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总有这样或那样令人感动的镜头。在这个较往年都要冷的冬季,石阡县一个带着娃儿扶贫的干部、一个从教师岗位退休的村支书,他们一家三代五人与脱贫攻坚有关的点点滴滴,就让我感动得如同沐浴冬日暖阳,获得了温暖、光明和正能量。
新年伊始,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笼罩住了石阡县甘溪乡铺溪村。展望天地之间,只见雪花飘飘,像春风吹散的落花,纷纷扬扬,整个村庄,也是一派银妆素裹,冰封世界。这场酝酿了十年的大雪,给很多人带来的是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微信朋友圈在不停的晒图,文人骚客也在借雪抒情。
但在冰天雪地里,却有着一群人,他们无暇顾及欣赏雪的美景,战天斗地,与雪共舞,带着捐赠特困户的御寒物品艰难爬行在天寒地冻的山村小道上。他们就是驻铺溪村脱贫攻坚队,在这支攻坚队伍里,一个瘦高的身影格外吸引我。
铺溪村支书冯运启向我介绍:“这个高个子是市道路运输局派到我村的驻村干部刘慧君,他就像市委陈昌旭书记说的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为了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真蹲实驻,把小孩都送到我们村幼儿园来上学了。你看,院坝里玩耍那个小孩就是他儿子。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在门外的皑皑白雪间,一个独自玩耍着矿泉水瓶子的四五岁样子的小男孩映入了我的眼帘,只见他不时用瓶子装满雪,不时又用脚把瓶踢在雪地上打滚,嘴里哼哼有词,完全一副悠然自得的景象。
看到此情此景,我不自觉就想到了我那在市区读书的儿子。这个小孩原本该和我的儿子一样,在市区里的幼儿园上学,有很多玩具和小伙伴,而他却只能独自在这僻壤山村玩着矿泉水瓶子。沉思间,我的眼眶湿润了。
冯运启继续向我说道:这还不算,他们一家人可都是在为脱贫攻坚效力,他爸爸教书退休后到他们老家村里当支书,妈妈帮攻坚队煮饭,他哥也在云南扶贫当第一书记。
这全是满满的正能量,就像那冬日暖阳,不炽烈,但却温暖,让我对这一家子肃然起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决定走进这一家子探个究竟,把他们一家的事迹写下来。
然而,当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将我的想法告诉刘慧君时,这个年近40岁的人,显得有些腼腆,连连摆手,很诚挚表示感谢并婉言谢绝了。他告诉我,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扶贫干部,目前,铜仁市像他一样派驻到各村的干部就有七千多人。他本就是生在山村、长在山村的农家娃,能反哺农村,做一些最平凡、最普通、最实在的工作是很开心的。如果我硬是要写点什么,他说那就去写写他最为尊敬的父亲。他请缨到一线扶贫,也是因为他父亲的精气神在激励着他。
作为一个非专业的写作爱好者,我并不是硬要写点什么。只是觉得这么一家人,能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主动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满怀热情投入到扶贫攻坚战中,这不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扶贫精神,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吗?
