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江鲈别名四鳃鲈等,是我国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上海的珍稀名贵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试验主要探讨了在上海标准化养殖塘中成功建立淞江鲈、南美白对虾接力养殖模式。
接力养殖是同一水体中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年份轮流养殖不同生物的养殖方式,主要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的时间差异、生态位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饵料生物资源等。南美白对虾在高温季节生长迅速,在上海的养殖时间一般为5―9月份;淞江鲈在低温季节生长迅速,在白对虾养殖结束后,池塘空余出来,正好是淞江鲈的养殖黄金季节。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南美白对虾养殖
1.池塘选择
养殖基地的选择应具备以下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排水方便、交通便捷、电力配套、3~5公里范围内无污染源。池塘面积5~10亩,长方形、东西向,水深可调节,夏季最高水位可调至2.5米左右,池底平坦,池塘岸边坡度1∶3,池塘两端设进排水渠,每个池塘配套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2~3台。
选择池塘时除了要满足上述常规养殖的基本条件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尽量选择沙质底池塘,池塘底部有石头、贝壳等为佳。第二,池塘水源除了正常的河道进水以外,还应该在养殖基地建立内部生态水循环处理系统,以防止在夏季高温时外部水源受到污染而不符合养殖要求时,可以提供备用水源。
2.南美白对虾养殖
南美白对虾养殖操作管理按照常规养殖方法操作,时间尽量往前移,为后续淞江鲈养殖提供充分的准备时间。南美白对虾选择无病害优质苗种,一般在5月份放苗,养殖3~4个月,8―9月份出池。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过程中,池塘底部积累了大量的残饵、粪便、有毒有害物质等,所以在接下来淞江鲈养殖之前需要进行底质改良处理。待南美白对虾全部出塘后,将池塘中绝大部分的水换去,然后用芽孢杆菌进行底质改良,并种植适量的水草,保持低水位阳光曝晒10日,然后逐步加水至1.5米。
3.淞江鲈饵料的准备
淞江鲈养殖过程中以青虾为主要饵料,同时兼食浮游动物、中华细米虾、小杂鱼和水生昆虫等。可在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投放少量的青虾亲本,青虾亲本可自行繁殖一定数量的后代。淞江鲈苗种下塘之前要对池塘中青虾的产量进行估测,确保池塘中小型青虾数量能达到饵料基数要求,青虾体长规格应在2厘米以下,数量应保持在每亩10千克以上。
如果池塘中小型青虾数量不够,需要进行饵料补充。池塘中投放的补充饵料主要是小型青虾、中华细米虾和小杂鱼,均来自同一养殖场其他池塘产出。小型青虾规格为3000~4000尾/千克,中华细米虾规格为5000~6000尾/千克,小杂鱼为麦穗鱼、鳑鲏鱼等,全长在3厘米以内。
二、淞江鲈养殖
1.苗种下塘
淞江鲈鱼种亲本应选择来源于长江口——杭州湾及其毗邻水域淞江鲈种群。淞江鲈苗种的下塘时间一般为10月,具体时间应等池塘所需条件准备完毕。此时室内车间培育的淞江鲈鱼种已经度过了最炎热的夏季,已全部转底栖生活,苗种规格也相对较大。经抽样测量,用于接力养殖的淞江鲈鱼种的平均全长为9.0厘米/尾,平均体重为8.7克/尾。
2.水质监测和调控
在每次池塘换水时进行水质监测,使用快速检测仪,检测池水的温度、pH、化学耗氧量、溶解氧、氨氮、亚硝氮等。适时通过进排水调控水质,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水质剧烈变化影响鱼种存活。可以通过泼洒石灰水调节水体pH值,通过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来改善水体溶氧和底部厌氧环境。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定期泼洒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构建水体合理有益的微生物群落。在整个养殖过程,不使用其他任何水产药物,保证淞江鲈产品的高品质。
3.饵料生物和敌害生物的观察与控制
在接力养殖模式中,淞江鲈的饵料种类相对稳定,主要是青虾,并配有少量其他的小型野杂鱼、虾。但随着淞江鲈的生长,不同生长阶段需要摄食不同大小的适口饵料。取样观察池塘中的饵料生物,测量其全长和体重,并评估是否符合淞江鲈的摄食要求。
