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脱贫攻坚工作掠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8月25日讯 湖南省新田县龙泉镇石甑源村四组村民蒋作保做梦也没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了几十多年农活,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小老板。去年,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和指导下,他带领几个堂兄弟种植了3亩木耳,木耳每两个月能长一茬,一年能采摘4次,产品直接送往深加工企业。同样还是那些人,同样还是那块地,收益却比往常多了好几倍。不只是蒋作保,也不只是石甑源村,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入推进,新田这个曾经几乎“靠天吃饭、靠地养人”的贫困小县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
新田县召开脱贫攻坚“秋冬百日大会战”
新格局担当新使命
新田曾被称作是“饿死老鼠、旱死蛤蟆”的贫瘠之地,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就被列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一个人口只有四十多万的小县,贫困人口就超过了八万。扶贫不只是党委政府的事、贫困户的事,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聚集力量,新田县构建起了“全党动员、全民皆兵、兵团作战、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
落实好扶贫政策,关键是做好顶层设计。面对扶贫开发这项系统工程,新田县积极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实际情况又接轨上级政策、既适应当前又面向未来的扶贫攻坚道路。县委书记唐军向记者介绍:“既然把脱贫攻坚当成是一场攻坚战,我们就必须用好战术,十二个乡镇就是十二个战区,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十个专业组就相当于十个指挥部,全县上下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贫困发起总攻。”
去年,新田县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精准扶贫“1+X+部门”方案体系。按照规划,新田县将在脱贫摘帽之前整合资金近20亿元投入到贫困地区,其中包括新修改建道路720余公里、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0个,对103个贫困村实现宽带入户、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农村综合服务平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明确了“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新田人民在向全面小康奋进的道路上更增添了几分底气。一年来的变化,尤其让三井镇平乐脚村的村民欢欣鼓舞,随着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的逐步推进,困扰他们多年的出行难、饮水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村道上安装了路灯,烟田里新修了机耕道,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新建的幸福院给五保老人安了家……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政府在行动,社会也在行动。“中国光大集团100名员工与贫困学生结对子”“新田教育基金会已募集善款1290余万元”“维爱公益协会举办慈善公益拍卖活动为贫困家庭送温暖”“爱心企业认购黄栗山村100万斤红皮萝卜”……社会各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诺言,让贫困人口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眼下,“中国社会扶贫网”已经在新田上线,短短几个月,注册使用的爱心人士超过了4000人,通过这一平台,社会扶贫力量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聚集,爱心人士可以直接把温暖送到贫困户的手中。
新思路引领新发展
农民靠什么脱贫,或者说如何培育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都说土地是农民的“金饭碗”,新田县选择从土地开始破局。作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新田大力整合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产生了点“土”成“金”的聚变效应。目前,全县流转土地17万余亩,发放抵押贷款299笔、8593余万元。
龙泉镇东升村的刘道忠因为“把蔬菜卖到了东南亚”登上了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八年前,他告别了离家在外的打工生涯,回到家乡钻研富硒蔬菜,因为生产的蔬菜无污染、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很快就打开了珠三角市场。在自己成功实现“三级跳”之后,刘道忠开始琢磨如何带动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他引进了企业、办起了基地、建起了厂房,流转了周边6500亩土地,通过“农户+土地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经营。2016年,刘道忠创办的秀峰无公害蔬菜开发公司种植面积达到6000余亩,年产优质蔬菜2.4万吨,实现产值7000余万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在新田,人们把东升村的致富之路称之为“东升模式”。