想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刚刚15岁,就去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农民一同吃粗粮、住窑洞、睡土炕、干农活。这七年,是习总书记与当地群众共度时艰、水乳交融、苦干实干的七年。七年中,习总书记扎根黄土地,与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了解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怀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为当地群众办了很多受益至今的实事好事,用青春书写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一代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今天,在这武陵山深处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诸如刘慧君及其父亲、母亲等不断涌现的“父子兵”“夫妻档”,扎根基层,把无悔的青春刻在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说了,他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叮嘱他们一定要保重身体。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做过客、当看客,一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对扶贫“父子兵”的故事,并希望能够借此示范带动更多的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贤思齐、锐意进取,以榜样的力量凝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正能量。
坚定了想法,元旦过后,我就直奔石阡县国荣乡建英村,拜访了这位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刘慧君的父亲刘成义。一路上,我都在想象,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支书的形象,他应该是一个精明的老汉,有一个健朗的身体,有一双睿智的眼睛,还有十分慈善的面容。我想,用退休不褪色来描述他应该是最为合适的。
在建英村驻村干部毛有彪的帮助下,我很快找到了刘成义老支书的家。只见刘大娘在给脱贫攻坚队的煮饭,刘老支书已经到他们村集体公司的石蚌生态饲养基地里去了,我没能第一时间见到,但带路的毛有彪同志却热情洋溢地讲起了刘老支书的故事。
1951年生出生的刘成义,2012年7月从教师岗位上光荣退休,他准备把国荣乡建英村老家的房屋收拾一番后,就进城与儿孙共享天伦之乐,但2013年9月就在他准备进城的日子里,却接到通知必须参加建英村的第九届支部换届选举会议。在会议上,刘成义被全体党员选举为建英村党支部书记。2016年,他又全票当选连任。作为极贫乡镇贫困村的支部书记,脱贫致富的重担悄然压到了他的肩上。
说实话,选他当村支书,开始他内心也是很纠结的,一方面他当时已61岁,怕没有精力为群众办事,而另一方面他又想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些实事。怀着这样的忐忑心情,他毅然挑起重担,一干便已有五六个年头了。他一上任,就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建强支部堡垒;他一有空,就去上跑资金和项目。在他的努力下,建英村2013年底就硬化了通村公路,并于2016年在全县率先组建了村级集体公司,成立了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了茶叶300亩、经果林100余亩,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食用菌大棚基地,发展了林下养殖鸡鸭和生态石蚌养殖,与外地公司合作在村里建设起了现代化的标准蛋鸡养殖场。为了让脱贫攻坚组的沉下心来开展工作,他还让在铜仁和儿媳生活的刘大娘回家当起了攻坚队的“炊事员”,并种植蔬菜免费提供攻坚队食用。
老支书在全力攻坚时,不忘“扶贫先扶志”,2017年春节期间,他率领村支监三委成功策划了该村有史以来的第一场春节联欢活动,先后吸引了本村和周边村寨20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持续了一周,其中举办了不少别开生面的“精神食粮”节目,让群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了教育,感党恩的意识得以提升,改变了“坐等靠要”思想,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华丽转身。
“你看,前面就是刘支书了。”毛有彪叙述到这里时,用手指着石蚌基地的方向说道。顺着手指方向,我看到了一个个子高高的,但却很清瘦的老人,正在整理着大棚边缘上的积雪。这与我想象中的他有着太多的不一样,也无形中增加了我迫切想了解这位老支书的兴趣。
我们加快了奔向老支书的脚步。远远地,老支书就发现了我们,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随着老支书的招呼声,我逐渐看清了他的面容,已经差不多全白的头发,全部梳到脑后,露出了有几根青筋的大脑门,虽然有些显瘦,但精气神十足,尤其是那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看上去一点不像一个68岁的老人。