此外要严密观察池塘中是否有凶猛肉食性鱼类出现,是否对淞江鲈的生存造成威胁,特别要防止凶猛性的水生动物,如鳜鱼、鲈鱼、鳡鱼和河蟹等的误入。淞江鲈属于底栖穴居性鱼类,在自然界中天敌很少,敌害生物很难直接捕捉到淞江鲈,最主要是会对淞江鲈的饵料造成严重的破坏后果,从而影响淞江鲈的生存和生长。
4.淞江鲈苗种的活动和生长观察
由于淞江鲈喜欢昼伏夜出,所以选取晚上观察其活动情况。每天晚上巡塘时,用手提灯照到池塘浅滩处,观察静卧在池底的淞江鲈。观察其体色是否正常,有无发黑现象;观察摄食情况,是否饱食;观察其呼气情况,计算呼吸频率;测算在池底的分布密度和数量动态变化情况等,并认真做好记录。正常情况下,白天淞江鲈都躲避在水草或洞穴中,晚上淞江鲈鱼种是均匀分布在池塘岸边的底部,呼吸均匀,体色鲜艳,肚皮鼓起表示其已经饱食。淞江鲈鱼种在天气转凉后就进入快速生长期,在上海地区一般是10月份以后,它们开始大量摄食饵料,迅速生长,为后续的洄游和来年的繁殖积累能量。
三、收获商品成鱼
1.成鱼捕捞
12月份开始对池塘中养殖的淞江鲈进行回捕,此时淞江鲈性腺已经逐步开始发育,成鱼进入洄游活动期,活动能力明显增强,非常利于捕捞。此外12月份天气温度已经下降,捕捞过程中受伤个体伤口不易感染,伤口经消毒药物处理易于痊愈,可以大大提高捕捞的成活率。
池塘养殖回捕方法主要采用虾松和地笼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虾松捕捞时,将虾松放置于池塘底部岸边约1米水深处,使用大捞网从虾松底部将整个虾松收入网内,然后抖动虾松,这时躲避在虾松里面的淞江鲈便毫无损伤地进入到捞网中。使用地笼网捕捉时,需要及时将进入地笼网中被困的淞江鲈取出,以免时间过长影响成活率。捕捉的成鱼如发现受伤个体可用盐度35的盐水浸泡15分钟消毒处理,然后及时转入室内水泥池进行暂养和培育。最后可以利用排水收鱼的方法进行捕捞,直至养殖塘全部养殖种类捕捞完成,淞江鲈回捕工作也结束。
2.成鱼规格
项目于2011年开始,连续多年在松江石湖荡基地开展了该模式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2月份捕捞淞江鲈成鱼进行测量,经测量成鱼平均全长为13.63厘米/尾,平均体重为38.37克/尾。2012年投放苗种13000尾,苗种投放密度为433尾/亩,收获成鱼5276尾,亩产175尾,成活率40.58%;2013年投放苗种15000尾,苗种投放密度为500尾/亩,收获成鱼6571尾,亩产219尾,成活率43.81%。
3.养殖存活率分析
据松江区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回忆,20世纪70年代松江水产研究人员开展过池塘养殖试验,当年投放苗种2000尾,年底收获成鱼仅3尾,内陆淡水池塘没有养殖成功的记载。本试验能够取得初步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淞江鲈已经越过夏季高温,成活率才能够得以保证。若要取得池塘养殖的成功,需要采取措施克服越夏这一重要阶段,在淞江鲈、青虾混养模式的试验中,池塘设施设备的改造就成为池塘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由此可见,按照传统的池塘养殖方法进行淞江鲈养殖,其回捕率非常低,但我们可以根据淞江鲈生活习性进行调控养殖,以达到较高的成活率。在淞江鲈、南美白对虾轮养模式中,保持水质良好、培养丰富的适口饵料、彻底清除敌害生物、布设适量的底部栖息物是淞江鲈池塘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
4.养殖模式建立与推广
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与熟化,淞江鲈在室内车间进行规模化繁育和养殖的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在室外池塘中养殖出批量的淞江鲈成体尚属首次,暂无相关文献报道。这说明并不是淞江鲈不能在池塘中存活,而是没有按照其特殊要求提供所需的栖息环境。本试验养殖回捕率在40%以上,说明在养殖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池塘进行改造和人工调节控制,营造一个适宜淞江鲈栖息的生境,便可建立起一种淞江鲈的池塘养殖模式。
淞江鲈、南美白对虾轮养模式的研制成功,充分利用了池塘水体,提高了池塘整体效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模式的推广与应用,可快速批量生产出淞江鲈成鱼,进行增殖放流和市场利用,将对淞江鲈资源保护和产业化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罗武松
上海四鳃鲈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高 峰 王金秋