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推进集团化办学也面临着统一文化与个性发展、统一规划与特色发展、统一管理与实际需求、统一标准与现实差异的矛盾。为激发集团化办学活力,北京市海淀区以发展性评价为牵引,在文化引领、管理机制、资源配置、学生培养、评价标准、迭代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破解了区域集团化办学的困境和不足。
重在健全架构,突出党建引领。针对单法人集团和多法人集团等不同集团形态,海淀区注重促进基于集团内整体发展的组织机构改革,如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等,制定集团内联席办公会议制度、集团化办学效果及各成员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估制度,完善集团内组织架构与运行规则。在推进集团组织架构创新的同时,海淀区健全集团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全面加强党对集团工作领导。如单法人教育集团以“党建工作品牌化”为抓手,加强对各成员校的工作统筹;多法人教育集团以“党组织建设规范化”为重点,突出党建工作成效,实现集团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与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同频共振。
重在发展规划,突出精准管理。为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市、区“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海淀区各教育集团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聚焦体现集团总校和成员校办学特色,鼓励成员校结合自身实际融入总校办学理念、文化传统,倡导发展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同时明确提升办学质量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倡导和鼓励集团多模式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各集团做好“一”与“多”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统分结合,横纵结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集团治理、干部教师交流、资源配置、成员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估等方面做到有据可依。
重在资源统筹,突出优势互补。为充分发挥各集团总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海淀区加大对集团化办学的资金支持力度,出台了《海淀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专项支持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集团化办学师资、专项经费要向成员校倾斜。区教委对集团化办学支持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加强过程性管理;突出集团总校的引领作用,统筹调动集团内师资、经费、设备、场地等资源支持成员校发展,特别强调要通过信息技术无差别化共享优质师资、课程等资源,确保集团总校输入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研训体系,提升成员校的办学质量。
重在学生培养,突出共享创新。为保障集团化办学质量,海淀区对各集团内课程优化、创新课堂、学生交流等提出明确要求。集团总校向成员校提供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实现课件、教案、教辅资料、试卷等教学资源的共享。集团要打破校区界限,开展不同校区、不同学段学生的贯通培养和交流,积极探索学生跨校区、跨年级、跨班级选课和学分互认等。同时,总校对成员校课程实施进行持续指导,充分借助名师骨干力量,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整体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重在评价激励,突出整体提升。2022年,海淀区在全国率先启动集团化办学质量评估工作,出台了《海淀区中小学教育集团办学质量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估机制,从健全集团管理架构、深化集团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强集团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集团文化建设、突出集团化办学效果6个维度,通过部署启动、培训、自评、考核评价、结果确定五个步骤,充分调动各集团办学积极性,整体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重在迭代发展,突出稳中求进。集团化办学是渐进的过程,一般会历经融合、均衡、提质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区教委会定期组织行政、教科研机构等部门组成协作组,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样态的教育集团进行调研和诊断,带领集团针对突出问题进行干预,对关键领域进行突破。如集团建设初期重在促进融合、平稳过渡,要在加强健全机构、完善制度、调配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发展期重在内抓质量、外塑形象,要积极寻找突破口、借势借力,尤其是通过抓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特色活动、优质项目等促进各成员校稳步发展;提质期重在抓住机遇、主动作为,要从党建、队伍建设、育人方式等方面整体提升集团办学质量。分阶段、有重点地精准施策,是夯实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3年03月15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