说明了来意,老支书很是洒脱。他告诉我,不为别的,只因他是一名党员,也是大山里的儿子,只想用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工作热情,剩下的余热,投身在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为这方百姓脱贫致富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作为一个到县里工作多年的我来说,已经看惯了很多干部职工退休后到企业兼职上班,抑或移居大城市安享晚年的,却很少有像刘成义老支书这样回乡勇挑脱贫攻坚重担的。所以,我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选择了回村担任支部书记。但老支书的回答却很简单:“我是大山里的儿子,虽然我走出了山里,但我还是山里人。既然乡亲们相信我,我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因为我看到了养育我的家乡还很穷,各方面都要有人来带领大家一起想办法。”
作为极贫乡镇的贫困村,建英村同国荣乡其它村一样,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让建英村不再拖全省的后腿,是老支书上任的奋斗目标。“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带领我们全村人民共同致富,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首先抓基础设施这块,我们想尽办法从各方面跑项目要资金,修通了通村公路、通组公路,并硬化了串寨(户)路、产业路;在产业方面,我们组建了村集体公司,吸纳贫困户到公司里面来,让他们有活干,年底有红分。”
老支书一边毫不保留的介绍着自己的做法,一边带我们到石蚌基地旁边的一大片大棚继续介绍:“这片大棚是2017年修建的,当年发展食用菌种植就盈利,村里股民也实现了分红。但在发展过程中也走了弯路,现今正在着手与一家花卉苗木公司洽谈育苗合作事宜。”
据了解,当初在建英村实施通村公路建设途中,由于施工方资金不足被迫停工,老支书作为村里的领头人,他主动拿出自己的3万元积蓄垫资修路。同时还采取以“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贫困户”及“6211”分配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起了20个温室大棚,500平方米的食用菌产业园、1个石蚌生态养殖基地、1个蛋鸡养殖基地……这些发展让困难群众看到了希望。
“我们村的脱贫路线总结分为三步走,‘走出去’,让村民开放眼界,向农业发达的地区学习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引进来’,引进外地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学习领先的种养殖技术;‘干起来’,组建村级集体公司和建立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实践证明我们的路子是对的,这让村民们的脱贫信心增加不少。”老支书如是说。
如今的建英村,水泥路一直蜿蜒延伸到山里,小货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整个村庄的巷道也都变成了水泥路,还修了人行道、栽上了行道树、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基础设施已全面改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全村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该村实现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合作兴民的发展之路。截止目前,全村的贫困人口已经从2017年的71户231人减少到3户6人。
陪着老支书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不时都有路过的村民满脸微笑地向老支书问好。我想,这应该就是建英村的百姓对老支书最好的回馈吧。
谈起下一步打算,刘成义老支书说,群众不脱贫我就不回家,我不仅是大山的儿子,我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用剩下的时间,再为这方养育我的山水多努一把力,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努力奔跑,做一个追梦人。
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前几日写的《山里人》:
生在大山里
长在大山里
大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背负着大山里的梦想
他们来到了乌江边
用黄泥巴沾着乌江水
写下了大山里的故事
还有梦里梦外的世界
山里人走出山外
他们还是山里人
有黄泥巴里繁衍出的自然
也有乌江水洗礼过的本真
用大山的情怀,
以及乌江的激情
追逐着梦想和爱情
演绎乌江儿女的浪漫情怀
山里人回到山里
他们还是山里人
能够下水田栽秧
也能够在灶台炒菜
用大山里的习惯
继承世代相传的品质
用自己勤劳的双手
改变着山里山外的世界
退休不褪色,刘成义老支书勇挑脱贫重担,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山里人呢?
在结束与刘成义老支书的访谈时,我顺带和他谈起了他的儿子刘慧君。老支书脸上满是自豪:慧君各方面可能都遗传我多一点吧,最初我决定留在山里搞脱贫的时候他是不太支持的,没想到2017年他却来电和我说决定主动申请到一线扶贫,并经常和我探讨抓好抓实三农工作的一些方法呢!
