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杂志》2008 年第 5 期 发 表 了 《关 于 野生中蜂分蜂群“寻巢留宿蜂团”的发现与思考》一文 , 我 认 为 这 是 一 篇 实践性强的好文章, 它对中蜂分蜂群“寻巢”和“留宿”观察仔细、记述真实、分析透彻, 颇有新意。这里就本人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些材料予以佐证。

1 对侦察蜂的认识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仁寿县。家乡人称侦察蜂为“向蜂”。“向”, 方言的意思是 “面对某物体寻找自己的目标”。解放前, 家乡的墙是泥 “斗”( 编者注:云、贵、湘、川的方言, 意为拼接、拼、凑) 的土墙, 墙上多小孔。“向蜂”老是对着墙“一向一向”地飞, 常常会停在有孔的地方, 用触角去探寻, 察看是否有理想居住地。采集蜂是采水、采蜜的, 而墙上无水无蜜, 所以家乡人从祖祖辈辈的直觉认识中意识到这是寻找新居的“向蜂”。 由于文化的限制, 他们还不知道“向导”的含意, 只知道, 捉住它放于“桶”内, 就可以引诱蜂群投居。所谓的 “桶”, 是篾制的长筒状物, 大如水桶, 长过 1 m, 外涂牛粪, 是中间有孔、两头有盖而横挂于墙的 “蜂窝”。每年割蜜 2次: 一次是油菜蜜, 从左至右割 2/3 的脾; 另一次是乌桕蜜, 则从右至左割 2/3。每到分蜂季节, 一发现“向蜂”, 曾祖母就用“麻筛”罩于胸前, 再用棉花团捉住“向蜂”投入喷有糖水的桶内, 堵住进出孔, 过几分钟再放开。曾祖母说, 要是“向蜂”“回桶”, 即“向蜂” 飞出来后, 在桶周围观察一阵又自己进入桶内, 就会回去 “叫一些伙伴” 来看, 天天有来有去,大概二三天就会有蜂群飞来。要是“向蜂”出桶, 一飞了之, 就是它看不上这个地方了。

是否真的引来了蜂群, 儿时的记忆, 已很模糊。但是在 40 岁以后, 我却亲自体验了一次“向导引蜂”的全过程 [ 1]。这说明, 家乡人对侦察蜂的认识, 至少已有 60 年。

2 关于“留宿蜂团”

我养的蜂, 除阳台上的几箱外, 其余都放在几千米 外 的 橘 子 树 山 上 。 平 时 我 3~5 天 上 山 看 一 次 。2007 年 4 月, 正是我地分蜂的旺季。一次上山, 发现一空箱内有工蜂进出, 我立即意识到有分蜂群投居( 几乎每年都有这种情况) 。怕惊扰它, 没有开箱检查。第三天上午 9:00 许, 我打算加 1 张子脾和 2 个空巢框。去看时, 工蜂进出匆忙, 好似在正常工作。开箱看, 才发现没有蜂球, 左前角的箱盖上只有鸭蛋大小的一个蜂团。我立即盖上大盖, 以为蜂群还没有飞投。第四天再去看, 进出的工蜂没有了, 箱盖上的小蜂团也没有了。

对这种现象, 当时我分析有 3 种原因: 一是该分蜂群可能是家养, 因家养中蜂的分蜂程序应与野生蜂同, 蜂主人在分蜂前已作了人工分群, 致使分蜂未曾发生; 二是分蜂群刚刚分出, 结团于某物上时, 被人捕获; 三是分蜂群同时派出两批以上的侦察蜂, 它们又同时侦察到 2 个以上的居住地, 经过众多的侦察蜂交叉“视察评估”后“民主”决定了另一理想新居, 从而放弃了我的蜂箱。读了 《关于野生中蜂分蜂群“寻巢留宿蜂团”的发现与思考》一文后我才回忆起, 那小蜂团是选择地的留宿蜂团。当时, 我对这种现象一闪而过, 没有意识到新的发现, 而晋华贵先生却从这一细节认识到中蜂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是难能可贵的。

文献仅供参考学习!如有不正确请纠正与补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