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冰珂 通讯员 杨沛洁

近日,在叶县辛店镇田寨等村,记者不时见到一块块张着遮阳网的田地,网下一片碧绿,原以为种植的是葡萄,走近看时才发现是没膝深的姜苗。

在其中一块田地里,村民操作着专业机械在姜苗间培土。“目前正在进行第一次挖沟培土,土壤培到根部后能促进姜的向上生长。”叶县富群生姜合作社理事长郑群说。

今年50多岁的郑群是田寨村村民,也是当地种植生姜的带头人。今年,郑群将生姜种植面积扩大到120多亩(1亩≈666.67 平方米),并带动合作社20多个社员共同种植了500多亩。

“从目前来看,今年生姜的长势大大好于去年,为大丰收开了个好头。”郑群说。

去年,该合作社社员亩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采访中,多名社员表示,跟着郑群种姜,今年亩均纯收入肯定能再上个新台阶。

郑群也信心满满地表示,通过示范带动,要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上万亩,最终形成生姜交易市场,带动二三产业发展。

在叶县,记者曾目睹过姜农悲壮退出种植的例子。一个才种姜两年多的农民,为什么如此有信心?连日来,记者三赴田寨村,试图探寻郑群带动大家种姜致富的“密码”。

致富经姜_致富经姜俊视频_cctv7致富经姜视频

看书学技术到深夜,掂着酒和菜到种植户地头讨教

当天,该村村民郑跃明也在生姜田里组织人员培土 。他是郑群的侄子,也是他一遍遍地动员郑群从事生姜种植的。

“这也是我有信心种好生姜的一张‘底牌’。”郑群说。原来,郑跃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化肥厂就业,并被分配到山东做技术服务。当地绝大多数村民种姜,为了服务好广大姜农,郑跃明和同事就找了块不好的田地,通过改良土壤和研制适宜种姜的系列肥料助推销售。爱钻研的郑跃明在当地干了8年,将试验田建成了当地种姜的标杆田。每亩田地产姜在1.5 万斤(1 斤=500 克)左右,亩收益 3 万元以上。同时,他还结识了一批从事生姜种植和收购的朋友。

起初听到侄子动员的郑群虽然动了心,但还是在 3 年后的 2021 年才开始种植。用他的话来说,3 年来,他多次到山东等地考察生姜的种植生长情况,还一次次揣着酒、拎着菜走访了当地多个种植大户,学习种植和管理经验。

种植路上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郑群首次种植生姜 19 亩,涝死 15 亩,只收获了 4 亩,尽管亩产到了 1.2 万斤,但是统算下来还是赔了 20 多万元。

接下来,郑群所栽的跟头还让他一度上了抖音。次年,他准备扩大种植到50亩,就跑到山东购买了 12 万元姜种藏于窖中。结果到了冬天,姜种开始大量坏掉。爱面子的他组织人准备将姜种悄悄处理掉。员工们看到有好姜被白白扔掉,就口口相传告知亲戚邻居来捡拾。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竟然有上千人来捡姜,这一热闹的场景被上传到了抖音。

然而,不服输和爱钻研是郑群的个性。他初中毕业后先是修了 8 年的摩托车,凭着这股劲头,成了远近有名的维修户;接着养了 8 年的鸡,练就了看一眼鸡蛋颜色就知道母鸡有没有病的本领;此后的 16 年销售农资和种子,让他熟练掌握了分辨肥料养分及修复土壤的本领,虽说在乡里开办门店,却成了某些产品的全县总代理……

经过剖析,郑群了解到,购买姜种前山东下了场小雪,尽管当地气温没降到零摄氏度以下,但是姜种存放的最低气温为 13 摄氏度,低于这一温度的姜则会被冻伤而坏掉。

当天,他们开展培土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留出沟实现涝能排。种植生姜前要做土地平整,得先拿出水平尺让土地一头到另一头有倾斜坡度,既实现浇地自然流水,更是为了下雨能排出水。地头一旁,则要挖出一道排水沟,便于水从田间流出排走。

除了掌握了防涝技能外,郑群每到晚上就会翻书学技术,或通过抖音向种植户请教,还逐渐掌握了选地、选种、催芽、选水等本领。

比如选地,无论什么土地,土壤厚度都要在一米多甚至两米以上。“这样的土地,不仅肥沃利于耕作,而且水容易渗下去,否则土壤噙水,生姜长期泡在含水的土壤里 ,会导致死苗 、生病等。”郑群解释道。