古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此话不仅适用硝烟弥漫的战场,同样也适用于当前的脱贫攻坚战。在返回甘溪乡铺溪村回访刘慧君的路上,我才知道,刘成义老支书与刘慧君这对“脱贫攻坚父子兵”,早已成为石阡县脱贫攻坚战一线的佳话。
而我内心,从那个冰天冻地的日子里,知道刘慧君这个带着孩子扶贫的干部以来,就一直有着一种别样的心情,有欣喜,也有酸楚。欣喜的是他身上那种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使命担当和退伍军人特有的精气神,而酸楚的是原本应该到铜仁城区幼儿园里上学的小泰然,却跟着他来到了大山深处,过着玩泥巴、耍矿泉水瓶子的童年。
这次与刘慧君的见面,我没有追着问他的扶贫事迹,他没有把我当成“狗仔队”。幸许是我的真诚让他无法再继续“低调”,他同意带着我一起去前线了解实情。我和他走访了铺溪村最为偏僻贫困的双坪组。该组共20户人家7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就有12户42人,是铺溪村的深度贫困组。到组后,我被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感动着。
我们见着的第一位贫困户是82岁的陶方银老人,她家里就只有她和一个残疾的儿子了。这位老人见到刘慧君时,是这样叫的:“乖,你又来咯!”在农村,老人只有在叫自己最喜欢的儿女时才这样叫的。可见,这一声“乖”是需要付出何等心血才能换来的。老人指着自己身上穿着的羽绒服,自家的楼房、厨房、床上的铺盖、取暖器、电灯电线、房前屋后的水泥地,还有厨房、大米等日常用品,告诉我这都是她的“乖”帮她家解决的。
“党的政策太好了!帮扶干部很辛苦!他们帮我们修建了储水池,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硬化了通组公路与串户路,白天夜晚走哪里都不怕打脏鞋子和看不见路;家家户户都根据实际情况享受了易地扶贫搬迁或危改、三改一维一化。”双坪组组长刘远常如数家珍,“我们组上寨在家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刘慧君来动员并亲自带着我们打扫环境卫生,串户路硬化前的路基都是他去协调铺溪村攻坚队的10多位帮扶干部来帮我们挖的,那天一直在下冻雨,他们的衣服和头发都被雨水和汗水打湿了。寨子上的老人们都说这么好的干部已有好几十年没有见着了,这几年又回来了。”
刘慧君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他上大学前,曾服了两年的兵役。两年的军营生活,两年的历练,不仅锻造了他坚韧的性格,磨练了他的意志,还养成了他务实不务虚的优良作风和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
也许源于同为军人出身,他对贫困户刘远伦家的事情更为上心。据刘远伦介绍,在2018年初,当刘慧君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刘远伦是一名参战退役人员,62岁才生育两个小孩,大的不到两岁,小的还不到1岁,其配偶轻微弱智,家庭无稳定经济来源等实际困难后,便及时将情况向攻坚队汇报。后来,在刘慧君的努力下,甘溪乡党委、政府不仅解决了他家2000元民政临时救助,还据实将其家庭纳入了2018年新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管理,刘远伦每月的退伍补贴也得到了增发,全家4口人每月都依据政策领取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两个小孩的户口问题也妥善解决。刘远伦还提到,刘慧君向市道路运输局的同事呼吁他家的困难后,他的16位同事自发捐款2400元,委托刘慧君代捐给了他家。
在驻村之前,刘慧君是市道路运输局驾培管理科负责人,当他知道单位需要派遣驻村干部到深度贫困村去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时,主动请缨到扶贫一线去,并立下了“不脱贫誓不回”的军令状。
然而,面对他的这种“非正常选择”,好心的同事表示不予理解,家人起初也并不支持,然他翩舞而歌:“古有上阵父子兵,今有扶贫父子兵,老爸退休去扶贫,儿子理应驻村来支持。”带着对驻村的激情和对妻儿的内疚,刘慧君背起行囊投入到了脱贫攻坚战斗中。
在驻村的日子里,他每月仅回铜仁家中一二次,2018年下半年以来,更是白加黑、五加二。单位的同事看到他时,真不敢相信驻村前阳光精干的“小鲜肉”,短短几月就变成了黑黝黝、白花花(两鬓斑白)的“老腊肉”,有朋友还戏谑他如今已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村干部。
2017年7月,铺溪遭遇了罕见洪灾,他日夜奋战在救灾前线,脚被山石划伤也全然不顾,与队友们一起深入村寨、农户家中了解灾情和排除安全隐患。2017年的一天,刘慧君在铺溪村寨坪田间地头时,被因受惊到处乱窜的野物突袭,左脚后跟被咬伤一道口子,流血不止,他当晚赶去医院打了狂犬疫苗和注射血清后,立即又赶回村里。因当时气候炎热,医生嘱咐要通风不得穿鞋、伤口不得沾水,建议在家休息。但他却选择脱掉袜子,把鞋子的后跟放下压在脚下,挽起裤脚同扶贫工作队友一道继续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上。
他和驻村扶贫队帮助发展起了50余亩蔬菜基地,5月下旬,首批产出的原生态小白菜长势喜人,产量远远超出了预期数,大家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就被销路难题困住了。虽然大家积极联系县城的企业、学校销售了一些,贫困户们自己赶场零售了一些,但看着田间里剩下的一时难以销售出去的近2万斤蔬菜,大家都心急了,贫困户们陆陆续续跑到村里埋怨:当初村里动员种植,现在如不及时销售将会烂在地里,以后谁还敢相信你们搞产业。
为了破解燃眉之急,刘慧君几天没有睡好觉吃好饭,如果这产业发展首战就败,群众不会再支持,以后驻村工作也将寸步难行,苦思冥想之后,他将困难向所在单位的领导作了汇报,并提出了破解之策,单位领导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大力支持。于是,他利用短短三天时间,在全市各区县联系了40余家企业和个人,一天销售万余斤蔬菜。
