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闵光荣
刘更长是石河子143团的一名果园承包户。认识刘更长缘于去“石南农场”观赏桃花。
军垦名城---石河子除了棉花、西瓜等农作物享有盛名外,出产的蟠桃、油桃、黄桃、水蜜桃等水果也是倍受赞誉和享有美名。而“刘更长桃园”的桃子更是果品中的极品。由此而远近闻名。
2015年的春天,调来石城工作刚满五个年头。4月下旬,石城的天气还有点儿微凉。我和丈夫驱车前往距离市区10多公里的南郊“石南农场”观赏桃花。穿过壮观的“军垦第一桥”,40多分钟后,到达位于“花果山”上的桃园。正是“踏青”好时光,桃园外停满了车子;园内挤满了拍照、赏花的游客。我们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壮观的队伍中来。临近中午,骄阳四射,感觉有点儿累。就近走到“阿魏滑雪场”对面的凉棚休息。一位脸庞黝黑、中等个头的中年男子立刻递上2个板凳招呼我们就座。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几乎是同一时间,与他年纪相仿的一位留着短发、瘦削精干的女人端来两杯热茶递到我们手中。闲聊中,得知他们夫妻是从河南来新疆承包土地的农工。凉棚后面是大片的桃园,而花开得最旺的就是他家的果园。闻听此言,做银行理财工作的丈夫打趣到:“你家桃园花团紧簇,今年肯定是大丰收!我就提前定货了啊!”他们听了很激动,男子赶紧递上来一张名片。我特意关注了名片上的内容,标注的果园经营者“刘更长”及联系电话。随后装在包里,驾车返回市区。
“中秋节”前夕,我和丈夫如约来到花果山。刘更长的果园旁边竖立了一个醒目的绿色牌子,上面印有红色的“刘更长桃园”字样。进到凉棚,正在等候的顾客告知他们夫妇去地里摘桃子了。不一会儿,刘更长和妻子两人的左右胳膊上各挎着一筐桃子从地里走出来。麻利地装箱、称重,很快“打发”走了一拨客户。看他们宾客熟络的样子,想必已是老主顾了。看到我们,话语不多的刘更长点了点头,他妻子热情地迎上来问我们需要购买的桃子数量。并邀请我们去地里一同采摘,体验一下摘桃子的乐趣。
说话的空儿,端来一盘红得透亮的油桃让我们品尝。咬一口着流着蜜汁的油桃,一股香甜瞬间流淌到了心底里。我兴高采列地挎着柳条筐跑进桃园,跟在刘更长妻子身后,听她讲解识别、挑选桃子的方法,更多的是留意她如何精准地判断桃子成熟与否的标准。而不像我只看果子的外表成色。她一边摘桃,一边用纯正的家乡话自豪地讲述:“现在地里成熟的是二期蟠桃。刚才的油桃是我的存货。油桃的成熟期在7月中旬。花果山的桃树全部是人工移植到山上的,不同于143团平整地里的桃树。山上种植成本要高许多。全凭果农们每年栽几棵,就像哺育孩子一样精心培育。施肥、浇水和关注有无病虫害。日积月累,发展成漫山遍野的果林规模。
这里靠近大山,气温比市区要低一些。早晚温差大,桃树开花、结果都会推迟几天。正因为如此,结出的桃子含糖量高、口感好、果肉甜。”听了她的概述,我对种植果树留下了初步印象,也感受到了农户们的不易。虽然,我自小在农场长大。而由于身体瘦弱,父母几乎没让我干过什么农活。购回几箱桃子,赠与亲朋好友,反馈均为好评。因此,来年秋天,我又提早预约订购刘更长家的桃子。
依然在那个凉棚下,已有十多位年龄不等的客户在等候。我们走进去,一位和善的大姐递过来两个蟠桃,并告诉我她每年秋天都从乌鲁木齐开车专程赶来石河子,就是为了购买刘更长桃园的桃子,因为家人和朋友都认准了这里的桃子。很快,刘更长夫妻和放假回来帮忙的儿子提着几大筐桃子从桃园走出来。送走乌市的顾客,刘更长又折回到地里摘桃子。趁着他妻子烧火做饭的时候,我们攀谈起来,也简单了解了刘更长来新疆创业的历程。
十多年前,还在河南农村种地的刘更长听到广播里宣传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消息。结合中原地区人多地少的现状,他与家人商量了几日。便带着妻子和三个幼小的孩子乘坐火车,经过几日奔波,来到了新疆石河子,落户到143团。得知刘更长夫妇精通果树栽培,连队给他分了23亩地,位于半山坡上。地势相对较高,引水灌溉有点儿难度。但是日光照射充足,通风效果好。在查看了土壤状况与周边地理环境后,他和妻子一合计,决定全部种成桃树。
桃树结的果实养分多、营养价值高,是老少皆宜和大众喜爱的果类。虽然,它对种植条件的要求很高。从土质的选择、浇水的时期、日照时间长短、肥料的比例、病虫害预防和果园的环境等等,都有严格的标准。也许这正是它的珍贵所在吧。夫妻二人不仅勤劳、能吃苦,而且善于动脑筋、爱钻研。在摸清桃树的习性后,因地制宜,采用新方法与老办法相结合。在埋树、施肥与杂草清除和长势观察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细化。并在山坡的背阴处栽种了红元帅、黄元帅等晚熟苹果;在地边田埂上种了几垅葡萄,用作晾晒葡萄干和发酵葡萄酒。精耕细作,让农作物之间互相滋养、同生共存。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更长用高品质的桃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赢得了新老客户的称赞。
而且,年年递增的收入使他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还供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听我们讲得欢畅,刚装完桃子的刘更长忍不住插话道:“今天的好日子都是国家的政策好、共产党的领导好还有兵团的大力帮扶得来的。咱们是赶上了好时代啊!”说完这些,我看到他们夫妻眼里现出隐隐的泪花。得知我们即将回市里,刘更长腼腆地提出能否帮忙捎带几箱已下定单的桃子给开发区的客户。我们爽快答应了。
一周后,丈夫接到刘更长的电话。让我们去取他准备的葡萄干和苹果干。到了他的果园,喜上眉头的刘更长指着桌上的两袋果干,兴奋地告诉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送些自产的“礼品”。原来,他作为外来务工的典型先进个人,得到了政府的奖励,又获增加了21亩农地的承包使用权。团场领导鼓励他尝试种植棉花。这样一来,刘更长带领全家奔“小康”的道路更加宽广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就在前方。
(图片选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感谢)
作者简介:闵光荣,女,现就职于新疆工商银行石河子分行。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新疆金融作家协会理事,新疆城市金融学会理事。
【壹点号 山东创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