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一大早,翟迎欣就开始在大棚里忙碌了,靠着种植蘑菇,翟迎欣不仅脱了贫,如今更是成为了村里的蘑菇种植大户。在许昌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像他一样靠种植蘑菇脱贫的贫困户还有不少。一个小蘑菇不仅撑起了脱贫伞,常门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在摘掉穷帽的同时,更将其发展成了一项产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蘑菇村”。
(常门村村民自己制作的菌棒比购买的菌棒,不仅成本低产量也更高)
靠蘑菇种植脱贫
昔日贫困户成为种植大户
走进禹州市磨街乡常门村香菇种植基地的大棚内,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蘑菇清香。一袋袋菌棒在培育大棚里放得整整齐齐,鲜嫩的香菇紧紧簇拥,长势喜人。望着这些香菇,54岁的翟迎欣脸上难掩喜悦。
“除了租村里的这个大棚外,我还有6个大棚正在搭建,”提起蘑菇种植,平日里少言寡语的翟迎欣便有说不完的话,从菌棒制作到如何浇水护理,再到什么时候采摘他都了然于胸,俨然已成为了半个专家,对于未来的生活他更是充满着憧憬。
而就在5年前的今天,翟迎欣还是满脸愁容,父母因病卧床不起,大儿子生重病欠下一屁股债,翟迎欣虽然想尽快摘掉自己头上的贫困户帽子,却并没有找到赚钱的门路。他告诉记者,早些年他在当地的煤矿上干活,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后来煤矿关停了,就到处打点零工,但是因为没有技术,也都是一些下力气的活儿。
“村里在发展蘑菇种植时,我2017年的时候租了村里的棚子开始自己种,一年基本上能收入2万多块钱吧。”2018年,翟迎欣顺利脱贫,去年年底,他用这两年积攒的钱,又从亲戚朋友那借了一些开始建自己的大棚,并且一建就是6个,成为了村里的蘑菇种植大户。
(曾经的贫困户翟迎欣,如今成为了村里的蘑菇种植大户)
村支书带头示范
“常门蘑菇”赢得口碑
地处禹州市西部偏远山区的磨街乡常门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村庄周围“四山三岭夹两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群众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过去,常门村有食用菌种植的传统,翟迎欣等农户也都种植过食用菌,但却因技术不过关、市场脉搏把握不准等原因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后来也都陆续不再种了。
“拔穷根”关键还要靠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后,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适合我们的产业,”2015年,常门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俭经过多方考察,在和村两委班子认真商议后,认为本村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把这个特色产业做起来,就能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来。王俭便开始号召村民发展蘑菇种植,由于之前种植食用菌的“教训”,很多村民都是有顾虑的,怕投资之后打了水漂,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什么人响应。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和担忧,作为村支部书记的王俭便自掏腰包建起了8个大棚,村里的村干部们一人负责一个大棚作为示范,开始种起了平菇和秀珍菇。种植初期,王俭买来菌种,专门聘请了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教给大家种植技术……
常门村的蘑菇长成了,为了打开销路,王俭经常开着家里的面包车,拉着鲜蘑菇到禹州市区和和临近的郏县摆地摊,口感好、品相佳的“常门蘑菇”在当地赢得了口碑,慢便打开了销路。
(在王俭的推销下,“常门蘑菇”在当地赢得了口碑)
贫困村成功“摘帽”
小蘑菇撑起脱贫大产业
记者了解到,2017年,王俭带领群众依托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资110多万元,成立了村集体性质的许昌常门蘑菇公司,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引导支持群众建起了30个蘑菇大棚,种植香菇、平菇、灵芝菇、袖珍菇等4个品种。所有种植户采摘的蘑菇,公司一律按照每斤5元的保护价敞开收购,彻底解除了群众害怕卖不掉而不敢种的顾虑。
为了帮助贫困户们尽快脱贫,村里将部分大棚交给了愿意种植香菇的贫困户经营。谭秀梅便是其中之一,靠着种蘑菇,他们一家每年都有2万多元的收入,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并在2018年顺利脱贫。
食用菌种植不仅打通了常门村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还拓宽了贫困户在有限土地上的增收渠道,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被动脱贫”变为“主动脱贫”,2018年,常门村也实现了整村摘帽脱贫。
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坚持和努力下,看到香菇种植效益这么好,常门村不少村民也开始跟着试种香菇,在获得收益后,这两年也都在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李岭此前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的他去年年底回到村里后,也加入到了蘑菇种植中,“我的两个棚已经基本上建好了,今年应该还会再扩展下规模,”李岭告诉记者,在前些年自己一直在外地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也没啥技术,从事的一直都是建筑工作,“在外打拼了这么多年也没存住啥钱,看到村里大家都在种香菇,我也不出去打工了,准备在家跟着一块种香菇。”
(依靠蘑菇种植,常门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致富伞”越撑越大
村民们一起奔上小康路
香菇虽小,但在常门村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贫困群众开辟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常门村也将其做成了大产业。
“之前我们村的菌菇种植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分布散、利润低,无法形成统一的销售品牌,销售渠道单一。这几年,在各级政府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以及爱心企业等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的香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王俭介绍说,目前村里已建起了52个大棚,其中25个属于村集体所有,余下27个为村民所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常门香菇名气逐渐打响,订单供不应求,他们也正在谋划进一步的扩大香菇种植的规模。
谈起今后的发展,王俭信心满满,“目前已经有不少大的商超和采购商都来我们这里进行了考察,都很满意我们的香菇品质,经过洽谈已经达成了订购协议,只是目前我们的产量还有点小,一些大的订单还不敢接。”
在王俭的带领下,常门村将小香菇这把“致富伞”越撑越大,“乘凉”的村民越聚越多,村民们的钱包越来越鼓。香菇产业带动了农民增收,盘活了剩余劳动力,当地之前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在香菇基地里忙着奔小康。
“下一步,我们除了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外,还将拉长产业链条,进行蘑菇深加工,开发生产香菇酱等系列产品等。”王俭介绍说,去年年底,他试着找企业用常门村产的香菇代加工了一些香菇酱等产品,市场反馈效果很好,这样让他对发展香菇产业更加充满信心。“此外,我们下一步也将积极打造电商平台,借助互联网让常门香菇走向更大的市场。”
(常门村蘑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不少村民都开始建棚种植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