“东升模式”的另一个成功经验是把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除了土地收益,农民还可以通过在基地就业获得薪资收入,握住了脱贫增收“双保险”。新田县扶贫办主任郑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贫困户脱贫出列的标准是家庭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26元,对于一个四口之家来说,只要有一个家庭成员能实现稳定就业,以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标准计算,抛开必要的生活开支,这个家庭也基本能超过这条线了。”
近年来,新田县大力实施“一户培养一名产业工人”工程,培训产业工人、帮扶困难职工、服务外出务工人口,取得了贫困人员技能提升、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城乡困难家庭脱贫解困的三赢效果。今年27岁的谭义胜本是新田本土企业“闽新”人造板材的一名普通工人,2015年,在同事的鼓励下,他走进了县职业中专开办的就业技能课堂,学习了先进了经营理念和生产方法,回到车间后,他开始钻研技术改良和节能减耗,很快就有了研究成果,他还当上了热压车间主任,因为踏实肯干、技艺精湛,谭义胜还被公司评为了“岗位能手”“技术明星”,他也通过一人就业,实现了整户脱贫。据统计,新田县每年组织农民工劳务输出14万人次以上,实现工资性收入18亿元,人均1.2万元/年,务工收入已成为新田贫困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解决了土地、人力等要素问题,还需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新田县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引入了扶贫产业的发展中,以市场为导向,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思路与措施,走出了一条符合新田实际和满足群众需求的产业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年财政收入仅有6个亿的“国贫县”,没有大产业、大项目是一块硬伤,在经历了产业的变革阵痛和艰辛摸索之后,新田县找准了定位、认准了时机、看准了风向,催生了一场以家私、硒锶、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为引领的产业革命。截至目前,新田家私生产企业和销售商家达3000多家、3万多人,全县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面积达30万余亩,富锶矿泉水产业、现代物流业、健康养老服务业、特色旅游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新田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被积聚放大,特色产业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去年,石羊镇友谊村村民史智焕倚靠上了“温氏养殖”这棵“大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门道。温氏集团在新田落地后,开始广泛寻找合作养殖户,他们为养殖户提供猪苗、饲料,向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养殖场改扩建支持,并按照协议保护价收购生猪,形成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除此之外,史智焕还享受到了小额扶贫贷款整合和政府的补贴,贫困户脱贫更有基础、有依靠、有方向。像史智焕这样的贫困养殖户,新田已经发展了110多家,成为“四跟四走”模式在新田的成功实践。
递交脱贫攻坚军令状
新作风催生新变化
走进新田县行政中心的大厅,一块电子显示屏首先映入眼帘,上面赫然写着“距离新田县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仅剩539天!”2016年,新田县向湖南省委、省政府立下了2018年底前必须实现脱贫摘帽的“军令状”。起跑即是冲刺,开局即是决战。面对时代赋予的这份光荣与梦想,新田县的党员干部拿出了“群众要脱贫,干部先脱皮”的意志和决心。
身处脱贫攻坚主战场,领导干部必须冲在前面。在老百姓眼里,往常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面孔如今总成了家里的常客。的确,领导干部到一线现场办公变为一种常态,一切工作为脱贫攻坚让路成了一种原则。县委书记唐军对干部队伍提出了四个“第一时间”的要求:新精神必须第一时间学习、新政策必须第一时间落实、新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解决、新情况必须第一现场研究。枧头镇党委书记刘雄辉感叹道,“这么多年还没有哪项工作像脱贫攻坚这样抓得紧、抓得实,县领导隔三差五就会过问,作战图、工期表就挂在墙上,工作每天都必须有进度、有变化,稍微慢一点心里都不踏实,生怕拖了后腿。”
行动起来的不止领导干部,去年以来,新田县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146个,派出“第一书记”122人,派出驻村工作队员273人,1019名干部投身到“千名干部下基层,精准帮扶解难题”的活动中,脱贫攻坚成了检验干部的“试金石”、干事创业的“赛马场”。
7月初,湘南地区普降暴雨,新田县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多处出现决堤、滑坡险情。洪水滚滚,也没能挡住县城管执法局郑春生同志进村“探亲”的脚步,他的结对户骆宗尧住在自然灾害频发的门楼下瑶族自治乡三塘源村。因为实在担心他们的安全,7月2日早上天一亮,他就赶到了三塘源村,离骆宗尧的家还有三里路,但是山洪已经淹过了道路,郑春生丝毫没有打退堂鼓的念头,卷起裤脚、脱下鞋子,他头也不回地向骆宗尧家走去。在郑春生心里,骆宗尧早已是他的亲人,骆宗尧一刻不能转移到安全区域,他就一刻不能安心。在新田,3600余名公职人员每个人都有结对子的贫困户,他们就是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对贫困户来说,他们充当着“带路员”“服务员”“战斗员”的角色。新田县还把每月的7日、17日、27日定为“结对帮扶日”,这一天必须到结对户家中开展帮扶活动,长此已久,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多了、关系亲了,心也贴得更近了。
莫道前途无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六十年前,新田人民就因为自力更生、改天换地,赢得了毛主席“南有新田”的赞誉。新时期、新征程、新使命,今天,44万新田人继承着先辈“奋勇争先”的优良传统,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书写着“南有新田”新篇章!(何建飞、陈明、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