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如果要选取中国沙地治理的一个切面,那么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是一个很好的观察样本。
仲夏时节,从通辽市科左后旗出发,一路西行,途经通辽市奈曼旗、赤峰市敖汉旗与翁牛特旗,可大致看到科尔沁沙地全貌。
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3省区。近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内蒙古不断加大植树造林、草原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从黄沙滚滚到绿意浓浓,从风沙肆虐到绿进沙退,科尔沁沙地治理可以说是中国沙地治理的“优等生”。
破冰——造林治沙
“过去沙尘暴一年要刮二三十次,一刮就是两三天,风起之时,黄沙蔽日。即便门窗紧闭,屋里也全都是沙土。”回想起过去的情景,通辽市科左后旗林业工作站站长朝克吐记忆深刻。
科左后旗退休教师华维光至今记得2013年夏天在科尔沁沙地拍摄到的一张照片:茫茫沙海中,只有一棵枯树。“那种孤独苍凉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华维光说。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沙地面积为4199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4.1%。这里曾经一度是全国沙化极度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之一。无草无树,鸟兽绝迹,沙起尘飞。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沙化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呢?
在农村老百姓的心里,“吃的烧的一般沉”,而沙化严重时百姓很难找到烧火柴。奈曼旗大沁他拉镇常胜村64岁的赵信说:“出了家门抬眼一看全是沙,一眼望不到边。为了找到柴火,得跑到赤峰市敖汉旗。”
如今,通辽市科左后旗境内的科尔沁沙地披上绿装。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敖汉旗当时的情况也并不乐观。位于赤峰市东南部的敖汉旗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京津冀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生态屏障。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滥垦滥牧,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流动半流动沙地以每年7万亩的速度递增,每年有3万亩良田被洪水冲成河滩、大沟,到1975年,敖汉旗沙化土地面积达259万亩,水土流失面积达到960万亩,分别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20.8%和77.3%,形成了“沙化—水土流失—贫困化”的恶性循环。
当地村民口口流传的“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的顺口溜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敖汉旗中北部沙区每年翻种几次才能抓住春苗,玉米、高粱等高产作物根本无法种植。
生态,一定要好起来!多年以来,通辽市与赤峰市持之以恒推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新一代治沙人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土地荒漠化“开刀”。
工作人员在固定树上的红外相机,监测林场里的野生动物。记者 孟和朝鲁 摄
为摆脱风沙危害,通辽市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把防沙治沙、保护生态、发展林沙产业摆在突出位置来抓。
严酷的现实,也坚定了赤峰人民根治沙害、防治水土流失的决心和信心。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敖汉旗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大决战;翁牛特旗的“以路治沙”也开启了序章。
一场防沙治沙的“破冰”行动,由此而始。
通过治理后,通辽市奈曼旗穿沙公路两侧绿意盎然。记者 孟和朝鲁 摄
攻坚——沙海变绿洲
烈日炎炎的夏日,在翁牛特旗阿浩路旁,44岁的韩丽梅正和工友们在埋稻草沙障。
阿浩路是翁牛特旗以路治沙修建的第13条穿沙公路,沿着这条路可以更深入科尔沁沙地。从高空俯瞰,茫茫沙海都被网格覆盖,这些网格里,都栽种了柠条等灌木。
从过去为修路、护路而治沙到现在为治沙而修路,翁牛特旗初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沙地综合治理开出了翁牛特旗“以路治沙”药方。
工作人员正在铺设草方格。记者 孟和朝鲁 摄
结合主要交通干线和穿沙公路,形成沙地公路网,将沙地细化分割成“田字方格”,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格局。
截至目前,翁牛特旗累计开通穿沙公路13条,总里程398.5公里,沿公路完成沙地治理面积258.1万亩,累计完成沙地治理面积583万亩,占全旗沙地总面积的80.14%,高于科尔沁沙地平均治理率8.6个百分点,成功探索出了“以路治沙”“依路致富”模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科尔沁沙地的固沙草方格。记者 孟和朝鲁 摄
下定决心攻坚克难的还有敖汉旗。1978-2000年的23年间,敖汉旗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379.85万亩,100万亩农田实现林网化,带网片、草灌乔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初步形成。
2001—2022年的22年间,继三北防护林工程之后,敖汉旗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林、重度杨树退化林分改造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累计完成营造林271.85万亩,进一步遏制了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
