改为投喂直径

0.5-0.8mm软性颗粒饵料,投喂量每次2-3kg/亩;当体长为3-5cm时投喂鲤鱼成鱼粉碎饲料,投喂量为鳅苗体重的3-5%;

(4)通过加注新水、使用光合细菌、保持充足溶氧和定期杀菌来对池水进行调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用水源为150m深井水,养殖池面积2-3亩,蓄水深度0.5m,设增氧机一台,进行曝气2-3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放苗时对苗种进行15-20分钟的温度适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乳酸菌开口软性饵料为NRD2/3,所述直径0.3-0.5mm软性饵料为NRD3/5,所述直径0.5-

0.8mm软性颗粒饵料为NRD5/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当池水透明度低于20cm时换水,每次换水不超过20cm;使用光合细菌具体为:每隔10天泼洒一次光合细菌液,其菌数为1×108-2×108个/mL,用量为1-2ml/m3水体;定期杀菌为每15-20天全池泼洒25g/m3生石灰和0.5-1.0g/m3二氧化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全池泼洒食盐水来预防或治疗气泡病,食盐用量为4-6kg/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苗种出现鳃霉病时,用以下方法治疗:按0.5-1.0g/m3泼洒二氧化氯后再泼洒硫醚沙星1.0g/m3,连续用药2-3天。

说明书全文

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俗名大泥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在我国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河流,由于性格温驯、安静、胆大不怕人,不钻泥而且食性广、生长快、抗逆性强等优点成为近年新兴的养殖品种。目前台湾泥鳅水花苗成活率普遍较低(10-30%),究其原因为:目前我国淡水苗种培育广泛采用传统的肥水下塘,放苗前池塘施用基肥,培养藻类和轮虫做为苗种的开口饵料。然而使用基肥培育泥鳅苗往往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肥度不易控制,致使水中溶氧过饱和,导致鳅苗得气泡病;另一方面肥水下塘在培养轮虫的时间段里,一些有害的生物往往伴随着生长起来,如蝌蚪、蜻蜓幼体、大型昆虫,他们直接摄食鳅苗,致使成活率降低。

发明内容

[0003] 针对以上技术现状,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其在采用清水下塘的前提下综合放养密度、饵料投喂、换水、病害防治等技术,可有效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0004]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台湾泥鳅池塘苗种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池塘底泥全部清除,蓄水,曝气2-3天;

(2)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放养破膜2.5-3天的开口苗,放苗密度30-40万/亩;

(3)鳅苗下塘后,每天泼洒豆浆两次,泼洒量为干黄豆3kg/亩/天;每天投喂乳酸菌开口软性饵料三次,每次投喂0.5-1kg/亩,每次投喂持续时间1小时,投喂8-10天;之后改为投喂直径0.3-0.5mm软性饵料,投喂量1-2kg/亩;体长达到2-3cm时,改为投喂直径0.5-0.8mm软性颗粒饵料,投喂量每次2-3kg/亩;当体长为3-5cm时投喂鲤鱼成鱼粉碎饲料,投喂量为鳅苗体重的3-5%。

[0005] (4)通过加注新水、使用光合细菌、保持充足溶氧和定期杀菌来对池水进行调控。

[0006] 优选地,步骤(1)中,所用水源为150m深井水,养殖池面积2-3亩,蓄水深度0.5m,设增氧机一台进行曝气2-3天。

[0007] 优选地,步骤(2)中放苗时对苗种进行15-20分钟的温度适应。

[0008] 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乳酸菌开口软性饵料为NRD2/3,所述直径0.3-0.5mm软性饵料为NRD3/5,所述直径0.5-0.8mm软性颗粒饵料为NRD5/8。

[0009] 优选地,步骤(4)中当池水透明度低于20cm时换水,每次换水不超过20cm;使用光合细菌具体为:每隔10天泼洒一次光合细菌液,其菌数为1×108-2×108个/mL,用量为1-3 3 3