吃过了种子的亏 ,每次选种的时候,郑群都会在生姜收获前跑到地里察看,发现生长不均匀的、有死棵黄苗的,不要。他们还测验井水的水质,总结出井水偏酸适合生姜生长。

由于种植时气温低,生姜需要升温催芽,郑群就利用当地闲置的烟炕,电脑控制确保催芽的质量……

“就像呵护小孩儿一样,哪一步都马虎不得。”郑群感慨地说。

今年,该合作社种植生姜的成活率在 95%以上。每亩栽种 4300 多棵生姜,每棵最多结 10 斤以上。“即便一棵结 3斤,是不是也超过了 1.2万斤?”郑群说。

创造性地挖出了不用电的恒温姜窖,掌握销售价格主动权

在田寨村西平桐公路北侧立着一块大牌子,写着“叶县生姜种植基地叶县农业农村局宣”。这是该局扶持的生姜服务项目——生姜贮存窖。

中午时分,室外太阳毒辣,推开窖门,一股凉气刺骨,墙壁上温度计显示16摄氏度。“长年都是这样的温度,上下浮动差不了两度。”郑群说。

这是该合作社投资 200 多万元建设的生姜贮存窖。窖顶底 7 米深,里边分布着几十个窖洞。

种好还要卖好。生姜长年能销售,且每年不同时间段会有较大的价格波动,大面积收获的时候销售价格往往不是最高。据郑群介绍,去年生姜收获时每斤 2.8 元,今年春季生姜种植的时候就涨到 5 元以上,现在泥姜已经涨到了 7.5 元。所以,如何贮存好,等待合适的价格销售也是增收的关键。

在山东等地,姜农往往会挖小型姜窖来储存,大种植户则租用冷库贮存。“用冷库贮存,电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郑群说。为此,他创造性地开挖出了这个贮存窖,保温不需要电(电只用来照明或用提升机升降生姜)。

之所以说是创造,是因为这个贮存窖是由他自行设计后,寻找设计、装修和安装钢架子的人员来施工的。窖底的高度与望夫山的高度一样,可避免水淹,窖底距窖顶 7 米,外面热气、冷气都进不来,可实现恒温“保鲜”。

在几个窖洞门上方 ,还贴有鄢陵姜、驻马店姜等纸条。原来,由于贮存窖贮存的姜保鲜状况很好,加之又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电,附近一些姜农便租用了部分窖洞,每斤 0.15 元的租费。

凭借此贮存窖,郑群牢牢掌握了市场价格的话语权。收购户进窖察看后感慨地说:“谁也不敢给你们压价格。”“关键是我们也需要姜种,在收获的时候以低价买进姜种,种植时每斤少了将近两块钱,等于一亩地就少投入 3000多块钱,也等于已经赚了3000多块钱。”郑群说。

多渠道掌握生姜市场产供信息,沿着信息脉络调整种姜面积

当天,记者在几个窖洞里发现了袋装或箱装的泥姜。“还有 120 多吨,天天有人来收购,我要等到中秋节前后出售,那时候的价格肯定还会再高一两块钱。”郑群自信地说。

郑群通过微信发给记者一篇自己写的生姜种植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报告。在生姜市场行情一段有这么一句话:每天仅市丰莱果蔬交易中心就消耗 5 万斤生姜,郑州的万邦市场日消耗 50万斤生姜,而且每年还有大量的出口。

按郑群的判断 ,今年是近年来生姜市场行情最好的一年,明年生姜价格会更高。由于去年多地遭受高温和水涝等,主要产地山东的种植面积少了近三分之一,亩产量又少了近三分之一。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生姜还有前年的库存,随着今年价格持续走高和去年的市场缺口,必然导致库存量下降。 另外,今年种植生姜面积的数据已经出来,也就意味着明年市场存量出来了,缺口比今年此时更大。

“所以,我特意给辛店镇写了生姜种植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报告 。”郑群说。他在调查报告中认为,近几年是发展生姜产业的最佳机遇,通过自己示范带动,有信心将全镇乃至全县的生姜产业面积提上去。

采访期间,郑群接到了多个电话,有想来学习种姜的,有要求合作发展的。

叶县相关部门和辛店镇政府对生姜产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目前,一个更大的生姜贮存窖项目正在筹备建设中。

展望未来,郑群告诉记者,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将生姜面积扩大到一万亩甚至两万亩,形成区域性生姜交易市场,带动纸箱、物流、加工、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

“当然,目前还得在种植管理精细化上下功夫。”郑群话锋一转说道。尽管侄子郑跃明有着多年种植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然而山东与河南在气候上还有很大差距,而且每处地块上也有差异,他们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每天精心地观察着这些差异作出管理调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