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综合报道】截至2019年底,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电投)扶贫相关累计投入资金88.30亿元,惠及贫困人口51余万人,选派扶贫干部105人次,圆满完成扶贫目标。国家电投挂职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天宫庙镇翟楼村第一书记王培庆也在这一过程中,摸索出了三张致富的“王牌”。
小芦荟飞出直播间
2019年4月,刚刚结束了世界首批三代核电机组调试工作的王培庆,主动申请驻村开展扶贫工作,经过山东省委组织部的考察,被选派担任天宫庙镇翟楼村驻村第一书记。“成武不脱贫,绝对不收兵!”这是山东核电驻村扶贫干部的脱贫集结号。
地处太行山与沂蒙山脉构成的狭道之中的翟楼村,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特别适合芦荟的生长。村民申世新是村里的芦荟种植大户,2018年自筹资金新建了芦荟深加工车间,生产芦荟凝胶汁和酵素保健饮品,却因经济落后造成“无人识、无处销”的困境。
“现在直播带货这么火,我们不如尝试一下!”2019年末,王培庆看着两个中温大棚里涨势喜人的芦荟,下定决心要尝尝这互联网销售的滋味。抱着闯一闯、搏一搏的态度,王培庆带领申世新两个人说干就干,一部手机、一人带货、一人拍摄,两个人小心翼翼地将介绍产品的视频上传到学习强国“益农平台”,没想到初出茅庐就收获了2000余人次的点击量,甚至还接到了北京、上海客户的咨询。
初尝互联网带货的甜头,王培庆又赶忙注册了直播账号,这个典型的“理工男”第一次走进了直播间,使出浑身解数推销手中的芦荟凝胶汁和酵素饮品。从第一次直播的微微生涩,到不断总结直播实战经验,再到直播间人气不断上涨,与粉丝互动越来越游刃有余,王培庆和村民逐渐在直播等互联网销售渠道中拓宽了销路,更是解决了疫情特殊时期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让小芦荟飞出了翟楼村,通过互联网直播间飞进了千家万户。
“食品加工业不像其他项目,一旦销不出去,一年的收成就没了,那损失可大了。没想到王书记开通的直播卖货还真成了,让我不但没受到疫情销路难寻的困扰,我的小芦荟还算是彻底飞出了翟楼村呢!”
同时,王培庆还进行了玻璃瓶灌装改为易拉罐灌装的“精准改良”,既免去了玻璃瓶包装和运输的高昂成本,还让每罐的容量更适合一人饮用,价格也更易于普通消费者接受。
“我相信芦荟保健饮品的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我也将努力拓展产品销路,带动翟楼村更多村民通过种植芦荟发家致富”,“新晋网红老板”申世新信心满满。
光伏电站助力扶贫“造血”
除了在直播带货展现出的幽默、开朗的A面形象,王培庆在扶贫工作中更多的是踏实、吃苦的B面核电人形象。
相较于并不肥沃的土地,阳光或许是翟楼村最不缺少的自然资源。全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是翟楼村的又一大特点,太阳能资源丰富,十分利于发展光伏发电。
作为一名专业核电工程师出身的王培庆,盘算着将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电流、输入电网,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换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于是,在2019年10月29日,一座装机容量137千伏的光伏电站正式落成。虽然与以往调试的大型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相比,只是一个只有万分之一的小型机组,但从每一个光伏组件的品质、支架质量到并网接入每一个细节,王培庆都倾注了百分之百的心血,将“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山东核电工作理念融入到了扶贫事业当中。
在王培庆看来,光伏电站的意义远不止能量的生产与传输,更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对贫困的宣战。在他专业指导下,近一年的时间里,电站没有出现一起生产事故,保证了每一天的满负荷运行。满负荷的运行,意味着高效率的生产,如今光伏电站实现了近6.6万元的收益,让扶贫工作有了新的依靠,也让翟楼村的贫困群众有了新的期待。
翟楼村村民岳喜贵说:“听王书记讲,将来扶贫电站的资金不仅仅是给贫困户分红、改善大家的生活居住条件,还会有一部分用来发展生产,有了这些支持,我们的泡椒种植基地也一定会越建越好。”
作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岳喜贵对光伏电站的理解或许仅限于“能有更多的分红,能建更多的种植基地,能种更多的泡椒”。但在王培庆看来,无论是用作托底保障、环境改善,还是用作发展生产,光伏电站的稳定收入一定会在未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发挥自身电力专业优势,充分释放了翟楼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王培庆心里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自豪感。
编织致富产业链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扶贫,不同于资金扶贫、物质扶贫,送钱、送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培养、发展经济支柱产业才能真正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王培庆把目标瞄准了村里的传统产业——肉鸭养殖,编织起了产业脱贫的致富链。
翟楼村原有的传统肉鸭养殖项目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一番调研后,王培庆提出了产业脱贫新办法,巧妙构思了“双线生态农业、精准分类养殖”的肉鸭养殖产业链。“长+短”双线发展,短线养殖肉鸭,见效快;长线建立脱贫致富“产业链”,用处理过的动物肥改良土壤,种植有机蔬菜和水果。以养殖业的“短平快”,结合种植业的长期效应,互补发展,翟楼村的传统肉鸭养殖走上了全自动化、生态养殖的产业链发展之路。
不止于“输血”式扶贫,更要为贫困百姓提高“造血”能力。王培庆为不同年龄段的村民设置了相匹配的养殖工种,实现了精准分类养殖。富有担当、会自动化设备操作的青壮年,从事全自动化车间的养殖工作;50至60岁、身体健康且会农村传统养殖办法的村民,从事传统养殖工作;60岁以上、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村民,可以到养殖车间从事打扫、做饭等服务工作,充分激活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提升了村民就业率,形成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造福一村的产业致富经。
“我和老伴都70多岁了,年纪大了,也种不了地了,王书记介绍我们老两口到养殖车间过来打工,主要是做做饭、打扫下卫生,活也不累,很轻松,每个月能有3000块钱的收入,我觉着很满意了。”村民申传增说。
不远处传来的叮当声,是养殖区即将开工的第三座自动化肉鸭养殖车间正在焊接组装承重钢梁。村养殖区肉鸭养殖车间项目经理祝汉运高兴地说:“多亏了王书记帮我们筹措到的低息贷款,现在第三座养鸭车间的已经开始施工了,预计今年6月份就可以建成投产,能为咱们村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哩!”
在王培庆的精耕细作、精准实策下,翟楼村肉鸭养殖产业发展取得了进步,目前建成2个全自动化肉鸭养殖车间、11个普通养鸭大棚和300亩的肉鸭养殖区,养殖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了700万元,年出栏达到了80万只。
如今的翟楼村通了期盼多年的硬面水泥路,再也不怕下雨天,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被评为山东省四型就业社区、菏泽市基层党建头雁工程示范点,全村正卯足了劲头创建山东省省级美丽乡村,老百姓“想干事、要干事、干成事”的信心十足。大家都说,国家政策好,核电来的书记好,没有理由不往前跑。
“今年我还打算为村里申请1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下辖的陈庄自然村土地增减挂和旧村改造,继续带动村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王培庆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一年间,王培庆脚步不停,伴随他“南征北战”的电动车已超过了5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