“我们在多年防沙治沙生产实践中,确定了‘乔灌草相结合,以灌草为主;造封飞相结合,以封为主’的生态治理方针。总结推广了生物经济圈、植物再生沙障、沙漠锁边林等多种综合治沙模式。还大力发展节水高效林业,不断提高防沙治沙质量和成效。”朝克吐说。
誓叫沙地穿绿衣,2018年,通辽市确定了“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的生态治理战略,利用3年时间大力实施多项生态恢复保护工程,建成立足东北、面向华北的生态防线。如今,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部高质量完成,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辽市奈曼旗绿进沙退,沙地面积逐渐减少。记者 孟和朝鲁 摄
“为了可以种地和养牛,能够正常生活,我种了28年的树。”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包头嘎查的宝秀兰说。
种树的地方没水,宝秀兰和丈夫就从五六公里外的家中运,一桶一桶地浇灌树苗。遇上风沙天,树苗被沙子掩埋,或被大风连根拔起,他们就重新挖坑、栽植。1995年至今,宝秀兰和丈夫绿化了近3万亩沙地。
与宝秀兰一样,为了过上正常的生活,不再没有柴火烧,赵信在1985年承包了2000亩流动沙地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再种,重复地种到都活了为止。他说:“我就是要让这片沙地不‘留白’。”
通辽市奈曼旗部分沙地种植了沙地玉米。记者 孟和朝鲁 摄
科左后旗的张祖旺参与了造林工程施工。从2014年开始,他在木里图高速连接线路南第二段2—8公里处种樟子松。近10年来,他所在的施工队每年都栽种150万株以上。
如今,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已经建立起一道多林种多树种有机结合、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生态屏障。
一棵棵、一丛丛,治沙人用心血汗水把绿色种在沙海里。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科尔沁沙地变成了绿洲。
破茧——绿富同兴
绿意,在科尔沁沙地上流淌。持续向好的生态成就背后,是内蒙古治沙人付出的数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茫茫的白沙丘一点点被置换成人工林海,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
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内蒙古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土地沙化总体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
在治沙造林过程中,通辽市将造林质量管理贯穿造林过程始终,努力实现造一片、成一片。现在植被多了,生态好了,时不时能看到野鸡、狍子等动物。
“今年6月,赤鼻麻鸭在这里生了6只鸭宝宝。”科左后旗努古斯台项目区护林员郭力说,“赤鼻麻鸭喜欢用洞穴做窝,上山护林时经常能看见它们利用了獾子的洞,这些赤鼻麻鸭白露后就飞走了。”
沙地的变化,村民感受强烈。敖汉旗亿森明珠林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刘波自2007年起开始治沙造林,几年下来营造杨树林近800亩。2013年春,刘波夫妇决定造经济林,发展林果产业治沙致富。
目前,刘波夫妇已拥有萨力巴和四家子两处产业园区,总面积达到4000亩。已种植沙果、鸡心果、龙丰苹果、寒红梨等多个优良品种,现已进入盛果期的达到800亩,每亩纯收入3000元以上,就近安置50余人就业。2022年,刘波获评“国家林草乡土专家”称号。
刘波在果园查看果子长势。记者 孟和朝鲁 摄
依托敖汉旗丰富的林产资源优势,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3年9月成立。从收购沙棘果到自己种植沙棘树,目前初步形成了从育苗种植、食品研发、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沙棘全产业链运营模式。公司先后荣获“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记者 孟和朝鲁 摄
作为第三代林业工人,原敖汉旗林业局党委书记王玉现在是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沙棘基地的一名顾问。
1980年王玉在双井林场任业务组长期间,参加了JK45-50型开沟犁的研制、速生丰产林营造及推广技术研究及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研究。JK45-50型开沟犁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抗旱造林系列技术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速生丰产林栽培和推广技术获赤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赤峰市翁牛特旗科尔沁沙地内的治沙人。记者 孟和朝鲁 摄
为念好“沙地经”,唱活“林草戏”,翁牛特旗立足生态资源优势,逐步形成种养结合、油料加工、沙地旅游等多种产业体系: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草、林药、林菌、林鹿、林鹅等特色种养殖业,全旗林下养殖3.5万只,发展林下种植中药等1.9万亩;全力推动以文冠果、元宝枫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发展;全旗沙地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创产值3.7亿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尔沁沙地治理,正在“中国道路”上阔步前进,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未来,还有更多的“绿径”等待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