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鼎新乡长丰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土地破碎,产业发展滞后、集体经济薄弱,是名副其实的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以来,长丰村立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抓手,用人才强村、产业富村、品牌靓村“三条路径”开启长丰村致富之门。

由弱变强,走出人才强村路

长丰村党支部书记彭继伦是一位退役军人,由于“两委”班子成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他希望年轻人回村,接过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为长丰村的发展添砖加瓦,带领父老乡亲走向致富路。

在大方县实施“春笋工程”培育后备干部以来,彭继伦以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大力开展后备干部培育工作,争取换届后实现干部学历、年龄“一升一降”。

围绕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致富能手等挑选出5名后备干部,在参与村级工作的同时,肩负起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致富的重任。同时,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把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发展成为党员,目前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名,发展对象2名。

致富养殖平菇视频_平菇养殖致富_致富养殖平菇图片大全

洞养菇基地。张梅摄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探索推行“党支部+平台公司+合作社+群众”的模式,成立产业党支部1个,将村党支部班子、合作社党员、种植养殖大户党员等吸纳进入产业党支部,打破地域和产业发展限制。

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负责食用菌研发工作,目前已有毕业于武汉生物学院的返乡大学生杨臣和他的同学汪巧、王贤江等技术人才参与合作社的发展当中;聘请在外创业青年、网络销售专家蔡姜蓝,通过在淘宝、拼多多、抖音等网络直播带货平台上开辟销售通道,不断探索打造“产销一体”的产业发展链条,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

化短为长,探出产业富村路

土地破碎一直束缚着长丰村的发展,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长丰村因地制宜,依托独有的天然溶洞资源发展产业,但由于没有种植食用菌的经验,村民都持观望态度。

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样本可鉴。合作社克服重重阻力和质疑,采取小规模“洞养菇”试验,结果让人出乎意料,通过武汉生物科技大学研究院检测,种出来的平菇每千克含硒量达到770毫克,是大棚内种植含量的77倍,拥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个结果坚定了长丰村选择发展“洞养菇”的想法。截止目前,长丰村在天然溶洞内年种植平菇达40万棒,产量达600余吨。

合作社还通过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合作社发展。通过探索“平台公司+合作社+群众”的发展模式,平台公司免费提供菌棒,为每户发放菌棒2000—5000棒,并做好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群众负责菌棒的管理工作,合作社负责食用菌出菇后统一销售。

通过分工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壮大了生产规模。目前,销售额累积达360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46.3万元,人均年收入0.96万元。合作社通过与别的产业基地合作,将在家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统一分配,安排在不同的产业基地上务工,保障了群众二次收入。仅2020年全村累计用工700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70余万元。

致富养殖平菇视频_平菇养殖致富_致富养殖平菇图片大全

岩黄连种植大棚。袁德志摄

变废为宝,走上品牌靓村路

废弃菌包越堆越多,怎么处理让合作社发起了愁,随着杨臣等技术人员不停的试验,终于把只能生长在岩缝里的岩黄连“搬家”到大棚,废弃的菌包正是岩黄连生长的沃土,把废弃的菌包用于岩黄连种植的底肥,不仅节约了成本,也避免了废弃菌包对环境的污染,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菌包处理的难题,带动食用菌、中药材产业链的绿色循环发展。

合作社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出一种发酵技术,有效缩短发酵时间,提高食用菌产量。该技术正在申报国家专利,初审已经通过,今年拟将食用菌研发中心作为湖南农业大学的实习基地,提高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共荣获发明专利3个,实用专利2个,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围绕市场需求、群众意愿,长丰村寻路子、选产业、谋发展,合作社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品研发、菌种制作、基地生产、统一销售、废棒回收的产业链条,与贵州志天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岁岁帮有限公司等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着力提升“洞养菇”的品牌影响力,拓宽增收致富之路。

长丰村党支部书记彭继伦说:“接下来将对食用菌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同时,协同相关部门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结合长丰村天然溶洞旅游优势与食用菌种植产业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严聪、周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