首战告捷,增强了合作社和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提升了驻村干部的公信力,之后动员发展产业也就顺当多了。
驻村工作中,刘慧君不仅自身使出浑身解数,更加注重团队合作精神。他和团队齐肩并战,两年多下来,已和攻坚队的战友们成功打出了一套集“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乡村旅游+传统文化”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的脱贫攻坚“组合拳”。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珠,心头肉,有谁不想时刻陪伴自己的子女,不错过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时每刻。然而刘慧君知道,父母亲都在脱贫攻坚一线上,根本没有精力帮他照顾小孩,妻子承担着英语教学和毕业班的工作,也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小孩。无奈之余,考虑再三,他毅然决定让小泰然去自己帮扶的村里上幼儿园。他很乐观:“这对泰然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也算一种历练和一笔财富吧!你看,我们小时候条件更差,不是过来的嘛!”但带着小泰然扶贫,也有让刘慧君感到心酸的时刻。比如有一次,他因到较远的组去做贫困户的动员工作,很晚才回到村里,小泰然很是埋怨,问他是不是做错事了,为什么其他小朋友的爸爸都没有来村里。他说当时真的不知道如何给小泰然解释。
在和铺溪村帮扶干部曾翔的聊天中,还获知了刘慧君写网文赚钱帮扶贫困户的事情。据了解,刘慧君撰写的一篇有关宣传脱贫攻坚的网文获得了高达66万的点击阅读量,有近1000人赞赏,除去网络平台方扣除的30%费用后,积聚了近4000元赞赏金,他拟将这些赞赏金全部捐赠贫困家庭。
我向刘慧君求证此事时,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他一点都没有“低调”,还提出了“做人要低调,行善要高调”的论调。用他的解释就是,我们做人时时刻刻都得低调,但是行善必须得高调,行善不在于大小,其正能量的传播远大于一次行善本身的价值,对社会将会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能够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善之中去……
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业,平凡的岗位铸就人生的精彩。“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次眼见为实的过程,我除了了解到刘慧君一家子外,还看到了省、市、县、乡的各级帮扶干部,正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奔波着、辛苦着,我一直被他们的身影感动着。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饱含热泪的感动,缘于一群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人。他们让我想起了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里提到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脱贫攻坚几经鏖战,就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强烈的为民情怀,怀着对群众天然的感情,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奋战在脱贫攻坚路上。为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幸福,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翻高山越峻岭,奔走田间地头。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了一曲曲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动人乐章,也算得上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吧。
脱贫攻坚既是大战场,也是大考场。为全面激发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干部干事创业激情,铜仁市出台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机制,对全市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从培养使用、表彰奖励、待遇保障、人文关怀、抚恤救助、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容错纠错八个方面进行化正向激励。刘慧君一家子的无私奉献,也得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其中,刘成义2017年被石阡县评选为全县首届道德模范,刘慧君也在同年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还被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授予“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先进个人”荣誉。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总书记始终牵挂的事。让贫困人口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仅是当下的阶段性目标,更是永远在路上的不懈追求。我坚信,扶贫路上,黔东儿女将用热血和真诚带领乡亲们赢得决胜之战,黔东人民将以智慧和勇气谱写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