2ml/m水体;定期杀菌为每15-20天全池泼洒25g/m生石灰和0.5-1.0g/m二氧化氯。

[0010] 优选地,通过全池泼洒食盐水来预防或治疗气泡病,食盐用量为4-6kg/亩。

[0011] 优选地,当苗种出现鳃霉病时,用以下方法治疗:按0.5-1.0g/m3泼洒二氧化氯后再泼洒硫醚沙星1.0g/m3,连续用药2-3天。

[0012] 本发明采用清水下塘技术,避免了肥水下塘溶氧过饱和和有害生物生长等问题,再通过选择特定的养殖环境、放养密度和饵料投喂方法,找到清水下塘前提下最适宜鳅苗生长的培育方法,可达到稳产、高效的目的。2015-2016年两年培育体长3.0-7.0cm苗种300万尾,苗种成活率35-40%,相较于目前普遍应用的肥水下塘较低且不稳定的成活率(10-30%)具有明显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14] 实施例1(1)选择面积为2-3亩的池塘,将其底泥全部清除,采用150m深井水作为水源,蓄水0.5m深,设增氧机一台进行曝气2-3天;

(2)当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放养破膜2.5-3天的开口苗,放苗密度30-40万尾/亩,放苗前有15-20分钟的温度适应过程(如将盛放苗种的塑料袋放入池塘的水中,待塑料袋中的水温与池塘水温一致后,再将袋中的苗种放入池塘中);

(3)鳅苗下塘后,每天泼洒豆浆两次(8:00、15:00),泼洒量干黄豆3kg/亩/天;每天投喂乳酸菌开口软性饵料(INVE公司的NRD2/3饵料)三次(5:00、11:00、19:00),每次投喂0.5-

1kg/亩,每次投喂持续时间1小时,投喂8-10天;之后改为投喂直径0.3-0.5mm软性饵料(NRD3/5),投喂量1-2kg/亩;体长达到2-3cm时,改为直径0.5-0.8mm软性颗粒饵料(NRD5/

8),投喂量每次2-3kg/亩;当体长为5cm后投喂鲤鱼成鱼粉碎饲料(通威101鲤鱼成鱼饲料),投喂量为体重的3-5%。泥鳅在体长1.5-3.0cm是死亡高峰,肠道发育还不健全,并且泥鳅肠道转有呼吸功能的阶段,管理不当易造成大批死亡。为了提高苗种成活率,加强泥鳅体质,科学投喂至关重要,人工硬饵料投喂前应事先用水浸透,乳酸菌软性颗粒饵料可有效避免积食现象的发生。

[0015] (4)通过加注新水、使用光合细菌、保持充足溶氧和定期杀菌来对池水进行调控,具体为:当池水透明度低于20cm时换水,每次换水不超过20cm,避免水质变化过大,引起鱼苗应急反应,透明度保持在20-25cm;每隔10天泼洒一次光合细菌液,菌种密度1-2×108个/mL,按5.0ml/L剂量,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用量为1-2ml/m3水体;定期杀菌为每15-20天全池泼洒25g/m3生石灰和0.5-1.0g/m3二氧化氯。

[0016] (5)病害防治水太肥,水中的氧气含量过饱和,鱼苗因为吞食大量的氧气泡导致气泡病。得病的鱼苗肠道内分布满气泡,鱼苗因不能下潜,影响正常摄食,鱼体消瘦,体色变黑陆续死亡。可通过全池泼洒食盐水来预防或治疗气泡病,食盐用量为4-6kg/亩。

[0017] 水质变坏、过肥等环境条件不适,会导致鳃霉病发生。镜检鳃组织教鳃霉菌侵蚀破坏,鳃丝、鳃耙变黑。病鱼失去正常游泳姿态,受惊后游动时晃头。病鱼不进食,呼吸困难,不3

及时治疗,终会因呼吸受阻而死亡。步骤(4)中每15-20天全池泼洒25g/m 生石灰和0.5-1.0g/m3二氧化氯科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预防鳃霉病的发生。

[0018] 当苗种出现鳃霉病时,用以下方法治疗:按0.5-1.0g/m3泼洒二氧化氯后再泼洒硫醚沙星1.0g/m3,连续用药2-3天。

[0019] (6)日常管理: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鳅苗活动和水色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0020] 本实施例鳅苗成活率40%。

[0021] 对比例1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3)中利用同样粒径的不含乳酸菌的硬颗粒饵料,同样投喂量及投喂方式,鳅苗成活率18%。

[0022] 对比例2步骤(1)中池塘内留20cm底泥,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鳅苗成活率21%。

[0023] 对比例3步骤(2)中放苗密度50万尾/亩,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鳅苗成活率27%。

[0024] 由以上实施例可见,本发明综合养殖环境、放苗密度和投喂方式等因素,找到了一种适合台湾泥鳅的稳产高效的苗种培育方法,但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任何不具有创造性的改进,均应认为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